•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華雯:挑出滬劇一片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8月04日10:08 來源:光明日報 嚴佳

      華雯主演的滬劇現代戲《挑山女人》,近日榮獲中國戲曲學會獎。這是中國戲曲學會成立27年來頒發的第30個獎項,并認為該劇接地氣、揚正氣、長志氣,弘揚了善良、勤勞、堅韌、無私的優良品質和傳統美德,體現了社會擔當,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戲曲現代戲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經驗。

      上海市寶山滬劇團雖然已有60多年的歷史,目前也是上海三個專業滬劇團之一,且改名為滬劇藝術傳承中心,但編制卻不滿20人,也沒有樂隊,慘淡經營,讓人頗有“想當初”的感慨。但華雯與她的同伴們卻堅守著這一陣地,先后創排了《東方女性》《罪女淚》《緝毒女警官》《東方彩虹》《紅葉頌》《紅梅頌》等現代戲,華雯本人也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上海市白玉蘭戲劇表演獎。這次《挑山女人》取得巨大成功,從上海周邊演到了國家大劇院,不久又要赴香港演出。于是有人感嘆道,華雯也是挑山女人,她挑出了寶山滬劇的一片天。

      《挑山女人》是由真人真事創作而成的。2011年,華雯看到報上刊登著安徽齊云山休寧縣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紅的事跡:婚后5年丈夫去世,留下婆婆和先天失明的長子以及更幼小的雙胞胎。為子女上學,她選擇做齊云山挑夫,在17年的艱苦歲月里,艱難攀爬近20萬公里陡峭山路,往返6000多個來回,磨破140多雙解放鞋,挑斷了70多根扁擔,放棄了重組家庭。最終不僅養大了3個孩子,還把一雙兒女“挑”進了全國重點大學。

      當時小悅悅被碾、醫院棄嬰等事件正鬧得沸沸揚揚,全社會面臨道德滑坡的危機。能否讓汪美紅再一次喚醒人們對傳統美德的崇尚和追求?在寶山文廣局領導的支持下,滬劇團決定排演這部戲,華雯帶著她的團隊到齊云山體驗生活。

      “我在網上看到過汪美紅的照片,一個歷盡滄桑的女人,我覺得她應是柔弱的、壓抑的。但見到她本人,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想象。她壯實、健康,很陽光,只是由于長年挑擔,她的肩像男人一樣寬,沒有腰身,腿也很粗,讓人很心酸。”

      第一次來到汪美紅的家,華雯嚇了一跳。棉被上沒有被套,一家人就睡棉絮;衣服沒有一件是完整的;鍋里所謂的粥全是糨糊;破舊的電視機是丈夫生前唯一留給她的電器,雖然已經放不出人影,但她一直舍不得扔掉……

      華雯與汪美紅成了朋友,她們一起去挑山,一起聊天談心,汪美紅甚至把她的日記也給華雯看了。“他走了,我很難過,今天不挑了。”日記上短短的幾句話,讓華雯知道了汪美紅感情上的秘密,于是劇作家李莉借此發揮,在劇中增加了成子強這一角色。既尊重生活原型,又不拘泥真人真事,尤其著力挖掘故事的精神價值和情感力量,通過劇中王美英這個藝術形象的塑造,生動地演繹了生命的意義是擔當這一主題。

      從汪美紅到劇中的王美英,用什么表現形式去樹立她,讓華雯常常坐臥不安、夜不成寐,她兩次到齊云山去體驗生活。“汪美紅的遭遇非常凄慘,但如不小心我們戲里的王美英就會變成一個倒霉蛋可憐蟲;汪美紅的性格非常堅毅,可弄不好戲里的王美英就會唱高調不可信。”華雯動足了腦筋,她和劇組要追求一種悲而不慘、凄而不苦、苦而向上的情感境界。“我們的戲要挖掘的就是她如何從悲慘中站起來,如何去包容和體諒曾經傷害她的人,如何坦然地面對不如意甚至是不幸,如何從凄苦中體會溫暖和甜美,哪怕只有一點點、一絲絲。”華雯說,“挑山女人的身上有一種可貴的精神擔當,追溯到根上去,其實是回到了我們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高官、老板,還是普通百姓,都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母愛是該劇最打動人的因素,也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對傳統美德本能的向往和堅持。”

      為了演好王美英這個角色,從小在城市長大,從未碰過扁擔的華雯,在舞臺上練起了挑功,雖然扁擔的分量無法與汪美紅比,但華雯肩膀也磨破了幾層皮。演到除夕夜挑煤氣罐上山時,道具先是做了兩個泡沫煤氣罐,但挑起來太輕飄失真,后來又重新做了兩個分量重的煤氣罐。華雯挑著它,頂風冒雪艱難地一步步往山上走,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堅韌偉大的母親形象。華雯還有一條好嗓子,她運用自己的嗓音特色與其師楊飛飛的獨特韻味相結合,明亮、婉轉、醇厚兼而有之,尤其是最后的大段[賦子板],唱得如泣如訴,蕩氣回腸,贏得滿堂彩。正是這種接地氣的質樸深深打動了觀眾,《挑山女人》在寶山黨校連演30場后,被如同浪潮一般的口碑好評推向了市中心的逸夫舞臺,今年年初又在逸夫舞臺連演四場,并多次赴江蘇、浙江等地演出。《挑山女人》兩年來已演出近180場,觀眾達20萬人次,并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和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第五屆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和“優秀表演獎”等七個獎項,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入選“三節”的優秀劇目。

      滬劇是上海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常以平民視角反映社會新聞、都市戀情、時代變遷。雖然一個時期以來,滬劇以演民國題材的時裝旗袍戲見長,但華雯所在的寶山滬劇團卻堅持創排反映當下生活的現代戲。雖然歷經坎坷,但華雯卻一直堅守著,當了多年團長,現在又當了傳承中心的主任。團里有年輕演員轉行去做生意,華雯沒有阻攔。他們又想回來,華雯熱烈歡迎。更令人欽佩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寶山滬劇團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固定而有效的主創團隊,包括像著名編劇李莉、張東平,導演孫虹江,作曲汝金山及舞美、燈光設計等,不僅培養出團隊默契,更形成了獨特、統一的藝術風格,不斷推出好戲,贏得從區里到市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因而不少人感嘆道:“華雯也是一位挑山女人!”

      華雯說:“與其說我們的戲感動了觀眾,不如說觀眾的反應震撼了我們。我們明白了什么叫藝術要從生活中提煉,明白了老百姓當中才真正隱藏著藝術生命力。這條路我們要一直走下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