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古腔古調中的遠古愛情神話

    ——觀大型苗族歌舞劇《仰歐桑》有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31日10:35 來源:中國藝術報 劉彥君

      就像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戲曲、電影《劉三姐》 ,根據云南彝族撒尼人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歌劇、舞劇、電影《阿詩瑪》一樣,根據貴州苗族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大型民族神話歌舞劇《仰歐桑》 ,也開始了全國巡演。 《仰歐桑》本是傳唱于貴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區的一首“最美麗的”苗族神話愛情敘事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項目。為把這樣一個古老的、單純的藝術搬上舞臺,主創以其文化擔當與文化傳播的責任感而傾全力打造,對散見于苗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文本、舞蹈、音樂以及服飾、習俗等傳統因素,進行了精心的采集、選擇與改編,并在整個劇目的運作上,采取了高度市場化的商業模式,使之成為頗具時代特征的一個文化項目。

      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民族管弦樂與劇中涉及的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苗族歌曲、舞蹈、樂器、服飾、習俗五大特色資源相結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演繹,使之在展示苗族人民的服飾之美、音樂之美、舞蹈之美的同時,表達了他們對蒼生萬物有靈、天地人神合一的原初信仰,體現了他們對大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強烈追求,以滿足現代人回歸傳統、回歸自然、回歸本源的渴望與期許。

      傳統故事因素與現代敘事的結合,是這個劇目在文本上的一大特點。編劇韋文揚按照現代人的審美習慣和眼光,剔除了原詩《仰歐桑》在人物設計、情節安排以及細節處理上的一些自相矛盾之處,強化了作品的完整性、和諧性和民族性,使作品既保留了古歌的基本面貌,又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81歲的西江千戶苗寨苗族古歌老人侯天祥的吟唱,將舞臺上的人神、山水、歌舞融為一體。他那略帶沙啞,稍顯滄桑的嗓音,苗族長詩歌唱式的古樸唱法,以及幾段帶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原生態苗語清唱,不僅讓人想起那些來自遠古的古風古韻,從而置身于歷史長河中的苗鄉,而且串起了這個劇目的所有場景。他作為故事講述者的特殊身份,他所采用的獨特敘述方法,以及他在每一幕轉場間的講唱,都在為劇情穿針引線,成為聯接人物關系、開掘人物動機、轉換戲劇場景的現代敘事語匯。

      舞蹈是《仰歐桑》最重要的視覺形象,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們從出生到成年,從生產勞動到節日交往,從婚喪禮儀到信仰崇拜,都離不開舞蹈。因而,主創在選擇苗族舞蹈段落時可謂煞費苦心。他們十分注重挖掘苗族人民“手腳動作都特別多”的民族特色,以區別于腳步動作較多的芭蕾、踢踏舞等西方舞蹈,也區別于注重上肢動作的東方舞蹈。同時,盡可能地將那些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舞蹈語匯搬上舞臺。于是,蘆笙舞、錦雞舞、水鼓舞、反排木鼓舞等活潑地展開了畫卷,游方舞、姊妹飯舞、對歌舞、驅蝗舞等苗族傳統舞蹈得到完美呈現。

      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中央民族樂團發揮了國家一流團隊的藝術水準,幾乎將苗族聽覺文化中的情歌、古歌、酒歌一網打盡。無論是旋律性的苗族主題演奏,還是較零散的生活音樂段落,都能通過信息傳遞和鋪墊,使前一場講述的故事和渲染的情緒,與后一場產生時空關聯和情緒延伸。劇中出現的部分西式唱腔,也在表達的節奏和穿插上,融入了苗族音樂的內核。

      此劇的舞美設計也打破了類型化的制作模式,而顯出獨具一格的個性與風格。舞臺整體空間結構是一片梯田,歌者站于高處,樂團在山腳下的青草間。其他元素則圍繞著苗族文化中崇尚的“水”這一核心符號搭建而成:池座安置的一個蓮花池中充溢著人們可以嬉戲于其中的水,舞臺地膠的特殊鋪法使得燈光映照的地面也成了山腳稻田波光粼粼的水面,就連舞臺側面的幾塊寬窄不一的銀色反光板映襯中的立體山影,也間接地呈現為水的意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