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報告文學的文學不等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30日10:28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炳銀

      知道報告文學、讀過報告文學的人很多。對于報告文學的認識理解也多樣。但我總是覺得,在現實的報告文學態度和理解中,時刻都存在膩滯、差異和分歧。到底,作為文學藝術的報告文學,如何看待更能夠積極引導她的發展和繁榮,窮盡她的社會地位價值和作用,是個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話題。這里寫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就教于所有熱愛報告文學的智者。

      不必一味拘囿文學看待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在接受新聞的真實、現實和敏銳性之后發展演進,并有效地吸收了文學形象藝術的表達手段后形成的一種獨立文體。如今,報告文學已經是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包含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體裁的文學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了。

      報告文學取得文學資質,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這樣的經歷,既是報告文學不斷明晰自身特點個性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走向接近成熟和豐滿圓潤的過程。報告文學在1982年被中國作家協會作為獨立文體正式列入全國文學評獎范圍,與詩歌、小說享受同等的待遇的時候起,就標志報告文學的文學角色完全形成了。從此,報告文學告別了總是在新聞和文學之間游弋不定,時常被新聞和文學牽扯推拒的尷尬情形,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分和身份。這樣的結果,對于報告文學應該是一個很值得看重和欣慰的事情。自然會是報告文學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和安家立命的關口。

      但是,從報告文學發展的歷史及其經歷的道路脈絡來看,報告文學都是同詩歌、小說等其他文學家族成員有很大不同的。這些不同,不僅表現在真實和虛構的嚴格區別上,其實從其選擇題材,確立主題到表達的方式方法等不少地方,都是有很多不同的。所以,雖然都是自家兄弟,可各人的脾氣秉性和主張愛好卻是有很多差異區別的。對此一點,人們需要有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和判斷,有一個適合其本身特性的理解和要求。只有這樣,方能夠見識理解和要求報告文學的魅力和感受她的個性力量。

      然而,很多年來,甚至是現在,仍然存在對報告文學的特性缺少準確到位的理解,只是簡單地以“文學”說事的現象。而且,在很多人的文學觀念中,似乎只有詩歌、小說才是正宗,只有實現了詩歌、小說那樣的表達方式才是文學。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鍋煮的情形,既會混淆不同文學體裁的界限個性,也很難領略不同文體作品的特殊魅力,很容易造成誤解和不公正的判斷。文學體裁形式的出現,也是有過很長的發展變化和逐步清晰過程的。盡管教科書上講,文學先于文字,但沒有文字的文學不知何以體現留存。要說起來,文字最早的功能,可能就是記事的作用,開初的古奧棘澀、詰屈聱牙的《尚書》之后,像《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等書籍,即使是后來的《詩經》,雖然有了自由表達的成分,也都有很強的記事功能。好像,在漢代之前,文章文學甚至是歷史都幾乎是很難分清楚的,像人們熟悉的政疏、漢賦,不都是記敘重大國事慶典或工程景觀的嗎!漢代最著名的作家是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看看他們的作品,就對漢代的文學風貌有所了解。到了東漢時,方有“文章”一詞出現,所謂“發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勸善懲惡”,反對一切“華偽之文”,正是對文章的追求。似乎到了魏晉時候,四言、五言、七言的詩開始成型,“絕句”“七律”的有了要求;以后宋詞有了各種曲牌、詞牌等,都是明顯有其固定的形式要求的,作者需要適應形式的約束。至于小說這樣原本記述“傳奇”、“話本”、“道聽途說”、“街談巷議”的整理文字,在唐宋以前,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只是到了明清之際,因為《金瓶梅》《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等的出現,方獲得了社會文化地位。因此,若真要說正宗的話,也許真實的文章記事才是文學的正宗。報告文學,其實就是文學的記事記史,雖然被人們命名很晚,但這樣的表現,在中國其實是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可是,在面對文學的時候,硬是有不少人認定小說就是文學正宗,凡是文學對象,就非得拿小說的特點要求來套,時常有人說報告文學故事不曲折精彩,說報告文學人物形象不夠典型等等,要求一個需要嚴格尊重真實事實的文體富有虛構手段把握下那樣的故事情節魅力和人物典型力量,這是何等的無知和苛求啊!

      和散文、詩歌、小說這些文學體裁比較起來,報告文學有很強的社會生活依附和參與性。不像散文、詩歌、小說,作品雖然與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但作者可以依賴作者自己的社會經歷感受和閱歷體驗而更多主觀的去虛構想象表達。報告文學可以說,其本身就應該是真實社會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她同正在演進的社會真實生活的聯系是須臾不能夠分開的。對于完全真實的社會對象,報告文學作家就只有選擇、觀察、認識和尊重表達的權利,而沒有改變、塑造和虛構的權利。因此,現實濃重的社會性是報告文學的一種基本生成和存在形態,人們應該充分地尊重報告文學的這種社會性特點。而且,這種社會性也正是報告文學超越詩歌、小說藝術局限實現同社會現實生活溝通交融的特點之一。對于報告文學的認識理解和判斷,要分明地兼顧到她這樣的文體特點,是不應該僅僅只從文學表現的一個角度來評判的。社會的時代環境,思想文化情形,人文生活狀態等,都是評判報告文學的重要角度,也是會很好地體現報告文學價值力量的地方。只是一個文學(形式感,技巧性)角度,會看窄看小了報告文學的表現內容,或許會忽略了其更加重要的思想文化及其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

      報告文學作家要有文體自覺

      或許,報告文學在其開始的時候,其著力點就未必完全放在表達的精致和藝術的創造方面。被人們認為是報告文學開山人之一的捷克作家埃貢·埃爾溫·基希的作品,就以明顯的真實、敏銳社會觀察和激情批判而形成個性,在今天看來,其新聞的特點作用和力量不言而喻;被認為是我國現代報告文學最早代表作品的夏衍的《包身工》,盡管有很好的文學藝術描寫表達,但還是以獨特的發現揭露在資本家奴役下“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情形富有個性力量。意識不到報告文學的這種在參與社會生活和表達時代的特殊性價值作用,是很難抵近報告文學堂奧的。報告文學不好玩,也“玩”不出名堂來。像有些人“玩”文學那樣的“玩”報告文學,注定會失敗。可有意思的是,有人“玩”詩歌、“玩”小說等,居然成功了!

      即如當代的報告文學,也是這樣的情形。我們希望報告文學作家在文學的表達上有很強的文體自覺,講究藝術性,有很好的個性風格,但如果失去或是減弱了其社會現實,思想文化和精神情感內容的包含,那么,再好再高超的文學表達也會缺少實在的意義。詩歌需要激情、韻律和節奏,小說需要故事、情節和人物,盡管也難以脫離社會,但文體本身要求她更加需要文學藝術的修飾和包裝。而報告文學最突出的就是需要分明的現代社會性和思想文化及精神情感參與性。報告文學的社會性,是報告文學生命需求的土壤,也是報告文學借以成長發展的基礎。

      報告文學應該是貼著社會生活地皮生長的文學根苗,是扎根社會大地土壤的大樹。當報告文學不是回避而是自覺地融入現實社會思想及變革過程的時候,報告文學其實就不再是單純的作為文學,而是作為一種聲音源而被人們給予關注了。這種以報告文學的形式發出的聲音,因為匯入了社會生活的現實矛盾焦點和關注熱點而更加被人看重。例如,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若不是出現在當時那個貶低知識分子價值,無端地排斥科學研究行為,打擊迫害知識人才的年代,如何會有那么多的共鳴者和產生巨大的影響。《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影響和長久的生命力量,是因為徐遲大膽的題材選擇和文學表達實現的,但真正的成功力量來自對當時社會焦點、熱點矛盾話題的一種勇敢明智接觸和正確評判,是因為和時代人心有了很深的溝通而使它富有很強的魅力。另如,當年那些伴隨著中國社會撥亂反正、思想解放、改革開放潮流出現的作品,像理由的《揚眉劍出鞘》《癡情》《傾斜的足球場》、王晨、張天來的《劃破夜幕的隕星》、陶斯亮的《一封終于發出的信》、張書紳的《正氣歌》等很多作品,不正是在這樣巨大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大潮的背景下產生的作品嗎。沒有那個偉大轉變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文化環境,就很難有這樣的報告文學呼應。這些作品,既積極的助推了這些社會潮流的漫延發展,也很得力這種社會潮流的支持,兩相作用,威力巨大。這些威力,明顯不是單純的文學形式技巧可以帶來的,其中體現了很強的社會性作用。再如,像趙瑜的《強國夢》對中國體育功利色彩濃厚,金牌至上,蔑視人性尊嚴和科學,嚴重忽略群眾運動自覺的觀念制度的審視批判;沒有很多后來被人們稱之為“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作品的出現,就是報告文學對于時代社會需要的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非常有力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變革開放腳步等。

      所以,不要輕易地將報告文學曾經的風光和巨大社會影響力量,簡單地歸功于文學表達的作用。而要清晰和明確地看到,報告文學這樣的文體,正是有效地利用了社會生活的強大作用,才使自己有了空前的飛升,有了偉大的杰出表現。

      報告文學的內功在何處

      對于真實客觀事實的尊重,是報告文學表達的基礎。對于這一點,必須反復強調和堅決維護。這些年來,有不少現象說明。一些作家,從報告文學的社會作用和影響表現,看到了真實對于讀者的強烈誘惑和感召作用,開始改變和漸漸地放棄此前那種簡單地期望依賴形式主義的技巧操弄和主觀的宣泄來獲取成功的寫作態度。所以,寫實的風氣漸長,皈依真實的行動多了起來。但是,真實的事實同文學藝術的表達之間,是存在天然的間隔的。將真實的事實成功的文學表達,需要才能和智慧,需要有將事實上升為藝術的天才能力。這卻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實現的目的。于是,就出現了某些假借真實的寫作現象,企圖既以真實吸引讀者,又不對自己表達描述的真實切實負起責任的現象。這是一種缺乏莊重的圓滑機巧文學態度,是一定要反對和排斥的。不愿意為真實負責,可以去寫小說,編電視劇;要以真實來面對讀者,就要尊重和對事實負責。在寫實的層面上,是不允許真假混淆,“真做假時真亦假,假做真時假亦真”這樣的游戲的。所以,報告文學在堅持真實性這個原則問題上,不能夠有絲毫的松動,真實的原則是一個鐵則。

      但是,報告文學畢竟不是新聞,不是機械的照相技術表現。在尊重真實事實的基礎上,報告文學作家區別于記者的地方就是有對事實的整理、辨識、鏈接和表達的權利。這時,對于報告文學寫作來說,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才能就被提起來了。這個才能,就是報告文學作家建立在真實事實上面的分明理性精神。固然,獲取真實事實的過程,需要艱難細致和技巧的采訪勞動。可是,在作家開始任何一個報告文學題材選擇和采訪寫作的時候,理性的機器就應當開動起來。像選擇什么題材對象,在采訪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題材的認識感受和理解,結合題材資料表現,逐步對其社會地位作用,前因后果,前后左右等內容的鏈接溝通審視的工作就已經開始。只有這樣不斷伴隨著理性活動的開始和延展,真實的事實方才會慢慢地活了起來,變得有價值和有意義起來。

      因此,在認識評判報告文學的時候,既要嚴格地審視作家對真實事實的態度,更要看作家對真實事實的把握和理性的整理能力。很多優秀的報告文學,在事實本身的基礎上洞悉深刻廣泛的社會內容,也在事實的誘導啟發下勾連出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文化等內容。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絕不僅僅是很多機械地尊重了真實事實對象的作品。而是作家借助真實的社會事件和人物,如何文學地表達了自己的社會關切和態度的作品。因此,我多次說過:“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理性精神是報告文學的靈魂、文學藝術性是報告文學的翅膀。”在此,作家的理性精神和能力,也可以說是報告文學的內功。

      像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對陳景潤科學精神的肯定和對他身處的文化大革命環境的批判、像黃宗英《小木屋》對徐鳳翔西藏高原林業科學研究的勇敢無私追蹤和艱難歷程的感動及呼吁、像涵逸《中國的“小皇帝”》對獨生子女因為現實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而出現的很多憂思問題、像徐剛《伐木者,醒來!》對于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意識的呼喚、像麥天樞《昨天——中英鴉片戰爭》對鴉片戰爭的解析反省、像陳啟文《命脈——中國水利調查》對中國江河治理利用情形的呈現反思、像邢軍紀《最后的大師》對葉企孫苦難人生命運的詰問、像何建明《忠誠與背叛》對紅巖復雜革命歷史斗爭的探視、像胡平《禪機——1957》對當年社會環境和人的命運的追問和拷問、像錢鋼《海葬》在甲午海戰百年時的新穎個性理性反觀理解、像鄧賢的《黃河殤》對當年黃河花園口事件的追問考評等等,都是具有分明理性成分的作品。這些作品,都不是只滿足于事實的客觀描寫,而是注入了作家獨特個性與理性思考成分的優秀作品。所以,在評判報告文學的成功或平庸、失敗的時候,這種理性內功的表現如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這樣的評判角度,也是超越了簡單的文學眼光的。理性思維和眼光,如同電光石火,它能夠穿透紛紜的各種事實表象而深入就里,讓事實所包含的具有時代社會和思想文化價值意義的內容得到顯現。如果說,事實本身只提供了資料性的基礎的話,理性面對和處理,就是作家使這些事實變得鮮活和具有更大力量的一種智慧轉換。而任何富有智慧理性風貌的事實表達,都會吸引和啟發讀者的眼球和興趣。

      信息保存的史志價值不可忽視

      對于真實事實的堅守和表達,是報告文學從新聞吸收和繼承來的最重要內容因素。新聞性的事實真實,是報告文學聯系和溝通現實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渠道與手段。因為這樣的溝通聯系,報告文學的社會價值作用方才變得個性、直接和有意義。因此,報告文學所傳達的社會真實信息,不光是一種文學的內容,而且也是特定社會時代的真實生活信息文獻內容,具有很強的社會生命信息價值。我曾經說過:優秀報告文學所保留的真實社會事實信息,就是社會文化歷史的很好資料,不僅對于現實具有很好的影響作用,對于歷史珍藏和記載,也非常的有益。有記者將我這個意思歸結成,“好的報告文學,就是今天的《史記》”報道出來,有不少人給予認可。這種事實本真的留存,對于后人認識評判今天的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難得的幫助,也算是為后人留存的文字財富吧!

      我曾經將不少用真實事實為基礎而寫作的關于某個行業領域、某個歷史重大事件、某個地方的歷史沿革和現實變遷等寫實文學作品,貫以“史志性報告文學”。這樣的歸納也得到很多報告文學研究專家的認同。這樣的作品很多,像錢鋼的《唐山大地震》、趙瑜的《馬家軍調查》、盧躍剛的《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董漢河的《西路女戰士蒙難記》、張建偉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變革》、何建明的《科學大師的名利場》《我的天堂》、李鳴生的《航天系列報告文學》、徐劍的《大國長劍》《東方哈達》、陳啟文的《共和國糧食報告》、梅潔的《漢水大移民》、王宏甲的《非典啟示錄》等等很多作品。這些作品,不但都是出于現實的感觸和需要走向歷史的追蹤和發掘,也是在歷史的追蹤發掘中對一個行業,一個重大事件,一個地方歷史現實的辯證認識和記錄,有很好的“史志”保存品格和作用。事實上,這些年間,很多選擇行業、事件和地方文化歷史與現實變遷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已經被分別視為很重要的歷史形象書寫被認真的保存了。例如一個基層的讀者就說,他此前一直搞不明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怎么回事,待看過豐收的長篇報告文學《鎮邊將軍張仲翰》之后,他明白了。他很看重和相信這些作品的思想文化文獻價值,認為這樣的內容富有很強的生命力量。像報告文學這樣的真實事實內容包含,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作用。我們在評判其生命價值的時候,如何可以忽略不計,而只從文學表達的層面來要求呢!

      對于史志性內容的追求,也是報告文學本身具有歷史文化品格能力的獨特要求。及時和真實地保存那些在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和人們的思想感受和行動,是報告文學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于很多或許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真實的矛盾事件或人物表現,錯過了是非常大的遺憾。不關注自己身邊的歷史,是作家的失職。我總是有一種感覺,我們很多作家,寧愿放棄現實生活中很多富有深刻精神情感和矛盾戲劇化沖突的精彩存在,而熱心在自己有限的社會感受想象中去虛構一些蒼白浮淺的故事風波的選擇,是很不明智的選擇。報告文學寫作,應該是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追尋和發現并表達有價值的事實對象的活動。現實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狀態,事實上為報告文學提供了非常豐富和精彩的表達對象,只有作家有充分的熱情和足夠的才能,就可以獲取理想的成果。這樣的獲得,既是對現實的積極參與,也是對歷史的積累和珍藏,功在當代,福蔭未來。

      振翮行遠走高天

      我之所以有以上這些看法的提出和強調,確是因為存在很多對報告文學的誤識和偏見,有不少對報告文學過分的苛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些或許是更加接近和符合報告文學自身文體特性的評判角度來。但是,這并不是簡單地排斥和否認報告文學的文學藝術性原則要求,有意地忽略報告文學的文學藝術性作用。

      報告文學經歷過持續的努力,終于有了個文學身份。對此,需要很好地珍惜和維護。文學藝術性,是報告文學能夠便捷地走向更多讀者和社會高天的很好手段,報告文學作家一定要積極用心的運用和發揮其作用。很多人如今說起報告文學,總是會記憶起當年讀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的情景。這就充分說明,《哥德巴赫猜想》在表達獨特的社會見識和思想判斷的同時,有非常出色的激情詩意表達,有很好地將真實的人物經歷上升為文學藝術描述的作用在。如果,只是其思想內容的存在,固然也會具有價值,但就不會像如今這樣的生動形象和傳揚久遠了。像趙瑜的《尋找巴金的黛莉》,本來就是巴金寫給追求進步的文學青年的七封書信。時過70多年,一般的對待方式就是,發現了,鑒定真偽之后,發布出來也就是了。可趙瑜卻竟然提出尋找黛莉,然后在追蹤信件內容和尋找黛莉的過程中,兩條線并行交叉,猶如疑案探微,層層剝繭,最后找尋到很多社會人生的內容,對于社會歷史的認識發現和對于人物情感命運的穿透表達等,都有很豐富獨特的表達。文學藝術性明顯地生動和幫助了作品主題內容的流傳,也使真實的事件人物具有更多的社會包含。像李春雷的《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在別人都在直逼地震災害現場,多寫救災救命現場的時候,他卻通過像排解災害引發的驚恐,從容鎮定地開始新生活和災難與新生命的機緣巧湊的感人小故事,來記憶災難的情景。使災難的記憶通過人的認識感受和命運故事得到記憶。

      盡管,報告文學在將真實的事實描寫提升到文學藝術表達的層面,是很不容易的。就像人們常說的,“畫鬼容易畫人難”。小說寫作,虛構給作家帶來了自由,但報告文學寫作,真實卻給作家造成限制和約束。所以,不少人認為報告文學只是實現事實的真實再現,是個很容易寫作的活動。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和偏見。報告文學既不是只滿足對事實的再現,也不應當是事實的簡單挪移。在報告文學寫作中,事實并不是作家簡單的接受和文字的搬遷,由生活轉入文學的欄目就可以成事。報告文學寫作,是在真實事實的限制約束中尋找文學藝術表達的創造性活動。有自覺文體意識的作家,像何建明在《生命第一》中,巧妙地通過自己在汶川大地震后初七日、七七日、百日時,這些中國人傳統的祭奠死難者的幾個日子里在災區的觀察感受和表達,就很有結構的用心和自覺;像徐劍,每次碰到一個新題材,他似乎都能夠找到一種文學化的結構表達方式,使得紛紜凌亂的事實有了很好的結構網絡,得以藝術表達。像他的《東方哈達》,報告的題材是青藏鐵路建設的對象,他巧妙地用“上行線”和“下行線”分別表現線路的歷史背景和艱難的勘測建設情景,將歷史文化和現實工程建設及人們的杰出表現很好地收攏在一起,結構嚴謹,條理有致,十分精妙。在《冰冷血熱》《雪域飛虹》等作品中,徐劍都能夠別出心裁,找到好的敘述方式。報告文學是需要有特別智慧才能的寫作,稍不用心,就會流于平庸。

      另外,像采訪技巧,細節的捕捉和巧妙使用,敘述語言風格節奏的追尋把握等,都是構成報告文學文學藝術性成分的重要方面,需要作家很好地努力。

      人生不可能是單一的,文學作品也會是多面的。簡單地從一個側面觀察評判,難免會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但愿報告文學能夠擺脫這樣的不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