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記錄時代潮起潮涌(曹玲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30日09:48 來源:人民日報 曹玲娟

      電視片《海歸中國》開播

      記錄時代潮起潮涌

      如今,全球每100個國際留學生中,就有17個中國留學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留學第一大國。

      近日,紀錄片《海歸中國》在東方衛視開播。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組建的《海歸中國》項目團隊,歷時兩個多月,足跡遍布4個國家的30個城市,多維度講述了一批知名海歸人物的人生故事,反映了中國日益開放、前行的步伐。

      徐小平常常提起自己初到美國打工的日子。這位新東方創始人之一,向《海歸中國》總導演劉曉清展示自己在餐館洗碗的照片。“他一直很驕傲,挺過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日子。”劉曉清說。這幾乎是人們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出國熱的縮影。

      《海歸中國》總策劃倪曉明介紹, 改革開放30多年,許多歸國留學人員已成為國家建設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

      田溯寧1987年赴美留學。當他第一次乘飛機進入洛杉磯上空時,看到舷窗下一望無際的燈海,長達一小時延綿不絕。看了一小時,呆了一小時,回想起飛的北京機場一片漆黑,這種強烈對比引起的心理震撼,田溯寧30多年來一直記憶猶新。

      “不過現在中國的燈光比美國漂亮多了,”田溯寧感慨,“我到一些小城市,上下16車道,現在輪到老外震撼了。”

      回國后,田溯寧充滿激情地講述什么是互聯網。在不懈地努力和堅持下,田溯寧等海歸們為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互聯網完成了大量基礎建設,令互聯網得以在中國蓬勃發展。2014年,作為投資人的田溯寧出現在深圳,主持深圳云基地暨中國首個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的啟動儀式。在田溯寧看來,它代表互聯網的未來,也代表自己的夢想。

      在《海歸中國》中,這樣精彩的例子比比皆是。紀錄片以海歸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國家時代的命運,同時,“歸國潮”也彰顯了中國魅力。事實上,海歸人物在各個領域有所作為,都離不開中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大環境。在紀錄片里,人們可看到歸國人員的多元化選擇。他們的創新創業大到尖端科技,小到西點、魔術。

      當代海歸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教育、科技、學術、文化、政治、經濟、法律、金融、通訊、社會等眾多領域都有他們的身影。“《海歸中國》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大故事。”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說。

      對于《海歸中國》這部紀錄片,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認為,從海歸研究的文獻來說,這可能是國內第一部大型專題片。

      “我最敬佩的就是理想踐行者,《海歸中國》所記錄的正是這樣一群人。”上海市廣播電視協會副秘書長金希章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認為,“反映當下中國人所思所想所做的紀錄片還不多,這正是《海歸中國》的獨特視角,它關注當代中國人,關注他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在做些什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