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觀眾與資本吸引力不如話劇 論人才與待遇難比國有大團
民營戲曲劇團闖市場路在何方
懷著滿腔熱情,孫宿蓉與一群90后戲校畢業生從安徽“漂”來上海,組建本市第一家專業黃梅戲劇團。“徽色經典黃梅戲劇團”去年8月注冊,今年6月在人民大舞臺推出首部作品——經典黃梅戲《女駙馬》。“我們的目標觀眾是安徽‘海漂’、喜歡黃梅戲的本地及長三角居民。”
理想美好,現實卻讓孫宿蓉舉步維艱,《女駙馬》上座率并不高。在市演出行業協會日前舉辦的民營劇團持續發展研討會上,孫宿蓉的煩惱引發共鳴。申城各大劇場,話劇票房一馬當先,滬劇、黃梅戲、京劇等傳統劇種在開拓市場時屢屢受挫。
傳統戲曲主動出擊找買方
這幾年,影視公司、資本大鱷投資話劇產業屢有耳聞,可投資黃梅戲、滬劇、京劇的卻寥寥無幾。現代人劇社社長張余擔憂,資本車輪碾過演出市場,碾滅的恰恰是滬劇、黃梅戲、京劇這類值得保護和尊重的劇種。上海錦輝劇社制作話劇《盜墓筆記》,票房躋身全國前列。錦輝總經理孫徐春坦言,前幾年他嘗試請滑稽戲演員打造脫口秀,反響平平,“戲曲演出難以形成產業化,保護更辛苦。”
“話劇演出,不分國有、民營劇團,內容好就行。戲曲演出還停留在看牌子下單,民營劇團宣傳推廣相對困難。”不過,上海文慧滬劇團團長王慧莉表示,這兩年市場有了可喜變化。在演出行業協會舉辦的首屆上海市民營演藝產品營銷交流會上,文慧滬劇團簽約江蘇太倉劇院,還計劃在上海城市劇院演出6場。
王慧莉認為,性價比高是民營劇團發展的最大優勢。7月7日到16日,文慧滬劇團開著大篷車,在崇明演出16場,每天演出價格1.2萬元。舞臺在社區文化中心,白天唱 《今生今世》,晚上演《庵堂相會》,觀眾爆滿,“我們很喜歡滬劇,好多年沒有這么過癮的演出了。”
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表示,民營劇團要主動出擊找買方,“不同類產品,應找到不同類客戶。”營銷交流會上,滑稽戲《房產證風波》收到區縣文化局、社區文化中心、劇場、文化公司等近10家機構邀約。首個舉牌的上海市閔行區司法局代表表示,“滑稽戲受歡迎,將其與法律知識相結合演出,對于公民普法具有顯著效果。”
靠原創劇目打造劇團品牌
“民營院團要在質量上下功夫,要原創與保留劇目輪換,形成特色和品牌。”2014上海民營院團高層培訓班上,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說。
上海勤苑滬劇團經過兩年策劃籌備,推出原創劇目《51把鑰匙》,以首屆“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感動上海十大人物”閘北區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嚴正為原型。國家一級演員、團長王勤表示,家庭醫生題材接地氣,能引發觀眾興趣,嚴正事跡有正能量。她承認,民營劇團創排主旋律劇目,市場壓力相對較大。項目上馬之初,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表示,《51把鑰匙》做好了,一定會關注。《51把鑰匙》首次在宛平劇院演出,甚至沒敢掛出首演字樣。王勤說,“雖然劇團和我很努力,但真的不敢想太多。”《51把鑰匙》全靠劇團自己找觀眾,進劇場的觀眾第一次看滬劇的占80%。
民營劇團要搶救更要自救
“上海觀眾有兩大類,懂行的觀眾憑愛好買票,盲從的觀眾追尋口碑,做演出要進行宣傳,耳熟能詳,才會有人買票。”韋芝一席話,從側面解讀了《女駙馬》為何出師不利。《女駙馬》是經典黃梅戲,但放在市區中心舞臺演出,挑剔的觀眾要看“角兒”。初試啼聲的“徽色經典”全部由90后演員擔綱,沒有鎮得住全場的王牌,自然也少了人氣。所幸,孫宿蓉沒有氣餒,“我們在七寶茶樓演出,一步步打開市場。”
許多滬上民營劇團都像“徽色經典”,經歷從無到有、從內向外的發展過程,文慧滬劇團連續兩年赴港演出,不僅在劇場演出,也在香港的上海飯店唱戲,“吃上海菜,看上海戲。只要質量好,就能被尊重。”夢陶劇社京腔兒童劇 《少年中國夢》通過演出行業協會牽線搭橋,將赴美國巡演。
榮廣潤提醒民營劇團從業者,“民營要考慮人才的培育和引進,要有不同人才累積。”上海小韋伯文化公司總經理申俊磬深有同感,“民營劇團每次做大戲,編劇、舞美、燈光設計都很難找。”
對新鮮血液的渴求,正是“徽色經典”引起業界關注的原因,它由一幫90后班底組成,代表戲曲的未來與希望。座談會上,孫宿蓉講述的發展困惑,立刻有前輩同行指導她如何申請行業發展基金,如何選擇更適合的演出場地。“既要搶救,更要自救,民營戲曲劇團靠觀眾和演出,才能獲得長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