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歲月飛逝,不知不覺間,到今年7月,楊榮環先生已經病逝20周年了。作為把大半生的藝術足跡都留在天津的一代名家,老觀眾、老朋友和傳人、后人是不會忘記他的。
我和楊榮環先生相識很早,小時在北京,他來家中作客,也還青春年少,一身西裝,風度翩翩,特有的一種文靜氣質,給我留下了深切的印象。后來,看他的戲,常聽大人稱贊他唱得好,人品也好,但直接交往卻是多年以后了。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市文聯原副秘書長王克增先生的家里,他從“文革”的劫難中解脫不久,偶然重逢,談起塵煙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從此,在文藝界活動和生活中的接觸多了起來,對他的藝事經歷逐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楊榮環出身清苦,父親是鐵路工人,愛好京劇,失業后迫于生計,把10歲的小榮環送入尚小云辦的榮春社科班習藝。先學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賦出眾,學習刻苦,得到尚小云先生的器重,不僅向他傳授自己的拿手戲,而且請花旦名家于連泉(筱翠花)教他筱派劇目,使他打下了全面而扎實的旦行根基。平時科班演出,經常安排他演大軸,尚小云還曾經在他主演的《四郎探母》中,配演蕭太后,一時傳為梨園佳話,同時也為他出科后的高起點奠定了基礎。
楊榮環的舞臺生涯,很早就和天津結下了不解之緣。出科不久,1946年,他19歲即挑班來中國大戲院演出,接張君秋“秋社”的底,班中同來的有裘盛戎、貫盛習、魏蓮芳、劉連榮、高維廉、李多奎、鐘鳴岐等,正月初一演《龍鳳呈祥》,報紙上贊譽“顯示大角風范”。接連上演《福壽鏡》、《大探二》、《霸王別姬》、《玉堂春》、《漢明妃》、《鳳還巢》及鮮見于舞臺的《貞娥刺虎》、《一粒金》等,均受好評,觀眾反響熱烈。
1947年,應北洋戲院(后改名小劇場、延安影劇院)之邀,代替尚小云來津與遲世恭、郭元汾合作。頭場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劇場座無虛席,門口、臺前擺滿各界祝賀的花籃,電臺進行了實況轉播。緊隨其后,又和李宗義并掛頭牌,與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蕭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國大戲院。此時,可以說已然確立了在天津劇壇的聲譽和影響。
1948年春天,經齊如山和徐蘭沅介紹,楊榮環赴上海拜梅蘭芳為師。梅蘭芳對新弟子關愛有加,不僅承擔一切拜師用度,而且在生活上體貼入微,晚上親自到他住的客房照看,噴灑驅蟲劑,使得他老年時提起,仍然感念不已。他演的戲,原本就有梅派名劇,再經老師親授,對梅派藝術的體驗、理解和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帶動了表演藝術的提高,從此開啟了結合自身條件,藝兼梅、尚,融會貫通的藝術追求。
上世紀50年代初,楊榮環與毛世來聯袂來津,在中國大戲院輪流唱大軸,毛世來演《小放牛》、《翠屏山》雙出,他在中間唱《六月雪》,大軸則與宋玉聲演《四郎探母》等劇。其后,又在新華戲院與唐韻笙合作。《楚漢爭》一劇,從韓信拜帥起到未央宮止,唐飾韓信,楊前飾虞姬、后演呂后,別開生面的演法,兩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轟動一時。唐韻笙是楊榮環由衷敬佩的一位藝術家,唐曾主動提出為他的《福壽鏡》配演老生梅俊,他的這出戲因有新的處理,與傳統路子不盡相同,唐只于開戲前讓他說了說,演出時配合得十分默契、順暢,有些細節的發揮比原先的效果還要好,顯示了藝術家極強的應變能力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那段時期,楊榮環還先后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合作。記得約在1955年,我在中國大戲院看新劇《正氣歌》,譚飾文天祥,他演文夫人。50年代中后期,楊榮環加入河北省京劇團,此后不久,他正式落戶于天津,任天津戲曲學校副校長,并在天津市京劇團兼任主演。“文革”中,楊榮環被打成“反動權威”,連續被抄家8次,后全家又被趕到農村改造,養豬、務農,備嘗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摯愛的京劇藝術,暗地練功、練唱,夜深人靜時復習演出劇目,研磨唱腔,由于他“六場通透”,精通打鼓、京劇演奏藝術,還培養兒子楊健拉京胡,到他1979年重返舞臺時,其子已經成為了他的伴奏琴師。
復出后的十幾年間,楊榮環陸續恢復演出了梅、尚兩派的代表劇目《霸王別姬》、《宇宙鋒》、《福壽鏡》、《漢明妃》、《銀屏公主》等,對每出戲的劇本、聲腔、音樂和表演都進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銳意求新而又不離傳統規范。在表演藝術上,歷經多年的博采眾長,融尚派的剛勁婀娜、梅派的雍容典雅于一身,已經形成了剛柔相濟、清新明麗的鮮明個性風格,為京劇界內外所矚目。
在一次聊天時,榮環先生曾在私下里問我,可不可以稱派?我當時沒有想好,未明確表態。過后反復思考,像楊榮環這樣的大家,善于繼承而又勇于創新,承前啟后,成就斐然,不是藝術創造不足以稱派,也不在于缺少自創的新戲,歷史上不乏因老戲新唱,唱出別具一格的新意而稱派的先例,但“文革”奪去了他們的黃金年華,而后時代環境又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和社會影響對于傳統藝術的制約,還有業內隨之出現的傳承觀念的分歧和搖擺,使得新的藝術創造很難再形成普遍的、廣泛的認知效應。這應該是八九十年代,楊榮環和同代的幾位最具稱派實力和希望的老藝術家,未能響亮稱派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也許稱不稱派并不那么的重要,同樣一出戲,新的演法得到觀眾認可和歡迎,學生學了就能在大賽中獲獎,廣受好評,已然是不“派”而派,是對藝術家最好的回報。
在教學上,楊榮環多年來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的學生既有學員,也有青年演員和教師,天津的大多數中青年旦行演員均深受教益。晚年,他曾跟我說,他正在摸索隔代的傳藝方法,后來,所教的當時在校生王艷、李國靜和青年演員趙月霞,果然成功地舉行了教學匯報演出。就在心臟病發作之前,他還在為學生說戲、排戲。
楊榮環是一位懷有強烈事業心,終其一生都在執著追求的藝術家。生活中性格內向、心細而又重情義,病中叮囑家人,天氣炎熱,不要告訴我住院的事,卻又惦記我那時腸胃不好,應該試一試吃什么藥。結果他走了,我未能在他生前見上一面,深感痛心。對于他的67歲病逝,同行和廣大知音都嘆惜走得太早了,不然還會為京劇藝術做出更多的貢獻。令人欣慰的是,中國京劇音配像錄制了他的5出代表劇目,得以永久保存,供后人欣賞、傳承,而他的學生,還在舞臺上讓他的藝術創造煥發新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