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音樂,讓我們與祖國同呼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24日09:20 來源:人民日報 宋靜思 任姍姍

      澳大利亞新金山交響樂團——

      音樂,讓我們與祖國同呼吸

      盛夏時節,一支澳大利亞華裔青少年樂團為首都觀眾帶來了清新之夜。

      這是澳大利亞新金山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專場音樂會。富于天賦和激情的青少年樂手,為觀眾獻上9首樂曲:《澳洲風》《再獻給愛麗絲》……與音樂會的常見曲目不同,這些樂曲多由華裔作曲家于京君博士專門為樂團創作,帶有中澳文化融合的深刻印記。

      這些華裔青少年,最小的11歲,最大的不過18歲,不少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本場音樂會是此次“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重頭戲。“能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孩子們非常興奮,努力展現了澳大利亞華裔青少年的最佳面貌。”新金山交響樂團團長林麗亞難掩喜悅之情。

      據介紹,樂團于三年前在新金山中文學校成立20年之際創辦。“新金山”取自巴赫的同名樂曲,蘊含著“融匯東西方優秀文化,繁榮澳洲社會多元文化”的宗旨。由海外中文學校創辦、以華裔青少年為主體,是這個年輕樂團獨一無二的特色。雖然成立只有3年,但樂團曾在墨爾本最好的音樂廳演出,去年也應邀參加了上海夏季音樂節。

      不少世界名團都曾做客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這支華裔青少年樂團如何能吸引觀眾?樂團把本場音樂會定位為“匯報演出”,具有向祖國、向澳大利亞華人華僑匯報的雙重含義。他們事先在墨爾本的網站、報紙刊登廣告,向澳洲華裔的在京親友開辟網上報名,又提前一個月成立了新金山中文學校駐京辦,結果,1800張門票一訂而空。

      一場演出的號召力,折射的是新金山中文學校20多年的辦學積累。在演出現場,我們見到了校長孫浩良。年過六旬的孫浩良已經鬢發微白,濃濃的無錫鄉音仍然未改。與校長身份相比,他更像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他隨身提著行李箱,親手保管著所有孩子的護照。“音樂是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媒介,”他說,“我們希望通過音樂這種獨特的語言,促使孩子們了解和喜歡中國文化,不忘記自己民族的根。”

      1991年出國前,孫浩良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副教授,在澳大利亞看到了中文教育的緊迫性。他發現,在這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很多隨父母而來的“小移民”中文水平退化,于是便有了最初只有6名學生的漢語輔導班。沒想到,20年時間,這個社區輔導班發展成如今5000余名師生的全澳最大、質量最好的中文學校。學校的中文課程獲得澳大利亞政府認可,而且可以并入高考成績。

      對于樂團的孩子們來說,學校教授的中國文化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郭卓爾、郭卓琳、郭卓雅三姐弟分別擔任大提琴手和小提琴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他們每個周末來到新金山學校學習中文。如今,弟弟喜歡中國歷史,姐姐則喜歡中華美食,去年追隨樂團的“中國尋根之旅”,姐弟三個回到祖籍上海,“長大后回中國工作”成了姐弟的心愿。

      在孫浩良眼中,新金山中文學校20余年的成長恰是印證了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崛起。如今,在“中國熱”的大潮下,學習中文已然成為世界趨勢,不僅華裔青少年有學好自己母語的渴望,非華裔的孩子也對中文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把學校命名為‘新金山’,是因為海外華文教育是一座富礦,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比黃金更珍貴。”孫浩良說。正如音樂會上由北京朝陽區沙板莊小學合唱隊以天籟童聲唱響的《新金山之歌》一樣,“我們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我們在這里千錘百煉,閃爍光芒,是種子就能發芽,是金子總能發光”“五千年中華文化由我們繼承和發揚,幸福和快樂的生活全靠我們自己來創造”。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