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學術看點 >> 正文
對于放映業來說,全國性的房地產以及新城建設熱潮曾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經過全國房地產、新城建設熱潮淘洗和降溫之后,放映業出現的虛胖效應逐漸顯現……
2014年上半年,除了數據神話的不斷更新外,中國電影產業表現較為平靜,缺乏往年的引發全民熱潮的“電影話題”。這期間,即便有民營企業的龍頭“華誼兄弟”20周年慶典、好萊塢進軍大陸20年等看似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電影事件,但除了一場較為隆重的慶典走秀、業界專家的論壇之外,仍然無法改變中國電影產業的平靜現象。表面看來,電影現象的平靜與喧鬧的產業背向而行,但是將之放在中國電影十余年的產業化歷程中,放之于全球電影產業和文化權力的博弈中,我們會發現,中國電影即將面臨一場新的產業調整。
產業調整的首要表現是在電影的放映市場。通常,中國電影銀幕的快速增長是電影產業引以為傲的事情,增速每年超40%,而中國銀幕總數也在今年3月底突破2萬塊。可是,與此相對的現象卻出現了。據美國電影協會公布的全球電影票房數據,2013年中國票房的增長率為27%。“百分之四十”與“百分之二十七”,這兩個數據卻出現了極大的分差。這種分差最少表明兩個情況:一是電影放映業正在逐漸飽和,二是電影放映業的上座率即將成為檢驗各院線生存的棘手問題。對于中國電影產業來說,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種分差再次為電影產業資本盈利空間亮起了紅燈,提出了警示。
對于放映業來說,全國性的房地產以及新城建設熱潮曾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經過全國房地產、新城建設熱潮淘洗和降溫之后,放映業出現的虛胖效應逐漸顯現,尤其是在房地產逐漸理性化之后,新城容積率不高,投入與產出互不匹配。電影放映業資本盈利空間縮小。這種情勢下,影院建設的投入必然考慮到資本回收問題,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負增長,導致建設速度的降低和停止。
銀幕數量的劇增,帶來上座率降低。現有高上座率主要體現在檔期。以今年春節檔期為例,雖然取得較好的票房成績,但是影片量少,選擇面單一,上座率提高是可想而知的。此外,非檔期的時長遠遠超越檔期,這就把上座率的問題提到了放映業的面前。所以,非檔期上座率的平淡表現,無法為放映業資本的盈利增加新的空間,新銀幕數量的增加只會更加削減電影產業的紅利。產能過剩情況,很快會在電影放映業出現,或者至少導致部分院線經營狀況不佳。
放映產業盈利空間的收縮,還表明以制片業為電影產業的驅動力在收縮。2014年上半年除了《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和《澳門風云》等主流的商業電影在春節創造了神話之外,幾乎沒有出現像去年《致青春》等在非檔期內取得成功的片子。主流商業影片的創作后勁乏力,這種乏力的結果,就是把“美好的銀幕增長神話”讓位給了好萊塢電影,成為好萊塢電影或者進口電影的盈利場所。
其次,商業電影缺失的情況下,文藝片成為電影市場的中堅,在票房上有著不俗表現,《歸來》刷新文藝片票房紀錄,《白日焰火》奪金熊又破億元。按照一般的電影產業規律,文藝片應該擁有自己的院線,當文藝片進入主流市場成為中堅之后,雖然在資本上有了收益,但是文藝片的制作路線、藝術表現的價值限度、倫理準則,一旦進入主流觀眾的視線,會加劇主流價值建設的難度,甚至會造成價值認同的分裂。所以,文藝片成為“中堅”,某種程度上說明,制片業正在經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陣痛,而且在當下中國文化發展繁榮情勢下,不一定是好事。顯然,如何在國家產業的諸多環境下,揚長避短。思考制片業創造力的提升問題,被再次推到制片業的面前。
電影產業的動力不足還體現在,國外商業大片與本土電影的博弈上面。盡管今年上半年的前半段,本土電影的票房有良好表現。但是,在后半段放映業逐漸收縮的情況下,美國電影依然超越本土電影,票房過億的影片共有31部,進口影片有17部,占54.8%,導致上半年進口影片票房為52%,而本土電影票房僅為48%。如果在電影逐漸放開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中國本土電影處于更加窘困的地步。最嚴重的結果,會讓劇速擴張的電影放映市場,變得只剩下物質意義上的產業空間,無法成為本土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化意義的交換空間,最終喪失文化話語權建構的“根據地”。尤其是全球化電影產業語境下,作為本土電影根據地的喪失,對于文化建設來說,不啻為一場災難。為此,我要說的就是,平靜后的中國電影,確是一件好事,這讓我們跳出衡量產業的數據指標,理性思考今后電影產業的調整問題。
作者系西南師范大學教授、電影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