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個人主義傳統(tǒng)中對于家的一次反撥——話劇《離去》觀后(張杭)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21日09:20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 杭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王曉鷹導演,改編自美國劇作家奈戈·杰克遜的話劇《離去》,演出至今并沒有聽到多少業(yè)內專業(yè)評論人的聲音,多少遮蔽了這 部出色的引進劇本的光芒。這部原本講述的是一個患阿爾斯海默癥(老年癡呆癥)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的劇作,在此次國話演出本中改為了一位演員,無論出于什么 目的,筆者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沒有傷害原劇的核心意圖。觀眾之所以被演出感動,就是因為它試圖找到另一種真實,去撫慰我們早已認定的絕望——《通 往黑夜的漫長旅程》《推銷員之死》這些劇作所揭示的:愛中的自私對相愛之人的傷害、個體與家庭的永恒沖突。這是美國人在自己的戲劇傳統(tǒng)之下,做的一次反 撥、一次和解的嘗試。

      《離去》不是中國式的親情劇,不是混淆概念的和泥式和解,它是站在美國前代劇作家看出的問題的基礎上的。劇作借用《李爾王》,并構成呼應。熱愛 《李爾王》的莎士比亞演員兼學術專家埃略特,像李爾王一樣有三個女兒。由于脫離了現(xiàn)代主義的糾結,劇作并未賦予這位理解和模仿偉大心靈的演員父親以某種顯 著的人格缺陷,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但他仍然在普遍意義上,像《通往黑夜的漫長旅程》中的演員父親、《秋天奏鳴曲》中的鋼琴家母親那樣,作為一位過于重要的 他者,給他的女兒們帶來愛的心理障礙。

      大女兒阿爾瑪在父親無可遮擋的自我的輻射下,始終看到自己的平庸而自卑。劇中,她之所以逃避,不愿正視父親的病癥,而一直以來她選擇把自己淹沒 到煩瑣的公務中,麻痹著自己不去成長,是因為她在這樣一個有父親的家中,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而二女兒里茲,就像《李爾王》中的二女兒那樣實際上模仿了她 的姐姐,她們是一樣的人,她也自欺,但試圖不一樣,她選擇與父親競爭。然而她終歸沒有父親的才華和幸運,只能扮演一個勝者。盡管她的心從來不想迫害她暗自 的對手,但這么做是她的“責任”。這就是奧尼爾們發(fā)現(xiàn)的家的美好表象下的永恒沖突,阿爾瑪和里茲都是劇作家的前輩們的主人公。

      與《李爾王》中同名的三女兒考狄莉婭也是,就像家庭劇傳統(tǒng)中的那些次子,被長兄長姊剝奪了愛。盡管阿爾瑪妒嫉地回憶著父親對考狄莉婭的疼愛,她 在現(xiàn)時場景中的言行,仍然暗示著她怎樣習于用她所依附的平庸者規(guī)則,打壓這個被父愛選中的小女兒。愛就是叫埃略特的李爾王的國土。之所以考狄莉婭被劇作家 設定為出走的不良少女,她是在姐姐們的爭奪中被放逐了。

      劇作家在立意上的反撥是:盡管個體成長總是面臨與家庭的沖突,并使自我背負對愛的罪疚,那是因為我們認定自我是重要的;而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最親 近的愛著我們的人,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真正的愛去對待他們,并因此獲得和解?考狄莉婭頓悟到這一點。她發(fā)現(xiàn)對于自己最重要的甚至不是 自己,不是在世上孤身一人,而是世上依然活著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

      然而情節(jié)劇的和解不是無條件的。之所以考狄莉婭能這樣做,正是因為她是被放逐了的那一個。她曾經被選中被愛過,在她還沒有萌生爭取自我斗爭意識 的時候,而后來,她被放逐了。那些留在父親身邊的兒女們,在愛的名義下看到自我的放縱和冷漠、在愛的競爭中失落、在僭越的野心壓抑下滋長了恨的兒女們,是 很難突破內心的重重阻滯,做到考狄莉婭那樣的。之所以是考狄莉婭發(fā)現(xiàn)失去理智和強大意志的父親成為了一個新的父親,而不是阿爾瑪或里茲看到的,是因為父親 的理智和強大意志,日常地擊潰了阿爾瑪和里茲們從自身發(fā)動的愛,她們所堅持不愿看到的,就是失去了塑造她們的力量的父親。而之所以現(xiàn)在考狄莉婭能這樣做, 也是因為她所面對的不是阿爾瑪和里茲們曾經面對的強大的父親,而是已經失去了自我認知、像孩子那樣不去強調自我地接受愛的另一個父親。

      借此,考狄莉婭開始了一次自我救贖。就像因發(fā)現(xiàn)自我而出走的娜拉,我們曾經問娜拉走后怎樣;同樣對發(fā)現(xiàn)自我另一端價值而回家的考狄莉婭,我們也可以追問她回家后會發(fā)生什么?劇作留下了這么一個問題。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