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支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

    ——專訪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18日10:54 來源:中國民族報

      民族工作關乎全局,是全黨全社會的工作。國家民委實行委員制度,國務院有關職能部門作為委員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擔任兼職委員,國家民委各委員單位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民族工作的創新發展,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如今,國家民委有32家兼職委員單位。各兼職委員單位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從各自職能出發,把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辦實事列入工作計劃,狠抓貫徹落實,充分發揮了國家民委委員制度的優勢,形成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強大合力。

      作為國家民委委員單位之一,文化部切實履行職責,積極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各項事業繁榮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就文化部將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更好地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問題,本報記者對楊志今副部長進行了專訪。

      問: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重點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難點也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請談談在支持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

      答: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長期以來,文化部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從民族地區文化改革發展實際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對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政策支持。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專門設立了針對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春雨工程”項目,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2013年,文化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的指導和支持。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文化部支持新疆、西藏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對口援疆、援藏工作會議,組織實施了一批支持項目,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發展。

      二是加大對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扶持。“十二五”以來,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0多億元扶持西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主要用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比如,我們為民族地區轉企改制的縣級院團每團配送了1輛流動舞臺車,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的縣級公共圖書館每館配送了1輛流動圖書車,有效提高了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能力。

      三是推動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文化藝術、文化產業、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文化交流等各項工作深入開展。比如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重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以及“歡樂春節”、“藝海流金”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傾斜力度。      

      四是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2013年,文化部實施了“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縣及縣以下文化單位選派了優秀文化工作者1.6萬多名,培養基層急需緊缺的文化人才近1500名。

      問:加強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各民族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請介紹一下加快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措施。

      答:近年來,文化部針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和特殊困難,在完善設施網絡、加大產品和資源供給、提高服務效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完善。截至2012年,8個民族省(區)已經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28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76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7092個,村(社區)文化室5.02萬個。民族地區初步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二是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有效提升。通過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和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工作,促進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整體提高。面向邊疆民族地區實施“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建設項目,構建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依托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加大少數民族語言數字資源供給,譯制了一大批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三是少數民族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2010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累計招募了3000多名文化志愿者,為邊疆民族地區舉辦文藝演出、文化講座和特色展覽450多場(次),服務少數民族群眾數十萬人次,促進了內地與邊疆文化交流。此外,文化部還通過“群星獎”評選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比工作,深入發掘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引導帶動了一大批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民族地區基層廣泛開展。比如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西藏拉薩雪頓節等活動,已經成為當地乃至全國富有影響的少數民族群眾性文化活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這是今后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下一步,文化部將按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要求,繼續加大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力度,推動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更好地保障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問:民族地區國有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單位普遍困難較多,影響了其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渠道作用的發揮。滿足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舉措。請介紹一下文化部在支持民族地區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方面的舉措。

      答: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豐富,絢麗多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近年來,文化部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藝術事業發展,在資金安排、展覽展演、劇目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民族地區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

      我們聯合財政部實施了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投入近3000萬元,支持民族音樂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設立了“西部交響樂周專項資金”,扶持西部民族地區交響樂事業的發展,先后在寧夏等地舉辦了兩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活動。同時,我們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中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鼓勵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優秀劇目創作。如西藏創作的話劇《解放,解放》、新疆創作的雜技劇《阿凡提》等一批少數民族優秀劇目都入選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獲得了經費支持。此外,我們還積極組織國家藝術院團幫助民族地區挖掘藝術資源、提高藝術水準。比如,中國民族樂團幫助新疆、西藏創排了大型民族音樂會《美麗新疆》和《西藏春天》等作品,并組織這些作品在全國巡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文化部還將繼續加大民族地區文化藝術創作的支持力度,通過“文華獎”、“群星獎”評選和其他藝術展演活動,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地區文藝專業人才的扶持,推出更多少數民族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滿足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問:如今,民族地區紛紛提出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后,與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很不相稱。為支持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做大,文化部下一步將有哪些具體措施?

      答: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具備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2012年,文化部發布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從培育市場主體、提升質量效益、設立重點項目、提供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計劃,這對于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近年來,文化部通過制定政策、實施項目等方式,支持民族地區合理利用區域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先后策劃實施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將民族地區一批文化產業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在民族地區命名了50多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累計提供信貸資金30多億元,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集約化發展。實施了“原創動漫邊疆推廣計劃”,支持民族地區建立民族語動漫譯制中心,開展優秀原創動漫創作譯制推廣工作。積極推動民族地區文化企業和項目納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和重點項目目錄》,確保西部民族地區相關行業的文化企業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舉辦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為民族地區文化企業提供產品推介和項目招商支持。

      今后,文化部將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制定出臺支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按照中央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總體部署,啟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在項目對接推介、投資融資、人才培養、技術支撐、專家咨詢等方面予以扶持,并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

      問:近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大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世界級和國家級保護名錄。針對非遺保護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文化部將有哪些措施?

      答:關于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發展,文化部將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加強民族地區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鼓勵民族地區出臺非遺保護地方法規。二是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支持,特別是加強人口較少民族非遺的搶救和保護。目前,熱貢藝術、羌年等14項少數民族項目已經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515項少數民族項目入選了國家級非遺名錄,523名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三是繼續推動民族地區非遺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目前,在文化部命名設立的15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熱貢文化、羌族文化、黔東南民族文化等7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在民族地區,有效推進了少數民族非遺整體性保護。在文化部命名的100家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開展少數民族項目生產性保護的企業和單位有28家。四是積極開展民族地區非遺項目宣傳交流活動,在文化部舉辦的非遺展覽展示活動中,對來自民族地區的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集中展示,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問:實施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的了解,也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實現外向型發展。請介紹一下在支持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具體措施?

      答: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走出國門,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出獨特魅力,有力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國家軟實力建設。文化部充分發揮“文化先行”優勢,積極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積極推介少數民族文化項目參與對外文化交流。選派廣西、新疆、內蒙古、寧夏等民族地區文藝團組參與“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等展演活動。支持民族地區舉辦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內蒙古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寧夏阿拉伯藝術節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與國家民委聯合出版《56個民族認識中國》外宣圖書,向駐外使領館發送介紹少數民族群眾文化生活的紀錄片和圖片展。二是舉辦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主題活動。我們先后在青海、內蒙古、廣西等民族地區開展“藝海流金”文化交流活動,邀請港澳臺地區文化官員、文化界知名人士和青少年赴少數民族聚居區考察交流,增進其對少數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的了解。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三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動。三是實施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鼓勵民族省區充分發揮文化橋頭堡作用,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不斷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和文化產業外向型發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