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李朝全:評價網絡文學的幾點思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17日15:35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朝全在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上發言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至今16年,到了該厘清基本概念、創作原理、創作底線,確定評價標準、準則,建立總體評價體系的時候了。

      不少研究者將網絡文學與所謂的傳統文學或精英文學或主流文學或純文學、嚴肅文學對立,相提并論,將之作為劃分網絡文學邊界的準繩。這些觀點和做法都不盡準確,因為它們都未能很好地把握網絡文學的基本屬性或根本特征。對所謂的傳統文學、精英文學和主流文學的理解亦存在著偏頗之處。當下有一種較為大家認同的觀點是,網絡文學屬于通俗文學。事實上,傳統文學不僅有文人文學、雅文學的傳統,也有民間文學、俗文學的傳統,網絡文學是從俗文學和大眾民間文學發展而來的,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完全對立顯然是不科學的。而簡單地將網絡文學歸結為非精英文學、非主流文學也是不可取的。網絡文學的創作者也可能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他們的創作也可能具備經典性特征。而粗暴地將深受大眾歡迎和喜愛的網絡文學排除出所謂的主流文學,更是一種有害無益的做法。純文學和嚴肅文學這樣的概念同樣顯得牽強,反映出我們的理論研究者思想資源的蒼白和在文學命名上的無所作為。

      由此可見,準確定義網絡文學,給予其一個基本的定位,顯得重要而迫切。

      一、網絡文學整體觀

      網絡文學是什么?

      有人提出,只有在網絡上連載的作品才能稱為網絡文學。這樣的概念厘定就把在網絡上發表的大量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登排除在外。而紙媒文學同樣可以在網絡上連載。還有人說,網絡文學就是類型文學或者就是網絡長篇小說。這些定義都不能完整囊括網絡文學。眾所周知,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這種新的傳播介質的出現而逐漸興盛起來的,因此,網絡文學實際上標志著與以往的紙媒文學或紙質文學的根本分野。對于網絡文學,筆者更傾向于采用這樣一種概括,即:首先在網絡上發表的文學作品。這種概括清晰地劃出了網絡文學的邊界,確立了其基本的屬性或特征,將其與紙媒文學區分了開來。同時,這個定位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囊括各種體裁、樣式、形態和品種的網絡文學。

      對于網絡文學,評論界和社會各界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好得很”,一種是“糟得很”。前者將網絡文學奉為文學正宗和創新形態,認為網絡文學是未來的文學,未來文學就是網絡文學,大有讓網絡文學取代紙媒文學、一統文學天下的野心。他們宣稱,與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信息時代相伴隨,文學已經進入了網絡時間,進入了網絡時代。后者則貶低網絡文學,將其視為網絡垃圾、文字垃圾,還有委婉一些的說法,認為網絡文學只是網絡文字而已。無論是“取代說”還是“垃圾說”,都難脫意氣之嫌。文學界亟需為網絡文學辯護,為網絡文學正名,將被美化或者丑化扭曲的網絡文學還其本來之妍媸面目。

      從整體上把握網絡文學,為之準確定位和正名,自然要涉及到這樣幾個基本問題:

      首先,評論者要懷有一種“零度情感”,對網絡文學抱有一種冷靜、客觀、公正、中立的立場,既不能完全陷入“癡迷”于網絡文學,又不能徹底疏離乃至遠離網絡文學。理想的評論者應該是網絡文學的在場者、參與者、感受者與評判者。

      其次,評論者與網絡文學作者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手關系。“捧”和“棒”都失之偏頗。“捧”則過于注重批評者與寫作者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合作伙伴關系;“棒”則失之于強化二者的對立緊張關系。理想的評論者與作者應該既是對手,又是伙伴。評論者要具備較高的鑒賞能力、評估能力,也要有相當的創作才能。

      與此同時,確立網絡文學的標桿性作家和作品,將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歷史化、經典化,也是一個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網絡文學進入當代文學史是一件遲早的事,評論者和研究者要有一種超前的眼光,敢于對網絡文學進行細致遴選,去粗存精,去劣存優,著手編撰中國網絡文學史。在這方面,舉行網絡文學的各種評選、評獎工作亦是當務之急。評獎既是一個樹立創作導向的舉措,也是一種將優秀作品歷史化、經典化的步驟或環節。

      二、夜幕下的世界:重視網絡文學創作的主體

      評價網絡文學,必須要關注和走進其創作主體——網絡寫手,必須關注創作的環境、空間和傳播的途徑——網絡。在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睡著了的時候,夜世界里還有很多夜行動物一樣只在夜間出來活動的人群。這個夜世界及其活動的人群是我們通常人生活的晝世界所不甚了解乃至完全陌生的。網絡文學即有點類似于夜世界。網內與網外絕對是兩個世界,兩種生存。不觸網、不“自投羅網“的人很難完整準確地理解網絡文學,正像不炒股的人很難成為優秀的股評家一樣。

      網絡寫手是人群中的隱士或潛居者,生活在一種“非正常狀態”的世界里,腳踩著現實與虛擬兩個世界。他們是“零點搬運工”。研究網絡文學,必須研究寫手,要關注和了解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況,走進創作主體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為什么寫作、寫什么、怎么寫,也才有可能深入洞察其創作的誤區、偏頗與缺陷。

      三、讀者選擇與選擇讀者

      讀者是網絡文學創作的參與者和完成者。研究網絡文學必然要研究讀者這個不可或缺的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文學生態都要面對讀者選擇與選擇讀者的尖銳課題。文學前所未有地無可奈何地要直面市場和讀者選擇的嚴峻考驗。而依靠資本繁盛的網絡文學,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必然要更多地考慮讀者選擇和選擇讀者。網絡寫手為市場寫作的傾向十分突出。寫作者在創作時必然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想象讀者和隱含讀者,揣摩、權衡他們的閱讀期待、閱讀心理,有意乃至刻意去適應和迎合讀者之需,投其所好,討好讀者,極盡各種能耐,撩撥、引誘其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研究網絡文學,需要研究讀者的閱讀選擇機制。讀者選擇什么,如何選擇,為何選擇,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勢必有助于對網絡文學文本本身的研究。讀者的擇棄標準既能帶給網絡寫手以啟發,也可以為我們評價網絡文學提供一個鏡鑒。

      四、網絡與文學的同質共謀性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絡生存是一種虛擬的生存。文學則是一個由想象構筑起來的藝術空間,小說則是虛構的人物、虛構的生活和故事。網絡和文學都具有虛幻、虛擬、想象和無形的特性。這種同質共謀性使得網絡文學更似空中樓閣般縹緲難以把握。

      網絡文學是網絡與文學的結合體,因此,評價網絡文學,首先要運用文學的標準、小說的標準。文學的藝術性追求、思想性、審美觀賞性,語言的特點與敘事的風格,表現人性的深度與人文色彩,這些評價標準當然適用于網絡文學。作為文學的一種實現形式和完成形式,網絡文學并不例外。

      同時,評價網絡文學還有其特殊性標準,這是由網絡文學的網絡屬性和特質決定的。由于是借助網絡這一平臺進行即時創作、傳播和閱讀的,網絡文學因此具有便捷性、互動性、流傳性等特征,傳播力和轉化力都很強。誠如有關專家所言,網絡文學創作需要遵循滿足讀者閱讀快感原則,符合“多巴胺原理”,角色可代入性等,這些規則或原理,便是評價網絡文學的特殊標準。

      當然,要建構起完整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絕非一時一文之功。本文只是為這種建構努力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或者線索。理論體系的建設更需要從文學文本分析出發,結合對文學文化生態等的研究來進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