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董陽:網絡文學與核心價值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17日14:37 來源:中國作家網
    董陽在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上發言

      根據以前經驗,我發現,討論網絡文學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家的觀點分歧太大,另外出發點和著眼點不同,常常難以取得交集。所以要談價值觀問題,可能首先得花一點時間,把個人觀點的前提做一點探討。

      1、如何認識網絡文學

      如果稍微留意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文藝作品,不難發現,除了網絡文學網站日益蓬勃(據統計,讀者已達到4.3億),對青少年讀者的大面積覆蓋,網絡文學也已經越來越成為整個大眾文化的重要策源地。2013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2年最火的電視劇《后宮甄嬛傳》,2011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失戀33天》全部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這些網絡小說的涵蓋了電影電視話劇圖書音樂甚至游戲幾乎所有大眾媒介形態。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只要你還食人間煙火,即使不讀網絡小說,你也難以逃出網絡小說的"魔掌"。

      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陳凱歌最近一部電影《搜索》,張藝謀作品《山楂樹之戀》都改編自網絡小說,尤其張藝謀電影的文學來源,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到“網絡人氣小說”《山楂樹之戀》的變化,其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是耐人尋味的。

      通常我們討論網絡文學更關注所謂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此消彼長,也就是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為“文學”這一科目的組成部分來討論,或者說更愿意從文字這一媒介的角度將二者歸為一類,但從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態的角度,網絡文學與肥皂劇、類型電影等大眾/流行/通俗文化產品更為接近。

      因此,從某種角度看,網絡文學其實是通俗文學在21世紀的還魂術。1、從商業性上講,宋元話本、明清小說、民國小說都是底層文人、勾欄瓦肆和印刷作坊的謀生手段,網絡小說并沒有本質區別;2、從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上講,文本是在與讀者/聽眾的頻繁互動中逐漸成型的,以讀者感受為導向的創作傾向是一致的;3、從功能和形態上講,都是高度類型化娛樂化的,官場、玄幻、世情、武俠、穿越,幾乎所有類型在明清和民國小說中都早已出現。

      我們談到中國的文學經典,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至少從宋詞開始,中國文學的經典基本都是通俗文學,《西廂》《三國》《水滸》《西游》《紅樓》《三言二拍》《聊齋》無一不是通俗文學,直到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開始,小說承擔了啟蒙的任務,才開始與民族國家想象和民主制度建構發生關聯,其中除了可以看到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也可以追溯到東漢《毛詩大序》的教化說。啟蒙和教化,讓小說變成大說,為小說帶上了現當代文學正宗的桂冠。

      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的到底有什么?數來數去,就是李小龍外加成龍,往大點說,就是武俠片,再往大了說,是香港電影。香港電影的繁榮和崛起,就是民國以來的通俗小說打下的底子,還珠樓主、金庸、席卷、瓊瑤,在港臺通俗小說的基礎上,電影、電視劇和附著其上的流行歌曲、影視明星以及整個大眾文化工業得以繁榮。如今金庸、張愛玲已經被經典化。

      有一次跟一位香港影評人聊天,他的判斷是,未來中國電影的強大一定是建立在網絡文學繁榮的基礎上,只是現在的網絡文學還不夠好。 

      所以有一種觀點,即簡單地對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進行價值判斷,是非常成問題的。黃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寫道,“講到俗文化,不免就想到俗文化哺育下那幾千年,無數億老祖宗得以快樂、得以存活的千萬條道理”“雅人若是鄙薄俗文化,他的雅也雅得有限”“文化價值,雅俗是無論高低上下的;都要看從事這番行當的個別人士的修煉功力如何”。黃永玉先生的這番話用來概括網絡文學與精英文學的關系我以為是十分有見識的。

      2、網絡文學與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們在這里以這樣高的規格隆重地研討網絡文學,這在幾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正如上面所說,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網絡文學的價值觀導向,對整個社會,主要是青少年的影響,廣泛、細膩而持久,關系祖國未來,不可不察。要談"網絡文學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述中國故事",首先討論的應該是:網絡文學與價值觀到底是什么關系。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而尤以勸善為大宗,故上列諸書,多關懲勸",他認為,在中國古代的通俗文學,勸善是大宗,雜以娛心。其實辯證來看,通俗文學常常是娛心和勸善并存,相互交織。

      按照心理學的解釋,大眾文學中的情愛、武打等內容其實是人的性、攻擊、破壞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滿足",要引導手中心安理得地疏泄這種欲求,需要在講述這些內容的同時進行價值觀介入,所以"正義戰勝邪惡"、"好人好報"等主題幾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標準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和道德兩個死對頭如此和諧地編織在一起,既疏泄人們內心的欲求,也再次強化了道德和正面的價值觀,使人處于心智平衡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故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但不得不說,通俗文學,尤其是網絡文學,往往是娛樂先于價值觀,也就是說傳遞價值觀往往不是寫作的出發點,由于創作者更再乎故事的引人入勝或者由于缺乏價值觀傳達的自覺意識,使作品成為未經審思的價值觀念的自然流露,于是我們看到了某些對過分崇拜財富、權力、性的作品,書寫和閱讀被欲望牽引的現象。與此類似的是抗日神劇,由于缺乏經過省思的現代價值觀介入,手撕鬼子等情節對暴力過分強調,可能造成的結果是,暴力的對象是當年無惡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國飯店用餐的日本民眾,還是日本牌子的中國制造汽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令人癡迷的,是暴力本身。

      因此,我們可以說,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大眾文化,由于要在社會中流通,因此在價值底線上是有基本約束的,但正如物質產品一樣,不能缺乏監管和引導,在這個意義上,價值觀問題可以還原為文化管理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以法律手段管住底線:依據憲法和法律建立明確的負面清單,以法律手段管控過度的暴力、性、反動等內容底線,負面清單要具體可操作。法律不僅是國家用來管理網絡文學的手段,也是網絡文學市場主體保護自身的手段。

      2、發揮政府監管職能,維護市場秩序:摸透網絡文學特點和規律,尊重文化市場自身規律,加強監管,促進網絡文學市場規范成熟,對違反市場公平秩序的行為進行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比如虛假的點擊量屬不屬于市場欺詐行為?此外,侵權行為和惡性競爭、勞動者保護等問題都需要政府作為。依法行政,確保市場正常秩序,產業自身會成長成熟,自我升華,不必揠苗助長。在商品屬性上,網絡文學與物質商品的市場沒有區別,要用好也管好政府這只手,使網絡文學市場具有包容性和彈性,涵養網絡文學的活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通過官方評獎樹立主流導向:在了解和尊重大眾文化和網絡文學的經典化規律、尊重群眾選擇的基礎上,通過具有公信力的專家和評選機制,從廣受讀者喜愛、經歷市場考驗的作品中,選擇更加彰顯主流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樹立網絡文學評獎的權威導向作用。特別要強調的是,順序不能反過來,我們見過許多價值觀正確的平庸作品,通俗文化評獎也還是要遵循通俗文化的基本規律。

      除了號召倡導以外,底線、秩序和導向構成的三個層次文化管理,其實也適用于其他大眾文化領域。對于網絡文學而言,還有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即研究也好,管理也好,必定滯后于文化現象。網絡文字興起十多年來,網絡文學界與政府互相還都有些陌生,要加強管理,首先需要互相了解,需要作協這樣的專業組織以及媒體、評論家為中介的研究、聯絡和溝通。這個機制的建立需要過程,對于網絡文學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耐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