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劍走偏鋒 舊貌新顏——上海昆劇團昆劇《景陽鐘》改編芻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17日09: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 禎

      上海昆劇團創作演出的昆劇《景陽鐘》近兩年廣受戲曲界關注。該劇系根據昆曲傳統戲《鐵觀圖》整理改編,改編者周長賦。《鐵觀圖》又作《鐵冠圖》,清初順治年間上演。該劇從李自成米脂縣反監寫起,取杞縣,攻汴梁、歸德,破太原,進代州,入保定,陷北京,崇禎自縊,清兵入關,李自成棄京而亡。《曲海總目提要》有著錄,作者佚名。共二十二出,傳奇長篇結構,以李自成起事興敗為主線,正面表現李自成故事,但所持依然是正統歷史觀念。劇本已佚,僅存《撞鐘》、《分宮》等折子戲。

      《鐵觀圖》對李自成持批判態度,斥李自成為“闖賊”,而視明廷為正統,所謂“零落孤臣宿將,剩得宮嬪掖使,誓死表丹誠。煤山殉社稷,萬古有余馨。”這么一個題材和這樣一種態度,自然在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昆曲舞臺上搬演是難以想象的。這部戲在清末民初卻曾一直盛演不衰,《綴白裘》、《昆曲粹存》、《審音鑒古錄》、《六也曲譜》、《集成曲譜》等選收折子甚多。對這一劇目,人們看重舞臺表演經久不衰的魅力和藝術積淀。當然,題材本身不是沒有可以挖掘的,朝代的更迭滅亡,總是充滿故事和戲劇的。劇作家有著潛在的誘惑,欲罷不能,因而《景陽鐘》的誕生有其必然。

      以崇禎為主人公,不僅是劇作人物關系的重置,更是編劇主題立意的逆轉。劇名的變化也昭示了劇作題材和思想的變化。名“鐵冠圖”者,劇中有鐵冠道人預知明王朝敗亡之跡,留下畫圖藏于通積庫中。時機既至,庫神奉命帶崇禎往瞻,使得崇禎驚疑不定。“鐵冠圖”成為該劇一種對歷史預測的箴言。而《景陽鐘》之人物,崇禎為首,其他盡皆崇禎身邊人物,周皇后、周奎、袁國貞、王承恩、太子、公主等,沒有覆亡崇禎統治的李自成,整個闖王隊伍,只有一位闖王將及軍士若干,這樣的人物安排,不只是戲劇結構沖突精練的考慮,更是題材思想轉變的一種回避。沒有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農民起義那么一種認識和推崇,但也不能還原、倒退到“遺民外史”的“闖賊”年代,故消解闖王及其一時叱咤風云的故事還是必要和慎重的,所以改編后的全劇應該說李自成已經從戲劇的主角成為了只是戲劇發生的故事背景。

      從戲劇結構角度看,擷取宮廷崇禎之死一節來表現是明智的,而劇作家周長賦選擇這段故事,選擇崇禎之死,不會僅是這一題材的編劇技術縫合,勢必融入他對這段歷史悲劇的理解和詮釋。劇中將崇禎之死及明朝的覆亡作了形象而生動的揭示。對崇禎這一人物,劇作家是帶著同情的,寫他在位十七年,偃武修文,減膳撤樂,以圖全盛,殊不知李自成步步緊逼,兵臨城下,崇禎難挽大明的傾覆。面對這一頹勢,崇禎自然無力改變,但正是生死之際,更能見出人心,能夠拷問人的靈魂。崇禎與王承恩對飲一場,君臣之間做到了平等和推心置腹,但為時已晚,成了“繞樹鴉啼,亡國君修命絕詞”。通過崇禎之死與悲劇命運,改變了這一題材的歷史軌跡和思想表達,劇作家刮垢磨光,騰挪閃轉,賦予人物以積極的意義。

      李自成風卷殘云的所向披靡僅成為該劇不斷被淡化的背景,正面表現的是崇禎及其周邊人的林林總總。大將軍袁國貞忠心耿耿,主動請纓,在兵敗被圍之時不投降,自刎而死。軍事上的失利,也是明王朝統治多年積弊所致,監軍杜勛關鍵時刻仍然克扣軍餉,最后投奔敵方。包括督守九門的王化淳和崇禎信任的太監黃德化都先后背叛。當然,最能反映明王朝昏聵和腐敗的是國丈周奎這一人物,國破城危之際,依然借壽誕之名,大宴賓客,斂取錢財。該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明王朝覆亡的歷史原因,內外交困,真是“家亡國破天昏暝,社稷裂崩,奸邪包圍,忠良幾盡”!這樣的戲劇解構,完成了新劇的題材轉換和主題攏聚,也完成了戲劇的起承轉合。

      就《鐵觀圖》這一題材的敏感棘手而言,這樣的改編應該是效果最好的,甚至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改編者通過廷議、夜披、亂箭、撞鐘、分宮、煤山幾場,完成了一個以崇禎為主角的戲劇建構。比起清末民初昆曲舞臺的串演,顯然這樣的改編劇情更為合理,而舞臺表演所依賴的仍是傳統的積淀,這使《景陽鐘》區別于其他的新編劇作,有著較為厚重的基礎。畢竟由于這一題材的內容十分豐富和復雜,《景陽鐘》雖結構完整、情節合理,但也給觀眾和讀者過于急迫之感。有些原劇具有的情節或細節在改編中就可能顯得不那么細致甚至有點牽強了。《景陽鐘》中,闖王軍隊攻陷居庸關和昌平時,周奎還在府上宴請六部大人,為其過七十壽誕。周奎是周皇后的父親,一個反面人物,但即便私心再重,利欲熏心,他也會為自己安危著想,不會那么不識時務,去操持幾桌酒席。這樣的情節安排,顯然是從戲劇“結構”的需要,而不是從人物自身行為和思想性格也不是從整個戲思想節奏的邏輯合理性出發。劇中反面人物杜勛、王化淳刻劃比較簡單,有點臉譜化、概念化。下《罪己詔》是認識崇禎具有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重要關目,可惜改編者輕易地讓它在筆端流走。《罪己詔》的情節成為崇禎一種自我解脫的形式之舉,那么輕易和隨意,反而顯得崇禎不夠真實和真誠,這也限制了塑造崇禎這一人物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