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良辰美景 古韻清音——記良辰美景·古琴名家名曲音樂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17日09:42 來源:人民日報 徐 琛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李白《聽蜀僧睿彈琴》)

      曾讀過許多琴詩,而與古琴的真正邂逅,緣于一場音樂會。在箏的婉轉鏗鏘與簫的悠長嗚咽中,獨有一個陌生而溫和的聲音,如時光中一位面目不甚清晰的故人,緩緩訴說著前塵往事,平靜而篤定。雖非觸手可及,卻是入耳入心。彼時,古琴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三年余。而今,倏忽已過十載。

      今夏,因為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的邀請,南北琴家匯聚北京,眾人得以與眾名家共賞“良辰美景”。

      “時光還在,只是我們走得太快。”喧囂嘈雜與步履匆匆,使許多人的內心漸漸變得虛浮而粗糲。一支琴曲恰如幽僻處生出的幾桿翠竹,少卻姹紫嫣紅,獨具淡然風骨。此次音樂會中,龔一的一曲《山居吟》,便盡抒林木為友、山月為伴的超逸情懷。初識龔一,因聽到他的《瀟湘水云》,深深折服于那七弦之上揮灑出的從容舒展與奔騰激越。而后找到為水墨動畫所配琴曲《山水情》,再次感喟古老樂器與現代音樂相遇的靈動飄逸。相較之下,《山居吟》更為短小,卻也是龔一曾經潛心打譜的經典之作。初聞或覺索然,但彈奏不易,唯深味可會其閑逸穩健。龔一以汲取眾長、融會貫通的唯美曲風賦予這首小曲灑脫超然的生命力。

      與《山居吟》近似,《洞庭秋思》也是短小而雋永的曲中小品。洞庭的煙波浩渺與琴弦訴說的思緒如潮相結合,使此曲在靜謐中透出一絲開闊與哲思。《洞庭秋思》傳譜不少,而作為擅彈的代表曲目之一,鐘情泛川派的丁承運更在深婉細膩之余賦予它稍許剛健端嚴之感。

      如果說龔一多年致力于古琴的新生,甚少在舞臺出現的陳熙珵所演奏的《平沙落雁》則更多保留了琴曲的傳統風韻。陳氏古琴啟蒙于管平湖,后又從大師吳景略。少年時的陳熙珵對古琴尚一無所知,管先生的指導和糾正,以及要“和他彈得一模一樣”的耐心與嚴謹,無疑給了她深刻的影響。作為如今流傳最廣且譜本最多的琴曲之一,陳熙珵的《平沙落雁》傳承自管先生所彈的《琴學叢書》本,基調古樸清冷,相比于其他譜本,尤為突出群雁于夕陽下的盤旋顧盼,及暮色中的恬靜素淡。甚至在此曲的節奏掌握上,她也是現今琴家中最為接近管氏風格的一位。觸手彈指間,陳熙珵使聽者一窺大師風范。

      除卻最適合表現的閑逸之韻,曾經深得文人青睞的古琴同樣是孤高氣節的象征。余青欣與王建欣兩位的琴簫合奏《梅花三弄》便是曲中典范。取名“三弄”,意在表示樂曲中的主題樂段與變奏出現三次,但重復出現的主旋律卻可以詮釋不同的意境。曲中首次彈奏,高音區的泛音晶瑩剔透,仿佛遠觀梅花,不與群芳爭艷,即便零落成泥,自有暗香浮動;再次出現,音區降低八度,又似近賞,虬枝蒼勁,從容肅穆,疏影橫斜,不失高潔品性;最末一段,節奏更為緊湊,情緒更為熱烈,猶如描繪寒風呼嘯中傲然挺立的身姿,堅韌高貴,獨勝百花。雖則三段旋律近似,但濃淡適宜,動靜結合,全無重復贅余之感。余青欣是曾師從李祥霆、吳景略和吳文光的琴家,在她的指下,這首《梅花三弄》也似具有了絢麗與雄健兼備的特征。

      此類曲式結構的琴曲并非《梅花》一支,今日所見明代傳譜的《陽關三疊》亦然。在簡單而真切的旋律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深情惜別,也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遼遠孤寂。古琴音樂的多重表現力,于一唱三嘆中盡現。

      古代琴人常寄情于山水草木。除《梅花三弄》之外,李祥霆彈奏的《幽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在現今可見曲譜中,《幽蘭》為最早。蔡邕《琴操》中也記載它是由周游列國卻難酬心志的孔子,見芳蘭與雜草為伍而寫下的抒懷之作。由于年代的久遠,作者是否為孔子實已難考,但曲中所表達的“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的情緒,卻是古琴于眾器之中最為突出的品格。李祥霆年逾古稀,而在現場演奏中尤顯指力飽滿,也是探索積累數十年形成的個人風格。

      今人對古琴的崇尚,許是來自于它雖穿越千年歷史陳跡,卻依然遺世而獨立的風姿,又或者它能于躁動的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片刻的寧靜安然。而古人之愛琴,更賦予它深厚博大的內蘊。于是,今天的我們仍能欣賞到傲雪凌霜的寒梅,能聆聽到一曲《流水》對知音寂寞的呼喚,能感受到如血殘陽下,《廣陵散》豪邁深沉的回響……

      在大眾視野中沉寂了許久的古琴,終因卓然的文化價值再度被人們重視。國家乃至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定位更表達了當代社會對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認可。隨之而來的,是古琴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當人們還未及從“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慨嘆中走出,便陡然發現曾經的傳統已成為許多人附庸的流行甚至時尚。這對古琴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

      良辰美景堪賞,古韻清音難尋。眾琴家各自的執著與堅守,喚起了古琴的生機。期待這場古琴與今人跨越千百年的殊勝相遇,能夠以它的悠長余韻喚回我們純凈澄明、凜然舒展的內心世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