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新世紀以來的網絡文學經過了近15年的發展,呈現出類型多樣化,代際模糊化、創作手法多元化、文學性隱形化、傳播全媒體化等格局。
正因為有著如此多的“化”,使得網絡文學形態混亂化和本質無法界定化。誠然,在強大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語境下,一切有悖這個語境的藝術多多少少會讓人覺得面目可疑和夾生。固化的文學制度形成的話語霸權和多年積淀的學院文化的專一化,很容易也很自然地將網絡文學視同由網民制造出的互聯網上的語言病毒一樣的軟件產品。
考察網絡文學的譜系,不光是卑賤的出身,而且最令人詬病的是帶著商品的先天屬性,因為是商品所以就不能成為文學,也不可能成為好的文學。這是為數不少學者的邏輯。
事實是這樣的嗎?
這仍舊需要回到文學自身,商品屬性與文學性能否集于一身?商品屬性是否沖淡文學性?商品與文學能否兼容?文學可不可以成為商品?探討這些常識問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文學場域顯得狹窄與封閉。需要不斷拓展新的空間,擴大文學研究的疆域。因此,召開這樣的理論研討會就顯得無比的重要。
一、網絡文學生產反映出新的創作生態已經形成
網絡的自由開放性使我們看到了當下民間創作的基本概貌,甚至使我們如此清晰看到基層創作者文學創作的熱情和基本創作的脈絡,面對創作人數如此眾多,作品體量和規模如此之大,網絡文學的參差不齊,甚至為數甚多的作品還處于幼稚階段和童年期,所謂的精英文學、大眾文學、通俗文學等命名都不足以涵蓋或解釋網絡文學。
誕生在大規模國家主導下的城市化初期、工業化發展中期,網絡文學是民間文學的一次興起,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變文,更不具備學術意義上啟蒙現代性。更多體現出本土性、草根性、原生性。與上世紀80年代末發生的政治事件之后中國社會的整體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文學生成與創作心理考察,并不立足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針對問題的揭示也不是對于社會建設的有關意圖及設想。而是先天具有明確消費為目標的商業的特性,與來自離鄉青年或是變革時期他們對于生存及既定思維模式的一次否定與重新敘述。也是一次標新立異式的話語變革。一方面有為大眾生產娛樂的動機,另外也是表達自我,尋求與社會對話,凸顯自我存在的方式,后者極其隱蔽也是網絡環境下公民社會民主訴求的樸素體現。
從接收者的角度考察,離鄉、孤獨、碎片化的空間等網絡文學閱讀更具個性化。優秀的作品,體現出作者為市場寫作的自覺意識,突出以契約為前提的公平交易。更加注重文學商業價值的發掘和商業文明的建立。
不可回避的是由于盲目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以及為了追求單一轟動效應,體量無限龐大帶來的語言粗鄙性,以及敘事形式的單一性,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的單薄性,文學的現實參與性弱化性等等仍是網絡文學目前最大的問題。
網絡文學缺少傳統文學制度的規訓機制,因此,自由度和隨意性更大。帶著工業化時期資本主導下的生產、消費的特點,在題材上呈現出這樣一種格局:倡導另類城市化書寫,回避鄉村,淡化農耕文明,甚至是隔空重塑農耕文明,重新演繹傳統文化,呈現出虛擬社區文化與網絡社交型相結合的互聯網特征性。這也是一般人將網絡文學不認可其為文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綜合文學評價方式
網絡文學弱化意識形態,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商業特征正是顯現出她有別于傳統文學的無限魅力,也許在早期存在大量的仿作與重復,但從歷史的長遠來看,這是一個歷時的過程,也是機器復制時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宿命。
同時,網絡文學的娛樂消費性決定了生產與流通環節作為其上游,必須符合商品的產業屬性,市場同樣會對文學產生反影響力,雙向互動的過程使得文學的功能發揮到最大的效能。同樣,作為文學場域中的一員,它所提供的版圖為透視當下文學總體格局提供了另一個現實維度,更好地讓我們認識所謂的“文學性”所能達到的高度與輻射的范圍。
毋庸置疑,在中國“城市文學”創作初期,透過對新世紀民間自發的創作生態的研究以及在政府層面的扶持,網絡文學的創作生態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文學”創作的現實土壤。為數不少的言情和婚戀題材的作品反映的都是當下一代人的生存現實和他們的價值思考。還有大量的歷史題材,也是公民社會背景下如何政治以及如何國家治理的現實隱喻,暗藏著當下青年的現實思考和對現實社會改造的熱情。
因此,建立以工業文明背景下以獨立意志、詩學信念和終極關懷等為價值核心的綜合文學評價機制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其主要表現為一、探討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外,有沒有其他藝術方式重新講述“中國故事”,繼塑中國形象。這樣的任務無疑是需要更多的青年參與進來,通過更多的創作實踐去實現。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能否肩負這樣的使命,需要時間的檢驗。二、在建設理性社會的進程中,文學何以作為?能否承擔這樣具體的實務。在“公”與“私”可否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中間地帶,并利用網絡的優勢,建設新型社會的“公共空間”,厘清“公”與“私”的界限。三、作為產業形態的文學生產,其對傳統文學形成怎樣的“挑戰”和“對抗”,對傳統“文學性”形成怎樣的補充與增容?傳統“文學性”是否一層不變,能否派生出新的“文學性”?四、文學功能在不同歷史形態下可否有所側重,探討這是文學的外部問題還是內部問題,亦或有一種內外部可以互換的機制。五、在中國工業文明進程中,能否形成一支有別于世界既定文明法則之外的新的文明?等等。
在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擁有如此眾多的人口,更沒有動輒擁有千萬乃至上億受眾的網絡文學,如此奇觀,如此前景,悲觀者感慨世風日下,樂觀者報以希望,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更應該看到中國變革的力量,這是一切文化發展最為偉大的生產力。面對時代的洪流,客觀、冷靜、理性看待正在發生的文學和文化。探討標準看似荒誕不經,實為呼喚每一個創作者和讀者能自由地建立個體的標準,這才是真正的標準意義所在,也是文學和社會進化,文學與人生目標形成一種共生共進的良性秩序。與其說是建立一種文學評價標準,更不啻為所謂的文學評價建立一種文學之外的社會表達。這樣的文學才是真正的大眾文學,走出小圈子的人民文學。(攝影:劉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