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以往的抗戰劇, 《戰長沙》更加重視人物命運和人文細節,不論是湘湘手里的臭豆腐,還是薛君山嘴里的檳榔,縱是閑筆,點滴之間,湘人湘情下自成蹊。
乍一看到“戰長沙”這三個字,估計很多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1959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經典戰爭片《戰上! 。那是一場慘烈的攻堅戰,是一段戰斗英雄編織的壯麗詩篇。不過在50多年過去后,拍攝戰爭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路、視角選擇、敘事手法都有了很多變化,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鑒賞空間。與以往的戰爭題材相比, 《戰長沙》另辟蹊徑,讓觀眾看到了一場歷史著名戰役背后更加真實的一面,讓觀眾體會到原來戰爭不只屬于那些英雄,戰爭中更多的是一個個小人物的選擇與成長。
戰爭題材一向是我國影視作品的最愛,其中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看到的多是“高大全”的戰斗英雄。近30年來,內地電視劇產業高速發展,為塑造更豐富的角色性格提供了空間。戰爭題材影視作品里的主人公,漸漸從“高大全”變得更加有血有肉,甚至是有明顯缺點的人。比如開軍旅題材新時代的《亮劍》 ,以及已經成為品牌的“英雄無敵”系列中陳寶國所飾演的某些軍閥,都是一身“毛病”的英雄。這些個性更鮮明,事跡更多樣的英雄,不僅能在戰場上往來沖鋒,保留血性視覺,還能在生活文戲中,生出很多有趣的事兒來。這種變化和差異,令觀眾看到了新意。
抗戰劇拍攝到《戰長沙》這里,創作思路上又有了新發展——主角已經不再是戰役中的將軍或士兵,而是戰役發生地的普通居民。本劇改編自同名小說,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長沙會戰”為背景,借由長沙城一戶普通的胡姓人家,展現出命運的浮沉、戰火的無情、不屈的精神。他們被戰爭卷入,卻不是那些足以改變戰役進程的大英雄,甚至不是參與戰爭的主體。他們有些像《四世同堂》中胡同里的那些北平市民,厄運到來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抗爭,而是躲避。然而殘酷的命運把他們推向了不作抗爭就當漢奸的境地,人性中的血勇和無畏才以不同的方式顯現出來。
《戰長沙》中的胡家是極具代表性的長沙家庭。胡奶奶是個慈祥和藹的老人,胡父是個懦弱的知識分子;姐姐胡湘君謙和勤懇,妹妹胡湘湘天真爛漫,弟弟胡湘江(小滿)好高騖遠,全家人沒有一個看上去有成為英雄的潛質。況且他們在經濟上頗為倚重的姐夫薛君山還是個“地頭蛇” ,是個斂財手段一流的保安隊長。可正是這群普通人,在劇中一步步成長起來。關鍵時刻胡十奶奶主掌大局,救人救己;胡父面對日本人的羞辱有氣節地說了“不”
;弟弟和姐夫都走上了戰場,也并非那種以一當十的英雄,而是拼盡了性命。即便是本劇男主人公,由霍建華飾演的顧清明,也在經歷坎坷之后堅定了血戰的信念。僅從戰果來看,這些人沒有一個人稱得上英雄,但是看著《戰長沙》一集一集過來的觀眾,都會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卻給我們帶來了因氣節和情懷而生的感動。
相比以往的抗戰劇, 《戰長沙》更加重視人物命運和人文細節,以一種平視蒼生和介入生活的姿態講述故事。不論是湘湘手里的臭豆腐,還是薛君山嘴里的檳榔,縱是閑筆,點滴之間,湘人湘情下自成蹊。對于那個不可復原的古城風物,片方顯然沒少費考究,哪怕僅只是個“文夕大火”前的古城全貌,煙云中,靜如水墨,恍如隔世。對于“文夕大火”這樣的大場面,片方更是不惜重金地“真燒” ,就連劫后的殘墻斷垣也是實打實的,群演之眾以及調度之講究,均體現出了制作的精細。當然, 《戰長沙》雖說引入了微觀民眾的視角,但對民國年間風物和湘人霸蠻氣質的還原仍嫌不足。如何把年代戲做得更有質感,如何把人性掙扎表現得更有深度,電視劇創作者們不能停下求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