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視劇《大路上》的創作者把目光凝聚在沈陽機械設備總廠的變革創新上,把它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個縮影,力圖通過其時代的變遷,展示出這所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在市場經濟的考驗下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曲折歷程。
藝 術家沒有回避矛盾與困難。電視劇一開始,工人下崗,企業癱瘓,人人自危。昔日的共和國長子一時間成了棄兒。然而,作品沒有渲染苦難,而是著力寫人,巧妙地 把不幸作為特定的藝術情境考驗主人公,使之顯示出過人膽識與高尚品質。最突出的是廠長徐光漢,這位十幾萬職工的帶頭人在困難排山倒海襲來時也有不解與不 滿,但他立刻挺起了腰板,與命運展開殊死搏斗。減員重組,工人下崗,壯士斷腕;廠區打井,深挖藏煤,自強自立;派人催款,奔走四方,一線希望要做萬分的努 力。他還沒有忘記做人的工作,不僅保住了一大批技術骨干,還保住了他們對企業重生的希望與高昂的士氣。徐光漢的過人之處還表現在他的遠見與創新進取上,他 預見到落后的生產方式將被先進的生產方式取代,平爐必將改為電爐,即使經濟條件不允許也要先做準備。在盾構機試制的階段,他就成立了研究所,讓研發領先, 時刻準備攀登世界高峰,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最后,企業合并成了重裝集團,它們的數控機床也進入了世界機床的最先進行列。奇跡是人創造的;而徐光漢這樣 的人無疑是可信的企業奇跡創造者。
在“大路上”的人物畫廊中,令人欽佩的人物絕不僅只有徐光漢。這里有體弱多病的老 工人向原。為了追討欠款,他不辭辛勞,千里奔波,要回了欠款,卻倒在了回家的途中。還有焊接大王曹文利,因母親透析需高昂費用,家庭面臨崩潰的邊緣。但面 對私營企業的高薪聘任,他猶豫、掙扎,卻堅守住了崗位,帶出一批高徒,在與法國焊工的技能大賽中獲得了冠軍。還有許多老工人,雖然退休了,但還關心著工 廠,或出謀劃策,或教育后輩,間接、直接地為企業的發展盡一份力量。作為“歷史”,他們融入了企業的發展之中,而今天企業的巨大變化也正是對于傳統的一種 合理的繼承與弘揚。作品的結尾落在60對新人的集體婚禮與企業博物館的落成上,可謂意味深長。
作品的另一個新穎之 處,在于沒有孤立地寫改革,就企業的發展寫發展,而是將這些內容放在人與人的微妙關系中,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來描寫,使作品擺脫了一些改革題材作品的 狹隘性與局限性,表達更為豐富深刻。其中,魏馨蘭與徐彩英的關系耐人尋味。魏馨蘭赴德學習,與相愛多年的趙榮生分手。新來的技術員徐彩英一進廠就愛上了趙 榮生。魏馨蘭回廠后發現,一度視徐彩英為情敵,雙方尷尬、對立。但她們的大度、文明,以及對企業、事業的摯愛,最終使她們和諧相處,各盡其能,也贏得了各 自的愛情。曹明與水花的關系更帶有新時代的特點。二人青梅竹馬,又有共同的理想,本是令人羨慕的一對。然而,對物質生活的欲望與商場復雜的人際關系,鬼使 神差地使水花淪為竊取企業研發機密的內奸。集團上下的譴責,曹明的憤怒,使水花無地自容。好在研究所有多層保密措施,水花的行為沒有釀成大禍。最終,“鐵 西人”的胸懷使曹明原諒了水花;水花也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為企業作出了貢獻。對于年青一代,挫折常常是成長路上必須付出的代價。作品寫出了這一點,具有警 示的意味。
一些改革與企業發展題材的影視作品,或因主題先行,或因就改革寫改革,常常落入概念化、公式化的窠臼,顯 得枯燥、乏味、單調。而《大路上》則巧妙地把企業困境作為獨特的藝術情境,注重寫人、寫情,并且把改革包含在生活之中加以描繪、刻畫,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 果,其經驗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作者為著名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