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學界和公眾對網絡文學的看法異彩紛呈,突出地反映了當下文學創作、接受和批評觀念的多元化,這也是文學的重要時代特征。固然觀點的差異是局面繁榮的一種表征,但繁榮和混亂只是一步之差。長久未能形成具有實踐意義的引導、評價體系,網絡文學作家沒有可以正確定位個人創作的坐標系,使二者的轉換成為危險的可能。不僅“小黃文”之類的擦邊球在網絡文學中屢見不鮮,而且違背公共道德底線或違反國家法律的作品也時有出現,更不用說那些格調低下、傳達負面情緒的劣質文章了。顯然,僅靠“凈網行動”這樣的方法不足以給網絡文學和諧、健康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基于網絡文學背后強大的資本操控力量和本身的消費性特征,既要形成技術性引導機制和規范,更要建立完善的理論和評價體系,激發出作者自發寫作與自我約束的內在動力,才能真正促使網絡文學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一、技術引導。網絡文學是文學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沒有網絡就沒有網絡文學,這是網絡文學存在的依據。網絡文學在作品內容和形式上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是文學為適應網絡傳播和閱讀而進行的自適應。我們看到,從最初的BBS到后來的博客,再從博客到有著完備收費閱讀機制的專業文學網站,以及創造了“微文學”形態的微博、微信,網絡文學本身的每一次變化,都以網絡技術的進步作為前提。同時,消費時代的技術提升必然仰賴資本的助力,特別是像網絡這樣的應用技術。很顯然,對網絡文學有決定性影響的,不是文學,甚至也不是受眾,而是技術和資本。網絡文學的讀者和網站之間,既是傳播與受眾的關系,也是一種商品買賣關系。特別是“文學公司”這樣的組織出現,正在逐漸把文學作為一種商品來經營。提供何種格調和水準的作品給讀者,雖然作者的自主創作意志起很大作用,但關鍵卻是網站或其他形式的內容提供商根據市場需求主動選擇的結果。
因此,假如沒有國家政策和制度管理,網絡文學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必將無法抵御利益的誘惑,從而將網絡文學引向歧途并最終會導致末路。在國家層面進行合理的引導和管理,是網絡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網絡文學持續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和約束。作為文化生產、傳播機構,文學網站必須要有正確的技術性規范,首先保證作品符合法律,其次,文學網站應當肩負起生產、繁榮、發展健康網絡文化的責任,建立合理的遴選、編輯、傳播程序和機制,在確保作品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將更多的具有一定思想和藝術水準,能夠傳播正能量和提高受眾審美情趣的文學作品提供給讀者。從而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和藝術導向。當然,管理方和網站都要考慮網絡文學受眾閱讀能力的不同以及多元化的閱讀偏好,盡可能提供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學題材門類,保持網絡文學整體上的繁榮勢頭。
二、責任引導。技術引導作為一種外部力量,給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提供著外部規定性。但是,真正決定網絡文學思想和藝術品質的,是作家的內在責任。最初發表網絡文學的網站,是開放的公益性網絡平臺,而最初的作者也沒有被稱作“網絡作家”,他們的創作是一種自發的自娛自樂式的寫作。但是,當網站變為網絡文學作品的交易平臺之后,網站必須要考慮經濟收益,作家的創作也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因此他們很難在創作中再保持純粹的自我,必須要顧及到讀者的閱讀興趣。此時“網絡作家”成了一個專有名詞,而他們的寫作也漸漸走上專業化甚至職業化的道路。在專業化寫作中,他們深陷于“技術迎合”與“責任堅守”的兩難境地。龐大的讀者群所呈現的不同的審美能力和閱讀趣味,使網絡作家們在創作中不得不采取某種技術策略贏得更多的讀者市場,這必將影響他們的責任擔當。
作家的責任意識直接決定了能否在創作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藝術遵循。網絡文學目前已經成為大眾文學的主要形式,消遣性決定了它在藝術上不可能選擇具有較高高度的、哲學化的形象表達方式,而主要在作品中表達生活體驗和人性、人生體驗。這些作品在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上的傾向,是網絡作家個人倫理觀念和價值取向的體現。當前網絡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些弊端,是網絡作家降低自我要求,放松責任意識,過度強調作品的消遣性和市場因素造成的。給廣大讀者提供反映正常社會倫理關系和積極向上的社會生活及人生體驗,表達善良美好真切的理想愿望,弘揚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作品,是一切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看到,舉辦網絡作家培訓班、允許網絡作家申請加入各級作家協會、允許網絡作品參評各類文學獎項等機制已經發揮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但網絡作家和作品被學術批評界、主流文學界輕視,媒體宣傳和行政語境下過分強調網絡作家與網站的經濟關系等,直接造成了網絡作家忽視身份意識和輕視主體責任的問題。我們應當對此有所改變,喚起他們對社會、國家和公眾的責任擔當,引導他們自我規范和自我約束,校正創作道路和方向,創作出既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三、理論引導。網絡文學至今不過十五年的發展歷程,且這期間一直處在激烈地發展變化中,或許“變化”是它唯一穩定的規律,甚至我們也難以準確把握它今后的發展趨勢。理論界對網絡文學的本質、產生和發展方式、傳播和接受機理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并且出版了一些理論著述。但是,強烈的變化性使得關于它的理論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雖然有的大學將網絡文學理論引入課堂,但顯然距離成為一個理論基礎穩定、體系健全的學科門類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持,一方面,網絡作家的創作沒有理論規范和引導,他們的作品不能夠從理論上獲得自我和社會評價,每個人的寫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盲目、隨意而且自我懷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豐厚的理論體系,“寫作指南”、“寫作圣經”之類的工具性“創作秘籍”大行其道,一些網絡作家以此厘定自己的創作方法,導致網絡文學作品模式化現象嚴重。
加強網絡文學理論建構,是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和保障性工作。國家應當在課題扶持、理論出版、成果評價和推廣等方面加強對網絡文學理論研究的鼓勵和扶持,引導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以及其他專業人員投入到研究中來。理論研究要立足于網絡文學發展變化的實際,既要在對網絡文學的認識、分類以及價值、地位、與網站和讀者的關系等問題上形成共識,還要解決網絡文學的文本、創作特征和與傳統文學的區別與聯系等問題。理論成果要能給網絡作家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幫助,還要能夠為讀者閱讀欣賞網絡文學作品提供實踐性支持。
四、批評引導。一個時期以來,關于盡快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討論持續不斷,反映了社會、作家自身和國家層面的多重呼聲。因為缺乏有力的理論工具,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尚未得到完善,無從形成繁榮有序的批評生態。當前,網絡文學批評存在的主要缺陷,一是線上與線下的錯位,文學網站主要在線上給讀者提供閱讀文本,但是當下網絡批評的主陣地卻是在線下,仍然在紙質媒體上或者以召開研討會等形式進行批評意見的交流。這樣的錯位造成的是網絡作品的讀者無法及時看到評論,讀者看到的關于網絡文本的意見至多就是作品后面的跟帖,這些跟帖同樣是一般讀者的意見,并不是專業人士的意見。二是批評與文本的脫離,詳讀作品是做好批評的前提,但是由于網絡文學作品普遍超長,字數和體量巨大,且不斷更新,整部作品完成的周期也較長,給集中閱讀作品帶來很大難度。一方面造成了針對網絡文學作品文本的評論少,弱化了網絡文學理論的文本分析實踐基礎;另一方面針對文本的批評很多時候是在沒有詳讀作品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樣的批評顯然缺乏針對性。三是市場與學理的沖突,網絡文學帶有強烈的商業消費性,網站方最為關注它的讀者反應和市場效果,將點擊率看作評價的主要標志,但理論界關注的是它的文學性,試圖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學理化,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網絡作家夾在其中“兩頭受氣”,偏重了消費性,會被理論界斥責;偏重了文學性影響讀者數量,也被網站限制,真正是無所適從。
當前,探索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方法,開展對網絡文學的有效批評,引導網絡作家運用符合文學和網絡傳播、閱讀特點的藝術方法,形成并堅持正確的創作觀念,提高網絡文學的整體水平,是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首先要創新批評陣地,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批評,除作品后的跟帖功能外,文學網站應當隨同作品上線開通專門的批評平臺,為專業批評家提供批評陣地,方便讀者閱讀批評意見,也促進網絡文學理論傳播。文學批評家應當“兩條河里行船”,既要在傳統紙媒上進行網絡文學批評,也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其次要增強批評的針對性,評論家應當提前介入作品,跟隨作品更新閱讀文本,并隨時提出批評意見,增強評論的針對性。網站和作家也應當主動向評論家推薦重點作品,以便于評論家在海量的文本中擇要批評。第三,要創新評價體系,明確網絡文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在網絡上的簡單傳播,它作為文學的一種形態有傳統文學的特質,也有為適應網絡而產生的新變化。網絡或者說隱藏在網絡背后的資本因素對網絡文學有決定性影響,針對網絡文學的批評既要著眼于它的文學性,也要兼顧消費性。好的網絡文學作品,必須是讀者喜歡,但又同時具有一定藝術水準和思想價值的作品。
歸根結底,網絡作家的自主創作是產生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的根本。任何關于網絡文學的觀念和技術,必須通過作家的自主實踐才能夠對創作產生影響。因此,通過技術、責任、理論和批評的引導,激發網絡作家自發寫作與自我約束的內在動力,喚起網絡作家的責任擔當,才能保持網絡文學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