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 >> 正文
一
網絡文學的理論體系應該根基于網絡文學的實踐,并有益于創作與接受的實踐活動。體察網絡文學的作者承諾與創作、讀者期待與接受的實際,并在大眾文藝譜系如電影、電視、大眾小說中進行印證,可以發現網絡文學中蘊含著三個互相關聯的基本原理。
其一 網絡文學遵從生命的快感獎賞機制與美感誘導策略。追求快感與美感是生命運行的基本需求,是作者創作的原初動力,是讀者追尋文藝作品的主要目的,網絡文學創作活動的起點,網絡文學生存發展的立足點,就是為讀者提供快感補償與情感體驗功能。
快感與美感體驗是建構人類社會的生命基礎,是人類文明的內核。從達爾文進化論,到當代的自組織理論,以及大量的生物、醫學、心理學實驗,對人類生命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生命系統與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一樣,是在能量與信息輸入的刺激下,不斷走向有序的自組織結構,當人們去做對生命體有益的事情,得到或者在展望幻想中得到有益于生存、發展、繁衍的成果,生命體內就會產生諸種興奮性、愉悅性荷爾蒙,讓人得到快感,這就是生命體的快感獎賞機制,它驅使人類獲取利益,不斷進步,追求成功;人在快感經驗的推動下,尋找和發現更多對人有利的事物,超越生理束縛、具體功利、現實條件,而獲得更大自由、更多主體性的情感勢態,就是美感體驗,它誘導人類積極從事有益于人類群體生存、發展、繁衍的創造活動,得到更為豐富、新鮮的愉悅感,這就是生命體的美感誘導策略。比如愛情,給人以多層次快感與美感體驗,激勵人們承擔繁衍后代的繁重責任,人們視愛情為藝術創造的重要源泉,享受愛情,歌頌愛情,也是生命體對快感獎賞機制與美感誘導策略的自發的強化。我們必須注意到,人類的快感體驗是生命進化與社會發展的共同結果,是生理與文化因素混合作用的結果,包含人類本質的自我認知與歷史文化傳統,人類不可能有“純本能”的快樂。
具有豐富的快感與美感體驗的生命體,更有主體精神和創造性,一切有益的認知與創造活動,都會得到生命體自身的快感與美感獎賞,形成良性循環,快感與美感的追求是人類創造文明的發動機。長期缺少快感與美感體驗的的個體,就會陷入焦慮、緊張、恐懼、痛苦之中,而快樂激勵就是解除這些負面情緒的良藥,觀賞提供快樂體驗的文藝作品,可以疏解內心糾結癥結,導向積極情緒。人們需要在文藝作品中尋求、汲取快感與美感體驗,是因為特別渴望而現實生活中又無法達成、或者要付出昂貴代價才能達成的欲求,在虛擬的“生活”中,在故事情境中,可以通過各種欲求得逞的情感體驗,獲得快感,補償失衡的生命情感形態,以重新安置精神秩序。
人的基本欲望的滿足會帶來快樂荷爾蒙的分泌,然而人的生命體作為自組織系統,具有玄妙的平衡功能,飲食過度、性愛過度會使人受到傷害,所以身體內既分泌快樂物質也分泌抑制物質,使人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而從事藝術創造與欣賞得到快感與美感體驗,帶來的腦內快樂物質分泌,卻不會伴生抑制物質,證明人類在藝術和幻想活動中得到快感體驗并不會引起生命體的“憂慮”。
文學的快感與美感體驗功能,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乃至蔑視,但是在為大眾服務的網絡文學中,人類的各種快感與美感的需求態勢都得到了呼應,創造了獨特的快感美感模式的作品受到熱烈追捧,快感獎賞機制與美感誘導策略在主人公行為中的體現過程,就是故事情節的常規構造過程,連續性的快感體驗及其節奏、韻味,主導著作品的內在情感波動,形成作品的節奏與氣質。
寫作者從文學創作中得到多重快感與美感體驗,創作是復雜的生命情感活動,是生命本能的釋放與升華,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體驗賦予充足的意義感、儀式感、秩序感,為生命情感現象命名,與接受者產生共鳴,印證、喚醒讀者內心的生命欲望,創造令人沉醉的藝術世界,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得到恒久的高峰體驗,這些是寫作者在獲取現實利益之外,最為潛隱而執著的追求,也是最長久的快感與美感激勵。
其二 網絡文學追求讀者對作品主人公及其故事情境的代入感,創造文學的愿望-情感共同體。把故事主人公的歷程融合為自身的體驗,或者把幻想中的人物當做是情感欲望對象,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當讀者把自己代入主人公,把主人公的情感體驗融合為自身體驗,一起為實現人生愿望而行動,一起經受挫折考驗,直至達成目標,作者、主人公、讀者就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愿望-情感共同體,并長期作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
因此在網絡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主體地位被加強,故事的構成沿著主人公的愿望、動機前進,主人公從勝利走向勝利,才能吸附讀者的精神聚集,脫離開主人公行為而衍生的情節、思想性表達、大量的心理描寫或者淡化故事情節,都是不受歡迎的。跟隨主人公的愿望動機——行為鏈條,構成人物關系,演繹故事情節,營造故事高潮,得到跌宕起伏的愿望實現的快感體驗,就是最為適用、有效的寫作方法。
精彩的能夠不斷提供快感體驗的故事,是讀者的心靈家園,讀者是感激和依戀的,希望它天長地久,不要完結,作者要創造出比讀者預期更殊異、更強烈、更過癮的快感體驗,才會成為讀者膜拜的、主宰精神旅程的大神,作者也就從中得到精神上超越于大眾的快感。對于讀者干預故事情節進程的能力不宜高估,對于讀者追求快感的欲求則不能低估,對于創作自由的可能性也不應該低估。同時,網絡文學即時寫作即時發表傳播的情態,讀者對作者的精神與財富的適時反饋,贊美與支持,也給予作者及時的快感獎賞,使得作者傾向于持久寫作,延長共同體的快感進程,這是網絡小說頗多鴻篇巨制的內在原因。與深思熟慮的寫作不同,快感支配下的寫作,想象力更為飄忽,故事情節更趨向于奇異瑰麗,感受性更強,更訴諸于讀者的生命體驗,而不是令讀者陷入思考。
其三 網絡文學創作的重心在于體現人們的愿望,而不是反映物理事實與社會事實,幻想性長篇故事是網絡文學的主要形態,同時,網絡文學追求幻想性與逼真性的統一。
幻想或者白日夢本身就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內容,既往人們對白日夢的評估是過于負面了。實驗表明,人的大腦中白日夢控制區域,是默認活動模式的——只有在現實中必須專心工作時,該區域才會減弱或停止活動,否則就是一直持續興奮著的,白日夢占據著每個人睡眠以外的大半時間,在白日夢中人們創造虛擬世界,體驗各種快感進程,提升創造力水平,隨時化解心理危機,特別是把精神創傷通過變形的幻想情節置換為愉悅性體驗,事實上,白日夢是有益于人類身心健康的,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是生命體自組織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
而網絡文學中的故事是有意味、結構復雜、富有心理活動成果的白日夢,小說家是精于此道的白日夢專家。故事比大眾隨時飄散的白日夢思緒更圓滿、更符合情感體驗的需求,提供的高潮體驗也更多樣,虛擬的故事比真實的事件更觸動人心。網絡文學致力于營造快感體驗,脫離現實限制是必須的,它與寫實小說的寫作任務根本不同,所以作品構成的邏輯情理基礎就不同;孟胄怨适戮哂蟹船F實的傾向,因為事實永遠是不圓滿的,它遵循人的內心準則——追求愿望的滿足,在愿望滿足的進程中營造故事情節的實存感、逼真感,與人類的經驗相連接,給讀者真切的體驗,因為真切可感的體驗才能調動讀者身心參與,才會感受強烈!氨普嫘浴迸c真實性似是而非,咫尺天涯,逼真性只是讀者的主觀感受,由于滿足了人們的生命情感欲求,人們樂意接受各種藝術假定性,而無視現實的客觀條件的限制。
網絡文學是人類欲望結構的呈現,與神話是同源同構的。在整個文學發展史上,先后出現神話、傳奇、寫實小說三種主要敘事形態,神話與傳奇構建非現實、理想化的故事,隨著理性思維的崛起,人的幻想受到壓制,神話消亡,傳奇式微,寫實文學如現實主義文學一度成為主流,但是晚近時代,在世界范圍內神話與傳奇的文學潮流再次回歸,這是人類精神再平衡的需要。一切幻想性故事構成的原則、作品中最炙熱的靈魂,是愿望實現帶來的快感體驗,網絡小說是神話、傳奇文學的隔代遺傳,是對神話與傳奇形態的創造性重置。
“神”是人類欲望的人格化產物,神話主人公為所欲為的超人性行為,乃是人類欲望的隱喻表現,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體現自身的意志,運用不受現實條件限制的神力,戰勝對手,克服阻力,創造非現實的“神的事跡”,就是神話的主要內容。把神話中的“神”置換為人類主人公,由普通人類經過修煉戰斗而成為“神”,并創造神跡,那就是玄幻小說,如果把神話中的多數神力與神跡,降低到現實生活情理能夠允許的程度,以主人公實現愿望、得到快感體驗為故事主體,那就是傳奇,網絡小說中的都市小說、歷史小說等等正是這樣帶有神跡的凡人傳奇,它們以非現實的藝術假定性為關鍵前提(比如穿越、重生,特異功能),超脫了現實羈絆,主人公實現了人生愿望,得到了高峰體驗。
二
網絡文學遵從類型小說的傳統,追求小說類型形式因素與情感體驗功能的統一。小說類型發生發展的根本緣由,在于人類具有各種生命情感需求,轉化為讀者對文學的需求,與作者對需求的發現與回應。澄明常見小說類型的發生緣由,可以更為直接地闡釋網絡文學的基本原理,說明網絡文學情感體驗與快感補償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人的情感,是生命體對外部世界與自身狀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做出的諸種身心機制的反應,人的每一種情感對于自身的生存、發展、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支配生命體通過各種途徑達成情感體驗的滿足,而小說創作與閱讀,也正是這樣為滿足人們情感體驗需求而產生的創造性活動。
讀者不同的愿望實現與情感反應的模式,衍生出不同的文學需求,作家們在不同愿望實現與情感反應領域中創造快感補償效果,造就了常見的小說類型,一種類型包括作品主角的愿望動機、行動鏈條、情感對手與敵友陣線等人物關系、故事情景、時空規定性、作品遵循的邏輯情理基礎等等約定性因素,在同類作品中,這些因素有意味的重復就成為一種寫作的類型“定勢”,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夠方便、突出地呈現某些情感體驗,有效滿足讀者快感補償需求,有助于調動讀者閱讀的心理預期、情感參與。
人類的欲望得到滿足就會快樂,欲望受到抑制,就會尋求心理補償與痛楚釋放。追求權力、財富、愛情這些人類基本愿望的滿足,是神話、民間故事、大眾小說、電影電視的常見愿望動機主題,因為這些愿望的滿足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與繁衍至關重要,也是人類最容易感到匱乏的目標,在網絡小說與中外大眾小說中,愿望實現而帶來快感體驗的主題及其故事情節走向,構成了一些小說類型的內核和顯著特征,比如表現主人公權力愿望實現的主題,滿足大眾權力窺探欲望的有官場小說(歐美政治小說、晚清官場小說主題類似),表現財富愿望實現主題的有財經小說,以愛情體驗為主題的有言情小說,綜合表現權力、財富、愛情愿望實現的有都市小說。
而穿越歷史小說、都市重生小說,是新近發揚光大的小說類型,是成年人的童話,穿越重生小說翹楚如《慶余年》《回到明朝當王爺》《極品家丁》《1911新中華》等等,演繹當代人穿越到過去時空,因為知識領先,“洞悉”歷史趨勢,迅速取得人生成功,改變歷史進程,以基本愿望得到滿足為主要故事情節構成,創造了歷史情境中的愿望與意志得以實現的快感模式。通常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無地位無尊嚴,因為穿越重生而改變,把人生痛苦、創傷體驗變形置換為一種愿望不斷滿足、走向人生高峰的愉悅體驗,體現出白日夢的運行規則,滿足了讀者對精神創傷進行管控的需求,讀者現場體驗“社會歷史變遷”,體驗舒爽的快活人生,因此欣然接受穿越、重生、架空這些非現實的類型化設定,把假定性當做是實存的事實進行認同。
一些小說類型具有多重功能,比如面向女性讀者的言情小說,提供愛情愉悅體驗之外,還經常呈現“哀情”態勢。歐洲文學、日本文學擁有綿長的感傷主義的傳統,中國文學從《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人的傷感情態,到現代文學史上的盛極一時的哀情小說,到瓊瑤劇,到網絡小說中部分言情小說、宮斗小說,各種感傷、“哀情”小說代代盛行,就在于人們需要在文藝作品的悲情體驗中,在白日夢的自我放任中,無障礙哭泣宣泄,釋放負面情緒,治愈情感傷痛,讓生命體得以松快愉悅。
宮斗小說是女性白日夢元素的集大成,如《甄嬛傳》《步步驚心》等等,讀者代入主人公,體驗宮廷情景中,生生死死的情愛、權力爭斗,獲得感人肺腑的愛情,獲取榮華富貴的快感進程,女性欲望得到藝術化釋放,利用白日夢的心理機制,平滑舒緩了欲望與現實的緊張關系,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挫敗感,通過宮斗劇情中各種女性戰爭——斗嘴與陰謀,置換為不斷得勝的愉悅體驗,傷悲與痛快交集的宮斗劇情就成為女性受眾迷戀的愉悅情景模式。
網絡玄幻小說與神話、西方玄幻小說、明清“神魔小說”、玄幻電影電視劇一樣,是根基于人類渴求長生、擁有超能、超脫生死的愿望,這些愿望與人類同在,自有藝術存在的遠古,就是重要的藝術表現主題。在科學主義與大工業體系支配下的現代世界,個人的身體與靈魂,在摩天大樓、大型機械面前,倍感壓抑,任何單個人都微不足道,所以從物質主義世界重壓下解放身心,得到生命本質的體驗,就成為強烈愿望,從而刺激了玄幻元素如魔法、斗氣、武功等各種神力想象的膨脹,玄幻小說、電影、電視劇暢行于世,在網絡玄幻小說《盤龍》《神墓》《惡魔法則》《間客》等作品中,主人公通過修煉得到強大的肉體和靈魂,在修煉——戰斗——升級——成神(或絕世高手)的進程中,改變世界、創造世界,讀者與之偕行,壓抑情緒得到釋放,生命運行得到調諧,體會生命的力量感、增長感,得到了不可或缺的生命快感。玄幻小說更能體現藝術假定性的功用,它與神話、童話一樣,打破物種、時空隔閡,超越物理屬性,比如具有魔力和靈魂的戒指、魔杖,因為能夠幫助人們實現愿望,人們調動心靈中潛藏的神話思維,認同了它們存在的邏輯情理基礎。
有些小說類型中的情感體驗似乎與快感體驗相對立,比如驚悚恐怖小說,通向恐懼、緊張情緒的閱讀體驗,這些負面情緒能夠提醒人們去感知、應對危險,調動人體的能量對抗敵人,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生命機制,對于人的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缺少快感固然不妥,然而平安過久,喜樂過度,人對危險的警覺水平下降,人們就會本能地從文藝作品的恐怖刺激情景中,尋求緊張、警覺體驗,得到生存經驗的補償,在虛擬情景中訓練各種生存技能,為對付艱難的生活處境做好準備,故事情境中的危險解除,也使得緊張感、焦慮感、恐懼感得到釋放,得到愉悅松弛的感受,這種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關類型小說、電影的發展,說明人會頑固地尋求每一種情感體驗的滿足,這就從另一面體現出小說發生發展的原理。
而武俠小說、軍事小說根植于人類的戰斗本能,可以令讀者在各種生存危機情景中,意志經受考驗,在對抗中挑戰身心極限,在流血犧牲、熱血沸騰的體驗中,使人趨向于硬朗壯烈的生命情感面貌。一些武俠小說、軍事小說,如網絡小說《狼群》,演繹著主人公出生入死,為自身信念獻身的悲壯故事,男性讀者熱淚盈眶中,身心緊張得以釋放、精神得以凈化,與莎士比亞英雄悲劇功能相似。在普通人的日常白日夢中,快感來得快而廉價,缺少節制,淺顯失真,而在武俠、軍事這些“硬質小說”中,人物經常面臨嚴峻考驗,甚至受到虐待,成功快感來之不易,不確定性很大,是一種饑餓性快感,因而是彌足珍貴的情感體驗,從痛苦中、在各種混合的生命考驗中獲取快感,是人類特有的需求,創造這些復雜的情景體驗也更體現出作家的專業能力。
三
依據網絡文學的基本原理,快感與美感標準應該是網絡文學的基礎性評價標準,能否為讀者提供各種強烈、鮮明、綿長、殊異性的快感與美感體驗,是最為重要的接受反應效果評價,是評判網絡文學作品高下的基本要素。網絡文學在提供快感與美感體驗,創造快感模式和小說類型方面,已經大面積超越明清小說、西方大眾小說,吸附了億萬讀者的熱誠、癡迷,如此驚艷地呈現出自己的力量,理應獲得足夠的贊譽。
當然,情感體驗與快感補償功能是網絡文學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快感與美感標準也不是網絡文學評判的唯一標準,價值觀評判與藝術性評判對于網絡文學的批評是不能缺席的,然而人們應該重視網絡文學價值觀傳導與藝術性展現的特性,不宜照搬既往的批評方法。
網絡文學價值觀傳導始終與快感實現進程相互纏繞,在網絡文學愿望-情感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讀者對主人公愿望實現的快感獎賞機制,產生了上癮——心理依賴的情形,讀者吸收主人公的情感傾向與價值觀,向往、靠近主人公的人格表現,事物能否帶來快感影響著人類的好壞判斷,這是人類價值觀的最隱秘最堅固的根基,讀者接受與依賴一種快感模式,就會認同其合理性,就可能外化為行為模式,因此價值觀批評應該是以作品快感獎賞機制的體察分析為前提,否則會成為漂浮于作品上空的思想標簽。也正是因為網絡文學傳導價值觀的特性,網絡作家的思想性表達,會盡可能靠近大眾的喜好,而較少單兵突進。
網絡文學的靈魂是愿望實現的訴求,人類各種欲望成為天然的表達對象,而且普遍具有瀆神傾向,這也是自發寫作傳播的大眾文藝如明清小說戲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戲劇共有的傾向,這是價值觀評判必須面對的課題。
人類文明史是人類進化中的創造史,也是通過宗教與文藝等途徑,對欲望進行倫理化、審美化,進行安置與馴服的繁復進程。宗教以及某些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是管控欲望,使人類行為傾向于貞潔或服從,過于放縱欲望,人類社會容易失范失控,而管控過度則有違人類本性,會使人類社會失去活力,文藝與宗教貌似互相悖逆,其實人類文明這兩個子系統的對抗恰恰帶來了文明整體的動態均衡發展,這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自組織策略,人們既可以在宗教儀式中端莊虔敬,清洗身心,也可以在文藝的白日夢敘事中得到愉悅體驗,繁育活力,這種共存策略,避免了人類情感與倫理的嚴厲沖撞,有益于個體的精神平衡,F代社會更傾向于通過文藝、體育等部門對個人欲望進行舒緩釋放,與宗教對人欲的管控相比,文藝對待無害于社群的個人欲望是寬容的,在欲望管理上更有彈性,也更內在化。
文藝通過白日夢敘事釋放本能,給人以快感滿足,調適心理環境,如同一種心理海綿體,吸收了本能的破壞性震蕩波,通常又給不倫欲望安置懲戒性結局,比如文藝作品中的亂倫等等嚴重事件,會以主要人物死亡為結局,以防范現實生活中的放肆行為。文藝對于欲望的倫理化安置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它通過情感體驗把懲戒內化為個人的道德禁律。而宗教意義上的一般淫穢褻瀆行為通過文藝中的變形置換的審美化手段,變為無害的愉悅體驗,化妝通過道德的門框并調整道德門框的寬度,比如美化“天然的愛情”掩飾婚外性愛,以松弛婚姻對人性的束縛,而愛人們最終又歸順于婚姻制度;用普羅米修斯式的反叛和惡魔崇拜,修正宗教的非人欲的剛性規則,在網絡玄幻小說中,瀆神而強調人的自主性是普遍的寫作意識,但是主人公成“神”后卻通常會建立一個有規則的世界。
這些大眾文藝的欲望表達與倫理關系的不同認知,影響著網絡文學價值觀評價的尺度,比如宮斗小說《甄嬛傳》《步步驚心》及其改編的電視劇,是否如一些批評者所言,是在宣揚壞人壞事價值觀,因而應該全盤否定?這些作品大受歡迎,是因為它們利用白日夢運行規則提供愉悅體驗,起到了心理按摩的作用,確實,作品主人公在激烈的“宮廷斗爭”中,為了戰勝對手,獲得最終勝利,行為不擇手段,表現出利己主義傾向,然而作品也安排了懲戒性結局,對欲望表達進行了平衡,《甄嬛傳》主人公親子死亡,《步步驚心》主人公失去孩子、自身死亡離開那個時代,這還是遵循了大眾文藝古老的倫理規則的。把白日夢敘事政治化從而予以否定是不妥當的,過于肅殺的倫理標準,不利于緊張關系的釋放,給予適度的寬容是符合人類文明趨勢的。
而對于一些網絡文學與影視劇作品中蔓延著的叢林法則、種族主義傾向,就應該足夠警醒,因為這些價值觀表達蘊含著社會組織理念和方式,會外化為社會群體的一致性行為,毀壞人類文明的根基,應予以明確的否定評判,網絡文學批評應該守護人類文明的基本準則,正因為網絡文學的大眾性和價值觀傳導的特性,就更不能漠視一些作品通過營造情感體驗、快感獎賞機制,以所謂“娛樂性”幌子傳遞有害價值觀的現象。
網絡文學的藝術性評判,也是建立在情感體驗與快感補償功能基礎上的。網絡文學的文學性、獨創性,經常就是一些快感模式的審美指代,作者個人的獨創性,體現在對人類愿望情感的獨特發現和藝術呈現,人的基本欲望難以改變,而情感體驗的情景、方法卻永遠求新求變,而這與作者的生命情感傾向、才華的方向、人生經驗具有顯著關聯,作者不同的生命情感狀態,導致靈感啟示、情感對象、人物關系、情景想象的不同,故事情節演進就不同。恰恰是作家聽從自身生命情感啟示、呈現作家創作個性的網絡小說,才可能具有獨創性、唯一性,才會受到熱烈追捧。
網絡文學中的情色內容確實是過于泛化了,赤裸裸的色欲宣泄并不能令讀者長相廝守,欲望的審美化呈現,欲望的轉移曲線更能溫潤親和人心。反復直擊肉身、香艷刺激的情景,容易帶來快感荷爾蒙躥升,但是也會帶來肉欲的焦慮煩躁感,帶來生命自身的抑制感受,《紅樓夢》式的,對情欲對象的審美性“擁有”,比金瓶梅式的肉體“占有”,快感更綿密悠長,更多回味,更多旁通側擊的感受,網絡小說《慶余年》《間客》中的欲望敘事就高出同儕一截,在欲望周邊更多盤旋吟誦,提供了多樣性美感,《極品家丁》《回到明朝當王爺》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比其偷腥情景更耐看,這是重要的藝術接受規律:對于讀者的情感體驗,欲望的審美化情景比肉欲呈現,更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更為老少咸宜,讀者心理上更少倫理障礙,這就要求作者具有更高的藝術創新能力和創作誠意。
這些網絡文學的基本原理、批評標準應該是較為廣譜的文藝理論。大眾文學進入文學史寫作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大眾文學一直就缺少合適的評價體系。網絡文學與大眾小說、大眾電影具有顯見的愿望-情感主題、故事形態、快感與美感功能的同構性,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體系,將會在整個大眾文藝領域中不斷得到印證與完善。
參考文獻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 盧允中 張岱云 陳復加 羅小舟 譯 中信出版社 2012-08-01
《從存在到演化》(比)普里戈金 著 曾慶宏 嚴士健 馬本堃 沈小峰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04-01
《超循環論》(德)M 。艾根 P 。舒斯特爾 著 曾國屏 沈小峰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5-1
《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德)赫爾曼 。哈肯 著 凌復華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8
《夢的解析》(奧地利)佛洛依德 著 高申春 譯 中華書局2013-4-1
《批評的剖析》(加)諾斯羅普·弗萊 著 陳慧 袁憲軍 吳偉仁 譯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11
《自我實現的人》(美)馬斯洛 著 許金聲 劉鋒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