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從《爸爸去哪兒》看親子秀品牌如何維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09日09:5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彭流螢

      2013年的真人秀節目歌舞紛呈,親子類節目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異軍突起,引領了娛樂浪潮中的家庭親子情感的回歸。親子秀從真人選秀類節目同質化困境中劍走偏鋒,給當年的熒屏帶來了一股小清新的風范,也為2014年《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開播做了一個強有力的鋪墊。

      大規模的已婚明星帶著孩子來參加集體真人秀,在鏡頭前的言行舉止構建了區別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也交織著他們對真實社會問題解決的選擇。關注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現象,期待能以一面家庭親子教育的明鏡給觀眾以反觀自身,并提供一些例證,幫助他們完成問題解決的體驗和思路,不得不說這是此類節目的典范之處。在當下社會,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會因為社會現實和各自工作壓力處于一個缺失或半缺失的位置。作為推動節目流程持續前進的主體,父母與子女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這場媒介游戲的核心,而幾乎不變的情感秀仍然是吸引力產生的關鍵。

      天真爛漫的孩子成為主角,幾近本色的原生態出演,讓鏡頭前的觀眾感覺真實新鮮。同一家庭父子之間以及與其他家庭之間溝通交往的喜怒哀樂作為收視點,在典型環境下的典型沖突會幫助節目掀起新的高潮。所以最近的熒屏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不太會修飾和表演的孩子還是這一輪真人秀持續注目的焦點。諸如浙江衛視的《人生第一次》和陜西衛視的《好爸爸壞爸爸》 ,青海衛視的《老爸老媽看我的》等,而回溯以寶寶童言無忌為笑點的深圳衛視《飯沒了秀》 ,也同樣是以其節目中豐富真實而不做作的兒童表現內容及和諧的氛圍贏得了關注。

      親子節目百花齊放的背后,還是會因為內容形式相似出現同質化。節目跟風、創新不夠。須知,收視和口碑并不會因為對內容和形式表象的復制而一起復制過來。要讓觀眾對節目仍然保有持續的關注度,個別節目創制者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與很多歌舞類真人秀相反,這類親子秀沒有淘汰制、沒有評委,最大的評說者是電視機前的觀眾。在第二季的《爸爸去哪兒》中,明星家庭的父親與孩子的互動繼續成為節目的核心內容,其間幽默有趣的生活話題和搞笑的細節仍然成為搏收視的殺手锏。在使用任務來挑戰和誘發參與者言行思想的表達時,在這種競爭關系之外,如能更多地對各個家庭之間人物關系進行搭建,會改變競賽單元外生活流式的剪輯,強化戲劇張力。

      五位爸爸跟子女旅行或鄉村生活體驗的形式平穩有序地進行,要讓一個預設的情景獲得情節的豐滿;在遵守既定的游戲規則的同時,其實還需要多一點對劇情的設計和牽引。任何節目的第二季,要做出完勝第一季的新鮮感都是比較艱難的。但是如果內涵創意不提升,受眾收視的忠誠度將會受影響。僅靠換幾張新面孔和繼續搞笑的視聽語言,要獲得觀眾的心靈觸動是難以為繼的。因為,檢驗這一娛樂傳播行為的落腳點其實仍在于,受眾對于教育理念的反思是否貼切和成功。

      節目依然是沒有臺詞和現場調度,最大的規定就是在情景中自由發揮。開放的拍攝過程常常能給人展現一些出乎意料的戲劇性情節,媒體的活力也隨之被充分調動。親子類節目中更真切的情感傳遞,能喚起受眾對育兒方式的思考。諸多觀眾的教育理念都被節目中展現的積極向上的教育生活方式不知不覺地觸動,娛樂性與教育性可以說真正在此實現了共謀。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能否再次獲得良好的收視份額和高于第一季時的廣告收益,能否將第一季節目敘事的特殊屬性捕捉出來修正性地應用到第二季中,節目的品牌效應能否得到維護和延伸,我們拭目以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