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于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范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另外,此圖勾魂攝魄的魅力,讓我們每一個觀者都如身臨其境,故行旅之人也可以說是我、是你、是他。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今陜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北宋前期,仁宗天圣時(1023年—1031年)尚在。他擅山水,始學李成,一說師法荊浩,繼而“對景造意,不敢繁飾,寫山真骨,自為一家”,逐漸形成“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獨特風格,成為與關仝、李成并峙的“三家山水”之一。
《溪山行旅圖》繪巍峨的山巒下,巖石突兀,林木茂盛,溪澗旁的山路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穿行其間。突兀而起的山體占據了全圖的大部分,所謂“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遠望不離座外”,具有氣勢撼人的效果。山石用濃墨勾出輪廓,其內繁密的斷線或不規則的點皴交替運用,這就是《圖畫見聞志》所敘述其“搶筆俱均”的畫法。山頂用濃淡墨畫出灌木叢,與文獻所記“山頂好作密林”相吻合。此圖是傳世范寬作品中唯一為學術界公認的范寬真跡。明代董其昌稱其為“宋畫第一”;近人徐悲鴻評其“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為他“所最傾倒者”。
中國人把風景或風景畫叫做山水,此中自有深意。由于以農立國,對土地山川卓有深情。因此,中國畫家在山水一科上傾注的心力最多,創造的技法也最豐富,獲得的成就也最高。畫山,中國畫家最大的貢獻是皴法。皴法是藝術家對山川精神面貌的綜合攝取,把山川的紋理用筆墨結組表現出來,有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雨點皴、解索皴等名目,來表現世界上各種神情面貌的山。中國藝人以“相天下士”的手法慧心處理,使山川生色,令泉石煥彩。若說山是陽剛的美,那水就是陰柔的美。畫水,中國的藝術家亦有了不起的創造,略舉其大者,那就是水紋的描法。水紋如行云舒卷,如何用線條來描繪攝取?流水周行不居,哪有什么線條可以追尋?這回真的是遇到艱苦的挑戰了。而歷代畫家心觀手摹,攻得波蹙金風、云生滄海、湖光瀲滟、云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等幾十種不同的描水畫法,可以說是異常豐碩的收獲。而像《溪山行旅圖》這樣的“無上神品”當然不僅是一些精彩技法的展現。畫中間“有皴不見皴,存描不顯描”。山體的渾厚復雜在畫家的筆下平和蘊蓄,尤其是一線飛泉留白,如靈光乍現,萬象生輝。一切均臣服于藝術整體表現和思想情感的表達,使人瀏覽欣賞,嘆為觀止。
中國山水畫成熟于唐、五代和北宋,但中國人的山水之思和山水文學卻要久遠得多。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沒有人對藝術和人生體會得如此深邃,乃至千載之下的山水文學和藝術都成了一聲聲遙遠的回響。為什么說仁厚的人像山而智慧的人像水呢?一個是世上景色的兩端,一個是人間品德的極致,兩相映照,恰到好處!豈止是山水畫的哲意升華,更是倫理典范的正大指標。每當我拜讀《溪山行旅圖》,總會想起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之沉雄與惆悵;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明快與欣悅;想起陸放翁“平遠山如蘊藉人”之情真意遠;想起杜工部“薄云宿巖際,孤月浪中翻”之憂傷國事,感嘆人生……對于不是畫山而是造山這樣的藝術典范,原本沒有必要去設問“溪山何在,行旅何人”,我們只需要永恒的敬畏與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