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劇《駱駝祥子》首演,自制版《卡門》上座率近九成
歌劇唱出中國味道
“瞧這車……三年的夢想,三年的渴望。三年的積攢,三年的奔忙,就為了來這么一輛。”近日,隨著男高音歌唱家韓蓬第一首高亢的詠嘆調,國家大劇院最新原創歌劇《駱駝祥子》首演。這部歌劇醞釀創作3年,別具匠心地在宏大壯闊的交響音樂中加入三弦、嗩吶、京韻大鼓,用巧妙的布景技術立體展現白塔、天壇、故宮角樓等北京名景。
幾乎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另一端,廣州大劇院耗資1350萬元制作,堪稱歷年最貴的歌劇《卡門》連續上演三天,一下子“火”了。“往年上座率有七八成就很不錯了,這次居然接近九成。”廣州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對票房成績感到意外。
演出后,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先后舉辦論壇、研討會,眾多專家、學者及歌劇愛好者齊聚一堂,討論歌劇在中國如何更有吸引力。
創作:發出“中國聲音”、加入“中國味道”,歌劇離觀眾更近
在世界文化藝術舞臺上,歌劇已經活躍了400多年,被稱為“音樂藝術皇冠上的明珠”。但中國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與歌劇離得挺遠,很多人僅是聽說過《茶花女》《圖蘭朵》《弄臣》等經典作品。為了普及歌劇藝術,成立4年以來,廣州大劇院堅持每年制作一至兩部國際水平的歌劇。從2011年的《托斯卡》開始,《卡門》已是其制作的第六部年度歌劇。
然而,即使像《卡門》這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往往也是“賠本賺吆喝”。廣州大劇院方面透露,該劇成本達到1350萬元,而票房總收入為400多萬元,還不足成本一半。去年的復排版《圖蘭朵》,成本500萬元,票房收入400多萬元,算是劇院歷年歌劇中虧錢最少的一部。
如何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在“國家大劇院2014世界歌劇院發展論壇”上,專家建議,在歌劇創作的時候就需要考慮觀眾的接受習慣和知識背景。讓歌劇唱出“中國聲音”,可以拉近歌劇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更好地認識和親近這門“貴族藝術”。國家大劇院開幕6年來,不僅大量制作西洋經典歌劇,還傾力打造了6部中國原創歌劇:《西施》《趙氏孤兒》《山村女教師》《運河謠》《洪湖赤衛隊》及這部在老舍誕辰115周年之際重磅問世的《駱駝祥子》。
在《卡門》研討會上,香港康文署場地伙伴計劃委員會主席鄭新文也認為,引進經典并不意味著完全照搬。他介紹,廣州大劇院的模式是找一個已有的國外歌劇院的經典制作,請國外導演、音樂總監作為總組織,由其召集主創團隊,再整合國內的樂團、舞蹈團、合唱團等優質資源,然后重新排練,由此在這一西方藝術中加入“中國味道”。廣州大劇院運營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文化顧問劉雪楓將之稱為“介于照搬和原創兩種模式的平衡”,他表示,廣州大劇院會沿著這條經驗繼續做下去。
這種“本土化”在國外已有先例。在美國洛杉磯歌劇院院長克里斯托福·杰拉爾德·凱爾奇眼里,嘗試讓歌劇用創新的方式講故事未嘗不可。他介紹,洛杉磯歌劇院將歌劇改編成美國歌舞劇形式演出、借鑒百老匯的舞臺設計、把電影搬上歌劇舞臺,還積極運用多媒體互動投影技術讓演員和投影共同表演,讓歌劇的視覺呈現大膽前衛。雖然很多評論家和老觀眾,甚至是老演員都對這種現代化的呈現方式表示抵觸,但年輕人對如此“炫酷”的歌劇表示歡迎。種種創新讓洛杉磯歌劇院打造出自己的歌劇風格,讓歌劇更“接地氣”、更受歡迎。
推廣:嘗試數字化傳播、聯合制作降低成本,有利于打開市場
與歌劇創作同樣重要的是推廣歌劇、培育歌劇市場。
觀眾越來越年輕,他們習慣了使用電腦和手機。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數字化發展部總監克里斯多夫·魏道爾認為,歌劇數字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他介紹,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每個演出季大概有300場演出,每年接待上百萬歐洲觀眾。但看似繁榮的市場由于受到場次限制無法實現更大的突破。為此,他們開始了一項新的舉措——高清直播項目。觀眾付費后可以通過電視、電腦、手機觀看歌劇,直播與劇院現場演出時間同步,數字化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介紹,國家大劇院為了培養觀眾,將歌劇藝術的普及推廣做成了常態。公益講座、專題展覽、大師見面會、愛好者沙龍等多項活動接連不斷;每年的歌劇節期間更有近百場“歌劇走出劇院”活動走進學校、公司、社區;同時,國家大劇院還與全市大中小學實現“大手拉小手”,建立近200所“歌劇基地校”,并在30所試點學校中推廣特色的歌劇藝術選修課,把高雅藝術“植入”孩子們的課程設計;今年大劇院在歌劇數字傳播領域也再一次成為勇于“吃螃蟹”的挑戰者,推出《圖蘭朵》《假面舞會》《納布科》等一系列高清歌劇電影,為歌劇藝術的現代化推廣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途。
如何降低成本、擴大票房和收益,是廣州大劇院開拓市場的抓手。英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導演鄧肯·麥克法蘭建議,在控制成本方面,合作制作就是一個比較常用的制作歌劇的方式。澳門交響樂團經理汪加透露,目前澳門交響樂團已與廣州大劇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明年一起合作澳門國際音樂節,同一部歌劇可以同時在澳門、廣州、珠海3地上演。
鄧肯·麥克法蘭介紹,這幾年,英國的歌劇并不只是在傳統的、很豪華的大劇院里面進行,也在廢棄的工廠、倉庫、舊車站里演出,這些場所令更多社會群體接觸到歌劇。場所的改變,尤其減少了年輕人與歌劇的距離感。這些年輕人在非傳統的場所看完歌劇后,他們會想到傳統的歌劇院再去看看正宗的歌劇是怎么樣的,這就擴大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