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中國歌劇應展現中國聲音的特有魅力(徐健)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04日09:1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 健

      “端正的牌樓……呼嘯的鴿哨,驚醒一場夢”。在一段交織著所有苦難與不幸、承載著老北京城蕩氣回腸歷史的“安魂曲”式詠唱中,歌劇《駱駝祥子》 緩緩落下了帷幕。作為國家大劇院打造的第5部原創歌劇,該劇不僅讓誕生于78年前的經典形象再次煥發出藝術的光彩,而且其西洋交響與中國民樂、歌劇特性和 老北京風韻、大歌劇與中國味巧妙融合的創作追求,也將中國歌劇的民族化、本土化探索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我國擁有各類歌劇表演藝術院團(研究院、藝術中心等)38個,僅2013年原創歌劇劇目就達到了20部,有專家認為,中國歌劇創作已進入 活躍期。那么,歷史上曾經誕生過《江姐》《洪湖赤衛隊》《原野》等優秀原創作品的中國歌劇,在新的時代如何進一步鍛造民族風格,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 《駱駝祥子》的成功演出再次引起了業內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在日前舉行的“國家大劇院2014世界歌劇院發展論壇”上,來自14個國家的34家全球藝術機構 的領導者濟濟一堂,除圍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對歌劇創作制作的影響”、“東西方觀眾傳統審美觀念對歌劇創作的不同需求”等議題“把脈”世界歌劇發展 外,如何更好地將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用典型西洋歌劇的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如何借助市場、新技術為歌劇尋找廣闊的發展平臺,也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焦點話題。

      要有合適的原創歌劇劇本

      “近些年,中國歌劇已經超越了對西方歌劇的學習與借鑒階段,從故事的編排到音樂風格,再到舞美呈現,都日益呈現出中國聲音的特有魅力。”中國歌 劇舞劇院藝術指導李小祥說。他認為,中國歌劇雖然源自西方的歌劇,但文化根源卻建立在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化特別是戲曲音樂之上。西方歌劇主要突出的是用音樂 寫戲劇,重視音樂,而中國歌劇重故事,其基本樣態是以故事的敘事性為主,音樂作為輔助。這一條始終是中國歌劇的支撐骨架。“對于中國的原創歌劇來說,最重 要的就是要有適合歌劇的劇本。”李小祥認為,如果文本沒有表明內涵,主題模糊,勢必影響歌劇的接受度,中國老百姓喜歡歌劇《駱駝祥子》,就是因為其中的人 物都扎根在民族土壤的根基上,它緊扣了時代,并且尊重民族文化,將西方的交響樂與中國的民族音樂巧妙地融匯在了一起。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顧偉康認為,一部 歌劇能不能反映民族的生活,能不能從民族的靈魂中找到歌劇藝術的靈魂,這是歌劇在中國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有時候你越本土化可能越國際化。”波蘭密茲凱維奇學院亞洲事務總監雅各布·馬丁表示。歌劇《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不識字,沒 有受過教育,但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目標——向上走。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他一再受到各種壓力,經受了來自社會、他人的諸多挑戰。這樣的故事不僅會發生在中 國,在世界各地都會找到它的影子,“祥子”的角色在中西方也都可以找到。這是一個生長在中國,卻在世界上都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形象,而這部歌劇也具有了國際 化的大格局。

      中國歌劇應脫離程式化表演

      不同于西方歌劇400多年的深厚傳統和藝術資源,中國歌劇從其誕生起就帶有了自身的美學特質,同時,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觀眾對歌劇也有自己獨 特的欣賞追求。他們既要求中國歌劇的創作和發展應遵循歌劇的藝術規律,又希望符合其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念,比如故事性要強、音樂動聽、舞臺表演講究“過 癮”、青睞“大團圓”結局等。正如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所言,中國歌劇自誕生便受到了中國傳統戲曲審美的影響,但在具體創作上,戲曲藝術的程式化表演與 歌劇表演并不完全吻合。

      鄧一江認為,中國歌劇的創作首先應脫離戲曲的程式化表演等因素的束縛;其次需要從傳統表演藝術中汲取營養,不能一味按照西方歌劇的演唱規律進行 創作,而應從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中尋求幫助和解決辦法;再次應避免在強調音樂旋律性過程中中國歌劇音樂戲劇性的不足,因為這會使觀眾難以通過演員的演唱感知 到人物性格。他還特別談到,宣敘調是歌劇中的一種接近戲劇朗誦音調、篇幅短小、音樂主題性不強的演唱形式。但是,在我們的有些歌劇創作中,宣敘調的運用只 是照搬西方歌劇,并未考慮中國語言的特征,比如普通話有四聲調,所以出現了中國觀眾對宣敘調的中文唱法不認可、甚至會發笑的情況。更有甚者,為了強調作品 的音樂性,生硬地將原本合理的戲劇情節淡化或簡單處理,導致觀眾欣賞歌劇的興趣減少。鄧一江認為,中國歌劇的創作,既應從中國觀眾的欣賞出發,又應處理好 宣敘調與音樂戲劇性問題。只有滿足中國觀眾審美需求的中國歌劇才會受到歡迎,才能流傳于世。

      實現歌劇的數字化推廣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論壇新增了劇目推介環節,嘗試在產業視野下深化合作機制,除了國家大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中央歌劇院、美國洛杉磯歌劇 院、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湖北歌劇舞劇院、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劇院等中外劇院代表紛紛在此環節推介自己劇院的“院藏明星劇目”和市場推廣經驗。大劇院相關 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世界經濟的動蕩使得一些歌劇院捉襟見肘。劇院單獨應對勢單力薄,很難打破既定局面,而劇院間的交流合作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金鑰 匙。”在與會者介紹的經驗中,數字化的運用成為歌劇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現而今,數字化、多媒體的運用已經在歌劇的創作、制作中被廣泛運用,像近幾年國家大劇院制作的《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游吟詩人》《運河 謠》等劇就采用了多媒體投影技術,此次洛杉磯歌劇院推介的歌劇《魔笛》也運用了互動投影技術。但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廣歌劇卻是新鮮事物。“它山之石,可以 攻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高清直播技術帶來的實踐經驗值得借鑒。

      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該劇院的每個演出季大概有300場演出,包括50個歌劇、10個芭蕾,交響 樂團舉辦的音樂會也有80場左右,每年都會迎接上百萬歐洲觀眾,2013年至2014年的演出季,售票率達到了96%,幾乎每天演出的門票都被售空,其中 歌劇演出的上座率更高達99.63%,銷售達到1.9億歐元,這意味著一個晚上就能掙13萬歐元。但是,維也納歌劇院沒有專門的市場營銷部門,依然面臨財 政方面的困難,也在想盡一切辦法增加收入,高清直播項目就是其中一項舉措,即通過數字平臺推介歌劇產品。

      作為負責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數字化發展部總監克里斯多夫·魏道爾介紹說,該項目于2013年3月啟動,10月開始對劇院的部分演出劇目進行現 場直播。直播采用高清技術,可通過電視或電腦觀看,觀眾只要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加裝特定軟件即可,目前軟件還配有英語、德語、韓語字幕和樂譜。直播與 歌劇院現場演出時間同步,并根據時差傳送到世界各地,便于不同時區的觀眾在合適的時間觀看。為了達到最好的觀賞效果,他們對整個劇院的設施進行了改造,將 攝像機放置在劇院各個空間,每晚每一場演出都進行錄制,但并不影響演員和觀眾。“我們并沒有考慮進電影院,而是希望通過電視覆蓋更多家庭。”克里斯多夫· 魏道爾說。此外,為了實現歌劇資源的共享,他們還建立了一個非常大的歌劇庫,集合了劇院保留的經典劇目、作曲家手稿等,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可以在網上看到。

      “數字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對我們來說,要么是眼看著別人去創新,自己甘于落后;要么整裝待發,把數字化系統納入到我們的體系當中。”克里斯多 夫·魏道爾認為,現在歐洲很多歌劇院已經開啟了數字化的進程,合作成為擺在大家面前最緊迫的工作。“我們就像羅馬帝國中的一個個小村子,歌劇還是比較小眾 的,而我們有時候還沉溺于‘閉關自封’”。他希望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高清直播項目能為中國歌劇的推廣帶來啟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