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2012年《民族文學》在呼市舉辦“重點作品改稿班”的時候,就聽黃土路說過,未來可能要接手一個新雜志——《南方文學》。后來一直沒什么消息,直到最近,“南方文學”突然成了作家朋友們津津樂道的熱詞,忍不住上網查閱了《南方文學》近兩年的封面和目錄,發現從2013年9-10合刊開始,這本刊物變得越來越文學了,有了很吸引人的專題性策劃,到了第6期,不論是刊物的欄目設置還是內容形式,都變得愈發大氣,不禁激起了對“作家辦刊”的好奇,特約黃土路做此訪談。
《民族文學》小編安殿榮(以下簡稱安):您好,最想問您的其實是關于勇氣的問題,對于一本在文學圈知名度并不高的刊物,是什么讓您有勇氣去接手,您的信心又來自哪里?
作家兼辦刊人黃土路(以下簡稱黃):我之前在文學雜志工作了十年,到第十年的時候突然變得很閑了:原來的刊物突然改變了辦刊方向,這違背了當初我參與這個雜志的初衷。所以我動了離開的念頭。剛好這時候《南方文學》雜志通過朋友找到我,問我是否有意到《南方文學》雜志工作?我心里立即對這個雜志進行了評估。比如,這個刊物雖然沒有名氣,但也沒有什么不良的影響;比如刊名,還好,沒有太多的地域限制。我甚至樂觀地想起美國的南方文學,想起福克納,地球的南方澳大利亞,這么胡思亂想,竟然感覺到“南方文學”幾個字蘊含著豐富的可能性,于是下了決心。你問我信心來自哪里?其實我并沒有什么信心。在傳統紙媒被網絡、自媒體全面包抄圍剿的今天,去辦一份紙媒是一個很悲壯的事情,更何況是一份文學雜志,是弱勢媒體中的弱勢。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理想主義者,總之現在覺得自己有點像唐吉訶德,在這個時代里舞動著無用的長矛,但既然選擇了,只要拍著那匹瘦馬前行。如果真有點什么信心的話,還是來自于自己多年來對文學雜志的研究和了解。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著雜志和市場,哪些雜志在堅持,哪些雜志在不斷地嘗試,那些雜志突然殺出來,然后又死去了。我知道在中國,你無法再復制一個新的《收獲》,無法復制一個新的《人民文學》《十月》,但總還有什么是值得去嘗試的。我的信心就是來自于心里有一份理想的文學雜志,來自心里的那一點點的不甘。
安:有理想總是能使人走得更遠。自您接手的這幾期,感覺您在很用心地策劃主題,進行不同的嘗試與探索,那么現在,刊物的風格和定位有沒有明確地確定下來?
黃:主題策劃,是前面雜志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的嘗試。第6期是籌備已久的改版號。定位是文學+文藝生活志,即:有質量的文藝生活,有理想的漢語寫作,有態度的文學雜志。因此從文學雜志來說,它是稍微有點跨界的。甚至會考慮邀請導演、演員、歌手、著名文化人等參與主題寫作。讓雜志變得有號召力,讓文學變得好看,這是雜志的目標。
安:那么,您認為一本刊物對作家和讀者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哪里?
黃:我認為,雜志對于作家的凝聚力主要來自于:它能包容作家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態度和思考。它倡導的價值取向是與作家的寫作是相吻合的。它是真正的時代的主旋律。對于讀者,它的凝聚力主要在于:它是可以讀得下去的,同時它是與讀者的現實生活是相干的。
安:我在6期發現了一個特別可愛,也是特別激起我好奇心想要讀一讀的欄目——“致敬”欄目。能說說您是怎么想起要設立這樣一個欄目的嗎?
黃:與我同齡的這一代寫作者,到今天已有一個漫長的閱讀的經歷了,在每個人心中都積累了自己認可的經典。策劃之初是想做一個分享的欄目,即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經典,把自己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分享。后來延伸到致敬,是感覺到最好的致敬方式,還是寫作,所以最后定位為:寫經典的同題,向經典致敬。對寫作者來說,參與“致敬”寫作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所以我首先要向參與這個欄目寫作的作家表達我的敬意。尤其是第一位寫作者馬拉,第二位寫作者弋舟。
安:還有一個“面孔”欄目,也很有趣,分別列了“作家”“編輯”和“作者”三個條目,為什么這樣安排呢?而且很少有刊物能專門給編輯留出發聲的空間,作為作家兼辦刊人,您是怎么看待編輯工作的呢?
黃:文學生態一直是由作家、編輯、讀者構成的。以我十多年的文學編輯的經驗來看,這三者之間,并不存在著良性的循環互動,而是充滿著誤解。比如一說到文學雜志編輯,許多作者立即想到關系稿,走后門等等,甚至許多作者想當然地認為,雜志是不看自由來稿的。作者有作者的苦衷,編輯有編輯的難處,策劃這個欄目就是想把這些透明化,把幕后的,內心里的東西真正地呈現,起著溝通的作用。“面孔”這個欄目,包括:作家,編輯,作者,讀者,導演(跟文學關系密切的導演)等許多條目,希望這些條目,呈現文學創作的本來面目和現時狀態。你問我怎么看待編輯的這個角色的?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里特別傻的一群人。特別傻,因此特別可愛,特別有理想,個中滋味,你是知道的。
安:哈哈……是啊,作為一個編輯,感覺這個欄目很贊。我發現刊物在“微觀”欄目還采用了活潑的網絡形式,很多名家被@,您覺得紙媒和新媒體之間除了發布平臺的區別,還有其他區分界限嗎?您怎么看待當下紙媒和新媒體之間的關系?
黃:自從微博發展成為一種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之后,許多作家在微博發聲,既有對文學的,也有對社會和生活的。這個欄目是對這種聲音的收集,它既有一定的新聞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是作家真正的現時狀態。所以許多名家被這個欄目@到。在我看來,紙媒的閱讀越來越被新媒體閱讀蠶食和取代,但這也是暫時的。作為紙媒,不應該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是要與新媒體建立一種積極的相互融合的關系,比如紙媒也應該順勢電子化,盡可能的進入不同的新媒體平臺,以獲得新的生命。只有融合,才可能有更廣闊的存活空間。
安:最后一個問題,辦刊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會影響到您的文學創作嗎,您個人目前有什么創作計劃?
黃:我是一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對小說、詩歌、散文寫作有過一些嘗試。去年一口氣寫了一百多首詩歌,出了一本小說集,還因為兩本散文集的出版,被廣西作協評為年度作家(散文獎)。也喜歡攝影,戶外。從小沒有過任何的書法和美術訓練,突然就拿起筆,練習涂涂畫畫,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不會有什么效果。玩心太重一直影響著我的寫作,但在我的電腦里,確實保存著許許多多的寫作計劃:十幾二十個開了頭的小說,好幾個長篇小說提綱。我個人最大的愿望還是盡快把工作理順,回來做一個寫作者,寫出更多的作品。
安:謝謝您接受采訪,一本刊物真的是蘊含了辦刊人的很多心血,真心祝愿《南方文學》越辦越好,更希望早日見到您的新作經由《民族文學》呈現給廣大讀者。
黃:謝謝!
《南方文學》2014年第六期目錄
微觀
@閻連科@章詒和@作家東西@張楚007@黎紫書@謙君萬馬(陳謙) _ 6
態度
寫即是一切 /巫昂_ 8
私享
閱讀_ 幸或不幸的根源 /魯敏_ 10
電影_ 一件小事:關乎所有的電影 /葉勐_ 12
葉勐私享影片20部 _ 13
慢時光_ 走近門羅書店 /艾瑪_ 14
面孔
作家_ 許燕吉:我是落花生的女兒 /安那_ 17
編輯_ 王秀云:當編輯,好玩 _ 19
作者_ 張亞麗:城市,開門 _ 21
主打
在南方——歌手、作家吳虹飛成長書 /吳虹飛_ 23
致敬
雞鴨名家(短篇小說) / 汪曾祺_ 40
雞鴨名家(短篇小說) / 馬拉_ 47
擠壓或突圍——《雞鴨名家》創作談 / 馬拉_ 53
小說
這世界 /吳 君_ 54
只有味蕾記得住 /西門媚_ 60
盜柚記 /范雪明_ 72
感觸
高銀詩二首 /薛舟譯_ 79
娜夜詩二首 _ 80
封面攝影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