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批紀錄片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社會反響強烈,其中尤為令人關注的是剛剛獲得優秀紀錄片獎的6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勛》和正在熱播的5集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這兩部紀錄片是如何創作的?為什么能引起社會強烈共鳴?它們的創新看點有哪些?
2014年6月13日,對于6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勛》的總編導夏蒙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上海電視節上舉行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典禮,對2012~2013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進行表彰。其中《習仲勛》榮獲優秀長片獎,夏蒙也因此榮獲優秀撰稿獎。
站在領獎臺上,夏蒙感慨萬千,他說:“這部紀錄片是從2001年開始醞釀,2002年開始拍攝,到2013年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問世,經歷了整整12個春秋……”
獲獎歸來,他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報》的獨家采訪,對記者表示要把他個人獲得的獎金捐給有關教育基金,也算代表攝制組完成一個心愿。
難忘的一組數據
談起這部紀錄片的創作,夏蒙給記者列出了一組數據: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12個年頭;積累了近500小時的拍攝素材,整理出了70多萬字的采訪筆記;拍攝采訪了300多位重要歷史見證人;拍攝行程20多萬公里,遍及全國12個省(區、市)和多個海外城市;還專門對包括陜西、甘肅、廣東、河南、北京等省(市)的40余處革命舊址和外景實施了170余架次的航拍攝影;先后有十幾位攝影師參與拍攝……
夏蒙說,拍攝《習仲勛》的初衷很單純,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走近習仲勛,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知道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為國家和人民所作的非凡貢獻。
在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許多場景讓夏蒙至今不能忘懷。2002年5月24日,北京305醫院,凌晨5時34分,習仲勛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夏蒙帶著十分復雜的思緒,將這一幕記錄下來了。他說:“那一刻如此安靜,我甚至能聽到攝像機帶艙里磁帶轉動的聲音。”
而讓他感動的是,那些帶著家鄉黃土和小米、從陜甘高原風塵仆仆趕來的鄉親們,在靈前以古老的長叩來表達自己的哀思。夏蒙說:“我們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踏上了追尋習仲勛同志革命生涯的紀錄片拍攝之旅。”
第一次披露的珍貴影像
你見過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勛授銜儀式的彩色影像嗎?當然沒有,一般人以前所看到的都是一組黑白的電影畫面。但在文獻紀錄片《習仲勛》里,就有一段毛澤東給朱德、彭德懷等人授勛和習仲勛在將官授銜授勛儀式上宣讀命令的彩色影像。而這些珍貴影像,是夏蒙在中央新影專家的幫助下,從廢棄的膠片中找到的。
在上海電視節的頒獎臺上,夏蒙在答謝詞中特意說道:“我要感謝老一輩電影工作者,是他們拍攝的珍貴畫面,讓我的這部紀錄片呈現出史詩般的歷史畫卷。”夏蒙對記者說,這是我早就想說的一句話,我們必須向老一輩的紀錄片工作者們致敬。
找到這段彩色歷史影像資料,算是意外收獲。1955年,中央新影在拍攝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勛授銜儀式時,使用了彩色膠片,但由于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彩色膠片的拍攝和洗印技術,這些拍壞的彩色膠片一直躺在廢片庫里無人問津。“在中央新影的老朋友馬英魁的幫助下,我們從廢片里淘出了40尺的膠片,最后還原了一段特別棒的彩色歷史影像。”
夏蒙掩飾不住欣喜的心情,特意在影片腳本里寫下一段動情話:“這是一段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膠片,我們運用最新影像修復技術鮮活地讓它復原了,第一次讓觀眾看見了共和國首次授勛授銜儀式是如此光彩奪目。”
當然,在中央新影找到的珍貴影像還不止這些。他們在素材帶里找到了一些從來沒有播放過的影像資料。比如,從素材里找到了1958年習仲勛同志視察三門峽水利工地的影像資料;發現了1962年2月他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發表講話的影像資料;找到了一段他和喜饒嘉措大師在一起談笑風生的畫面;還在從沒有剪輯出來的素材里,找到了他和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在一起的畫面資料……
追尋那些歷史見證者
這部紀錄片里,采訪了大量歷史的見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訪談內容涉及習仲勛同志革命生涯的每一個階段。記者注意到,在每個被采訪人的畫面上都標注了采訪時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采訪鏡頭是在2002年拍攝完成的。
夏蒙介紹,由于習仲勛同志少年就投身革命,在他同時代的革命家中年齡小、起點高,采訪對象十分有限,在12年的拍攝過程中,經過不懈努力,他們采訪了300多位相關人士。待到紀錄片播出時,許多人已經去世了,許多被采訪者的名字都加上了黑框。不僅如此,由于采訪的地點不同,采訪的設備不同,在畫質和音質上有較大差異,到后期制作時,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人物的采訪,這是一個遺憾。
為了尊重歷史,最終呈現在片子里的大部分采訪人員的鏡頭,都是在2008年以前拍攝完成的。“所以,這個片子的可看性和可信度是非常高的,那時候被采訪人相對沒有那么多顧忌,因此我們在使用上,也有意地多保留了這一時期采訪的談話。”
當聊到攝制組到陜甘地區采訪村里的那些老百姓時,夏蒙深有感觸地說:“許多年長的鄉親如數家珍地講述當年習仲勛同志的故事,只要是他生活、戰斗、工作過的地方,老百姓對他都是記憶深刻。他是非常善于做群眾工作的一位革命家,就像毛澤東說的那樣:習仲勛是群眾中走來的領袖。”
難忘的一家人
2013年10月15日是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央視記錄頻道承制的6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勛》從10月14日至16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時段播出。
著名文獻紀錄片導演劉效禮將軍在看過之后評論說:“史家筆法,紀實探源,所以感人。”該片還創造了央視近年來同時段播出的紀錄片最好的收視成績,比同時播出的電視劇收視率高出30%。
這部紀錄片還吸引了國際友人的興趣,因為“這個家庭的所有人,都出現在了這部紀錄片當中,都亮相了,有的還接受了采訪。”這在許多重要人物的文獻紀錄片當中,是不多見的,而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看點之一。
夏蒙說:“他們家風很好,一家人經歷過大風大浪,有大家的風度也有平民的情懷。家庭成員都很自然地出現在這部紀錄片當中,說明他們把自己當做普通人,與我們這個國家的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記者翻閱了夏蒙導演的創作履歷,發現他在2004年就攝制完成了5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勛在西北》,當時在國內的陜西衛視、甘肅衛視、寧夏衛視播出過,這幾個省正好是當年的陜甘寧革命老區。
而這部6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勛》,是于2011年8月立項的,到2013年10月14日習仲勛同志誕辰百年之際由央視首播,歷時3年,參與撰稿的有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相關領導和專家,有總局的相關領導,而央視對這部紀錄片的拍攝也高度重視,多次召開相關會議討論創作上的問題。整個寫作和拍攝的過程,都嚴格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拔高,不夸大,追求樸實自然的紀實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