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所有看過竇鳳霞演出的觀眾都記住了一個個鮮活無比的人物,從來沒把她們混淆過,這恰恰證實了戲劇法則中的一個真理:一個優秀的演員永遠是舞臺的主宰者,是戲劇藝術的真正傳承者。
在不久前結束的第4屇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中,甘肅省隴劇院的原創古裝劇《西狹長歌》 ,不僅讓人們再次領略到隴劇藝術的獨特韻味,也因劇中蔓青這一人物的美好而記住了她的飾演者竇鳳霞。蔓青這個虛構的藝術形象憑借著竇鳳霞出色的表演,從 1800年前向我們款款走來,竟是這樣美麗真切而出神入化。容貌身段的秀美自不必說,開口一唱、轉身挪步都非常大氣甚至透著幾分高貴,與人物從小受名師教 授習練書法的成長經歷十分吻合,這便是戲曲演員在塑造人物時所追求的形神兼備了。
只此一點,看似容易做到難!如果說竇鳳霞從拿到劇本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進入角色,揣摩研究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喜怒哀樂的情感跌宕,那么,這只是作為 一名優秀戲曲演員的她在無數次藝術創造之前所進行準備的一次縮影。她對隴劇的摯愛與付出,正應了戲曲行里那一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天晨曦微露的時候,甘肅省隴劇院的練功廳里,便活躍著一個人輕盈而矯健的身影。除了踢腿、下腰、水袖,還有那些隴劇獨有的 “地游子步” 、“風擺柳” 、“側身掩泣” ……此時此刻,若有人看到這一切,便會恍如進入到隴劇藝術的天地之中,那一切的美好,都會讓人忘記塵世喧囂的一切而全身心浸潤在隴劇藝術之中。這個日復一 日完成著、呈現著隴劇之美和中國戲曲之美的人,就是甘肅省優秀隴劇演員竇鳳霞。
今天的竇鳳霞是甘肅省政協常委,全國戲曲紅梅獎大賽金獎獲得者,并且兩次蟬聯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在甘肅、在西北乃至在全國戲曲界 可謂是有一定影響,但她始終對自己嚴格要求到幾乎苛求的地步。在全院,她是每天到練功廳最早的人,也是一年當中從未停止過基本功訓練的人,因為在她的心目 中,戲劇藝術高于一切,追求藝術的完美是她終生不渝的理想和實踐,也是她心中一個美好的夢。
竇鳳霞的家庭為梨園世家。父親竇富民、母親李毓秀,早年都是甘肅慶陽平涼一帶極具影響的秦腔演員,姐姐竇鳳琴是第1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至今竇鳳霞依然清楚記得:幼年時期每天晚上,當彩霞布滿天空的時候,勞作了一天的鄉親們陸續來到家中寬敞的窯洞里,圍坐得滿滿當當,父母親和姐姐便開始為 鄉親們演唱,演唱者和觀賞者的專注與投入,共同營造出一種濃濃的特殊氣息,浸潤著小鳳霞的心田,不知在哪一個時刻就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
俗話說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1992年,竇鳳霞被甘肅省隴劇院作為優秀人才直接調入,而在此之前竇鳳霞已經是寧縣秦劇團繼姐姐竇鳳琴之后的 挑大梁者,曾經主演過《劈山救母》中的三圣母、《啞女告狀》中的掌上珠、 《三堂會審》中的蘇三、 《斷橋》中的白素貞等。當時擺在竇鳳霞面前最大的挑戰是:隴劇和秦腔是兩個不同的劇種,隴劇的前身是流傳了千百年的隴東道情,語言和音樂基礎恰恰是鳳霞從 小熟悉的隴東鄉音,然而作為一個新興劇種還有待完善和整梳。對于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竇鳳霞來說,幾乎是面對著又一個全新的開始,從道白吐字、唱腔音樂到 身段的運用,隴劇都有著自己不同于秦腔的鮮明特點,比如一唱眾邦“嘛簧” 、比如樂器中的“漁鼓”和“水梆子” ,最為獨特的是演員的表演身段極像皮影中的“影人” ……這也是隴劇能夠從民間小調發展為大型劇種,并且得到廣大觀眾認可和喜愛的重要原因。
對于竇鳳霞來說,從秦腔轉入隴劇,不僅僅是從外在上學會這一切,在舞臺上表現這一切,更重要的是她要用自己的唱腔、身段,每一個舉手投足、一顰 一笑甚至眉目傳情表現出隴劇的靈魂,也就是每一部不同劇目和劇中人物的靈魂。這話說起來似乎有點空,作為演員,師父怎樣教,自己就怎樣唱也不是不可以,許 多人就是這樣毫無個性地走著自己的藝術之路。但竇鳳霞是不同于他人的“這一個” ,她有著自己的夢,并且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這個夢她不愿簡單地重復他人,更不愿讓觀眾認為隴劇是十分貌似秦腔的一個變種。
于是,竇鳳霞默默地、執著地開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到目前為止,她所飾演的《楓洛池》中的鄔飛霞、 《斬秦英》中的銀屏公主、 《死水微瀾》中的鄧幺姑、 《官鵝情歌》中的鵝嫚、 《苦樂村官》中的梅花、 《石龍灣》中的張彩螺、 《狀元與乞丐》中的姜氏等,每一個都可以說是竇鳳霞表演藝術上全新的創造,都是她用心揣摩思考之后,以自己扎實的基本功展現在舞臺之上的。
在這些舞臺形象中有貧苦漁家出身而忠于愛情的漁女,有金枝玉葉傲視一切的皇家公主,有敢愛敢恨為了兩個民族的和平而犧牲自己的羌族首領之女,有 隴南大山深處的才女和奇女子,有溺愛獨子的潑婦……也許有人會說這些人物的不同是編劇給予的,但是所有看過竇鳳霞演出的觀眾都記住了一個個鮮活無比的人 物,從來沒把她們混淆過,這恰恰證實了戲劇法則中的一個真理:一個優秀的演員永遠是舞臺的主宰者,是戲劇藝術的真正傳承者。
竇鳳霞的魅力不僅僅是在大城市和大劇院,即使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也有著她的戲迷粉絲。2014年初春,在甘肅省甘谷縣千戶鎮胡家渠村, 一位戲迷用新采摘的韭菜芽和雞蛋包好餃子,端到露天劇場的后臺非要讓他們全家心中的偶像竇鳳霞嘗鮮。此時的甘肅春寒料峭,但竇鳳霞的心里是那樣溫暖。在另 一次下鄉演出時,竇鳳霞意外受傷,頭頂血流如注,而當天晚上的演出卻早已公布,方圓數里內的老鄉都前來觀看,全團的人焦急萬分。經過縣醫院的緊急處理,鳳 霞在頭頂縫了4針的情況下,近乎完美地演完全劇,卸妝時大家看到她頭頂上厚厚的紗布已被鮮血浸透,無不感動和欽佩。這時的鳳霞,與她所塑造的許多美好形象 實現了人格的疊化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