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鐵骨冰心 大家氣象

    ——朱松發畫梅賞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7月01日12:04 來源:中國民族報 曹玉林
    梅花冊頁之二:《雪墜瓊瑤》 38cmx38cm 2006年梅花冊頁之二:《雪墜瓊瑤》 38cmx38cm 2006年
    《乾坤清氣》 144cmx360cm 1999年《乾坤清氣》 144cmx360cm 1999年
    《冰雪精神》 96cmx208cm 2005年《冰雪精神》 96cmx208cm 2005年
    《寒香圖》 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陳列 150cmx600cm 1993年《寒香圖》 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陳列 150cmx600cm 1993年

      著名畫家朱松發近年來多以山水名世,其山水畫大氣磅礴、老辣蒼勁、驚世駭俗、自成一格,具有極強的抒情性、寫意性和沖擊力,體現出一種既充滿傳統文化底蘊,又彰顯當今時代精神的陽剛之氣和極致之美,為畫壇所矚目。然而,朱松發并非惟擅山水,對人物畫和花鳥畫也多有涉獵。這其中,不但其人物畫《囚歌——葉挺軍長在獄中》,曾為《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刊載或介紹;《老子出關》曾被譽為其“藝術發生根本轉折的一幅重要畫作”,而且其筆下的梅花更是卓爾不凡,成為其繪畫藝術中的一個奪目亮點。

      朱松發所畫的梅花,有的被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有的被懸掛在中南海紫光閣,還有的被毛主席紀念堂和北京市會議中心收藏。一代文學大師冰心更是對朱松發筆下的梅花欣賞不已,并且還親筆揮毫為其梅花作品集題寫了“國魂頌”三個字作為書名。梅花,是朱松發繪畫藝術中與山水并列的主打品種,和山水畫一起構成了朱松發藝術之雙翼,二者同樣都是朱松發繪畫理念的投影和藝術精神的折射。

      朱松發筆下的梅花從視覺形象上看,老干虬枝,盤根錯節,其點點花蕊如驟雨,盤旋躁動的身軀勢若蟠龍,不但在前人畫梅作品中所未見,而且在當代同類題材中也堪稱翹楚。在朱松發的筆下,那些黑與白、點與線、粗與細、曲與直、疏與密、力與韻、字與圖……構成了一組組既相互映照,又相得益彰的對應關系,有著巨大的視覺張力。畫面上那豐富而遒勁的運動軌跡和變幻莫測的筆墨節奏,不離不棄地交織在一起,充分顯示出大寫意畫法放筆直取、水墨肉搏的特點和以氣為勝、豪縱恣肆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

      對于朱松發所創造的這種既有視覺沖擊力,又有藝術感染力的梅花形象,若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鐵骨冰心,大家氣象”。

      眾所周知,作為“歲寒三友”之一和“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凌霜傲雪,品性高潔,深得畫家們的喜愛,因此,傳統中國畫畫梅的歷史源遠流長,高手輩出。早在五代時藤昌佑、徐熙等即開始以梅花為題作畫,其方法是“落墨為格,雜彩敷之”,雖在形態上有野逸之趣,但在技法上與“黃家富貴”(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中的一個流派)的“雙勾填彩”并無太大的區別。

      徐熙之孫徐崇嗣秉承家學,卻獨辟蹊徑,開創不用墨線為骨,純以顏色點染的“沒骨之法”,令人有清新之感。此后更有陳常創的“點垛法”,以墨為干,以色點花;崔白創的“點墨法”,純以水墨寫枝點花,是為“墨梅”;而宋代的釋仲仁則“以墨暈作梅花如影然”,謂之寫意等等。至此,關于梅花的畫法便大體皆備,歷代畫梅者多在上述諸法中流連忘返,樂此不疲,雖然不乏局部變化和創造,但從繪畫的本體意義上說,卻很少再有更大的和更具實質性的突破。

      以花卉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其特點是對于“形”的要求既不像人物畫那樣嚴苛,也不像山水畫那樣隨意,而是介于二者之間,故而既可向再現性方面發力,又可向表現性方面側重。此外,畫家描繪花卉常常借用文學上的“比興”之法,賦予其一定的人格寓意。于是,在花卉的創作中便常常會出現分道揚鑣、旗鼓各振的現象。

      這種現象具體落實在畫梅的歷史上,便是人們所熟知的“宮梅”與“村梅”的畫風分野。“宮梅”的畫法以宋代馬遠之子馬鱗為代表,工整端麗,典雅華貴,有著濃厚的貴族氣息,顯然繼承了“黃家富貴”的衣缽;而“村梅”的畫法則以釋仲仁入室弟子楊無咎為代表,疏瘦精麗,以水墨寫意為之,有著強烈的野逸趣味。因此,有時又被稱為“野梅”。“宮梅”與“村梅”的不同畫風,反映了院體畫與文人畫在價值取向和審美境界上的不同追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此后,由于文人畫的迅速崛起,超越了院體畫而居于畫壇獨尊的地位,于是以楊無咎和元代王冕為代表的“村梅”范式,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后世大多數畫梅者所師法仿效的對象。即使是象徐渭那樣的天才圣手,自稱“從來不信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也只是在率意、筆力和氣勢等方面略勝于前者,在總的理念和體格上則未能脫出楊無咎、王冕二人的藩籬。

      透過以上簡單梳理,可以發現,前人畫梅大多有兩個特點,或者說存在著兩方面的局限:其一是一般都乞靈于托物言志的手法,賦予梅花以一定的人格寓意,而未能充分地、有意識地將這種人格寓意轉換為個性化的視覺形象;其二是,一般都是在“花”上作文章,以此來表現梅花的君子風度和高尚氣節,而對于梅花的“枝”與“干”則相對重視不足。例如楊無咎雖然提出了“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創造出了一種“女字穿插法”,但也只是出于“經營位置”方面的考慮,而未能對枝干本身的表現力給予更多的關注。

      實際上畫梅最難者并不在花而在枝干,因為梅屬喬木,在用筆墨表現梅花枝干時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畫得不像梅而像其他樹木,故而歷來有“畫樹容易畫梅難”之說,而如何做到不著花朵亦知是梅,并且通過梅的枝干來表現梅的精神風骨,則更是難上加難,前人在這方面尚存在著某種不足。而朱松發的畫梅藝術,正是針對前人的這些不足和局限,獨辟蹊徑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視覺形象和新的繪畫風格。

      當然,朱松發筆下的這種新的視覺形象和繪畫風格,并非是畫家的突發奇想,而是有著詩意化追求和書法性原則。然而,由于朱松發個人特殊的氣質和秉賦,對前人畫梅藝術予以了創造性的發展,融入了當今社會的現代意識和畫家個人的精神內涵,使之在面貌上與傳統中國畫中的梅花形象明顯拉開了距離,成為一種具有強烈獨創意味的新體格。這種具有獨創意味的新體格有著以下三大特點:

      第一,朱松發筆下的梅花,如同其山水一樣,過人之處不在于形而在于氣,不在于技而在于品。其酣暢淋漓的筆墨,鋼筋鐵骨的造型和熱烈奔放、跌宕多姿的神韻,具有一種吞吐天地、包古蘊今的大家氣象。

      朱松發的山水畫是以其恣肆雄強、粗獷豪邁、氣勢郁勃而著稱于世的。朱松發所畫的梅花也同樣具有這一特點。恣肆雄強、粗獷豪邁、氣勢郁勃是一種極致之美,它與外柔內剛、藏而不露、簡淡從容的中和之美不同,是一種追求美之極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藝術取向。它的最大特點是畫家作畫時解衣盤礴,任性而發,不受傳統程式法則的約束,而完全聽憑靈魂的召喚,抒發生命的吶喊。這種吶喊是自由的,也是感性的,其間充滿了偶然性、隨意性,無限可能性和不可重復性,而這也正是一位具有大家氣象者在從事繪畫創作時所必不可少的藝術品質。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朱松發是一味揮灑,全無法度,而是“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未能一筆逾于法外”者也。不過,與那些循規蹈矩,一板三眼,拾前人牙慧者不同的是,朱松發畫梅時的這種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態度,常常能夠獲得一種越出常軌的筆致和令人嘆服的意外之喜。

      第二,朱松發筆下的梅花,一改前人陳陳相因的創作模式,不惟花上作文章,更憑枝干寫精神。其梅花的枝干如蒼龍戲海,赤螭橫空,有著笑傲風霜的大無畏精神和操行孤潔的英雄氣概。這種精神和氣概,成功地將梅花托物言志的人格寓意轉換到個性化視覺形象的創造之上。

      朱松發畫梅更多地是著眼于“干”,而不是著眼于“花”(也有一部分作品是“花”、“干”平分秋色。)著眼于“干”,自然傾向于“但畫一尺樹,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無有可直者,其間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朱松發筆下梅花的枝干完全體現了上述畫樹的原則。在朱松發的筆下,梅花的枝干盤旋曲折,上下翻騰,起伏跌宕,無一直者。在那些相互穿插呼應,充滿了節奏和變化的枝干上,常是一個結疤連著一個結疤,有的甚至完全是由結疤所組成。這些結疤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力透紙背,既有質感,又有動感;既有雷霆萬鈞之力,又有驚心動魄之奇;可謂是朱松發梅花作品的典型符號和最重要的美學特征。有評論者認為,朱松發是用畫山水的方法在畫梅,此言極是。在朱松發的筆下,那些梅花的枝干上,皴擦點染,歷歷可辨,確如蒼巖幽谷,丘壑危石,別有一種靈奇,盡顯梅花鐵骨老干,清氣四溢,雖歷經風刀霜劍,但依然昂首報春的英姿和豪情。其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和令人振奮的視覺張力,在當今的畫壇相當罕見。

      第三,朱松發筆下的梅花,在繪畫的語言和構圖上也有著很多發人所未發,能人所不能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在語言上,一是狂草,二是焦墨;表現在構圖上,一是繁密,二是在畫面上題寫了大量構成性書法作為繪畫元素,與梅花相互映襯。

      首先來看語言。朱松發的梅花與其山水一樣是用書法性的筆墨完成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這種書法性筆墨雖然真草隸篆無所不備,但其中用得最多的和最能體現作者個性、氣質和繪畫風格的,卻是與大寫意畫法在精神上一脈相通的狂草。朱松發常說,他在畫畫之前,一定要先寫一通字,等到手寫熱了,寫活了,情緒完全調動起來了,才能開始作畫。這道出了書畫同源,以“寫法”為“畫法”的內在本質,個中玄機,頗堪玩味。而朱松發所畫的梅花在語言上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基本上使用焦墨作畫,只有一小部分作品中偶而用一點淡彩。所謂焦墨,指的是水份很少,濃度較高的墨。傳統的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其奧秘主要在水。水份很少甚至不帶水的焦墨,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墨的表現力,增加了繪畫的難度。然而凡事有一弊亦生一利,焦墨雖然限制了墨韻的發揮,但卻強化了筆墨的力度,提高了畫面的厚重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朱松發所畫的梅花作品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視覺張力和那么強烈的畫面效果,與其使用焦墨作畫有著一定的聯系。

      其次再看構圖。朱松發所畫的梅花在構圖上與其所畫的山水相仿,大多是采用一種具有現代意味的滿構圖。尤其是近年來所畫的梅花作品更是紛繁茂密,縱橫交錯,常常令人有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之感。滿構圖的特點是物象豐富、畫面飽滿,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和欣賞口味,然而若有不慎,卻也可能擁堵迫塞,陷于蕪雜混亂的技術性黑洞。而朱松發卻能做到滿而不亂、繁中有簡、疏密相間,不乏象外之趣,堪稱大手筆。朱松發在梅花構圖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常常喜歡在畫面上題寫大塊大塊的書法性文字。這些文字的內容有的與所表現的主題有一定聯系,有的則并無聯系,純粹是為畫面構圖上的需要。這種服務于目的的書法性文字,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使得畫面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又使得畫面具有某種裝飾性和形式感,從而成為朱松發梅花作品中的一個帶有標志性和具有象征意義的重要符號。

      綜上所述,朱松發所畫的梅花,乃當今畫壇的一朵奇葩。它一改傳統花鳥畫自古多輕柔的審美風尚,而創造出了一種鋼筋鐵骨、大氣磅礴的新的繪畫理念和新的繪畫風格。這種新的理念和新的風格,乃當代中國畫體格轉型的新成果和新收獲。它所蘊含的豐富內在價值和當代中國畫創作與發展的啟示意義,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

        朱松發,1942年出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供職于安徽省書畫院。

      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專業美術大展,并獲中國國家政府獎、法國布赫加爾第九屆國際畫展特邀獎、尼泊爾副總理獎等。部分作品為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國務院紫光閣、南京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美術館等收藏和陳列。出版個人專集多種。

      2008年為神舟七號飛船創作搭載作品《江南第一關》。2008年、2012年特邀為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美術大會創作作品。2012年被媒體評為“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與市場潛力十二大年度人物”。2013 年獲中國“創新書畫藝術家”稱號。

      其作品以鮮明的個性和陽剛大氣立于當今畫壇,尤其近年來另辟蹊徑,以狂草入畫,強化書寫性和金石感,形成一味霸悍的畫風。學術界評其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推向極至,他的作品因此被視為開辟中國畫“水墨雄風”的成功范本。

        作品簡介

     

      1989年  《冰雪精神》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展覽并獲安徽省美術作品一等獎

      1992年  出版《朱松發梅花作品集》,冰心老人為畫集題字《國魂頌》

      1993年  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創作巨幅梅花作品《寒香圖》

      1996年  巨幅梅花作品《雪虐風饕愈凜然》獲中國當代著名畫家作品展優秀獎

      1999年  文化部收藏巨幅梅花作品

      2000年  國務院紫光閣收藏陳列《雪虐風饕愈凜然》 

      2004年  梅花作品獲全國“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大展”特別榮譽獎

      2005年  北京會議中心收藏陳列巨幅梅花作品《寒香圖》 

      2012年  北京會議中心收藏陳列九條屏梅花作品《香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