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當相聲遇上“80后”“90后”(鹿靜月 單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30日09: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鹿靜月 單 鑫

      王自健

      張驥、閆佳寶

      李寅飛

      苗阜、王聲

      賈玲、白凱南

      賈玲、白凱南、王自健、李寅飛、張驥、閆佳寶、徐德亮、李菁……要問這些相聲演員有什么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80 后”、“90后”。日前,在第四屆北京青年相聲節“傳統相聲邀請賽”上,來自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星夜相聲會館、嘻哈包袱鋪、鳴樂匯、樂豐齋、大逗相聲、 笑動百華相聲劇場、廣笑堂、樂活卉、相聲第二班、大笑工坊、聽云軒、北大相聲空間、豐臺相聲樂苑、空政文工團等團隊的近70對“80后”“90后”相聲演 員參加了比賽。趙連甲、常貴田、李國盛、李立山、崔琦、李增瑞、常祥霖、劉洪沂等“30后”、“40后”的評委,對相聲行業煥發的勃勃生機感到欣慰。

       中國曲藝家協會2013年發展報告指出:近年來,“80后”“90后”曲藝新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些年輕的相聲演員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無論是文化素 質還是開拓精神都更加扎實和大膽,他們勇于借鑒和吸收姊妹藝術,努力嘗試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給相聲界帶來了新鮮的內容,注入了現代 的活力。他們新創作排演的一些作品,找準了藝術形式與新時代內容的結合點,有越來越多的相聲作品被大眾喜愛和熟知,有的甚至成為了文化時尚、生活時尚的代 言。

      高學歷的相聲演員

      “我認為相聲演員跟孔乙己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站著穿長衫的人。”青年相聲演員李寅飛可以說 是京城學歷最高的相聲演員。身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清華大學曲藝隊隊員,他同時也是德云社“鶴字科”學員,其作品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此外,徐德 亮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李菁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

      目前的年輕相聲演員中,很多人都有著高學歷,這樣才能在創作和表演當中將時下流行的熱點融入相聲作品當中。他們的參與,提高了相聲藝術的品位與層次,也對未來相聲藝術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與傳統相聲相對小的容納量相比,“80后”、“90后”相聲演員呈現的相聲信息量大,很符合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在的相聲也放大了表演的比重。”李寅飛認為。

       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曲藝家、中國曲協小劇場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李立山指出,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知識倒掛”現象。“老一輩觀眾接受的教育少,站在 臺上說相聲的演員書讀得多些,觀眾們就在臺下聽得津津有味。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年輕觀眾多了,上過學的觀眾多了,觀眾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更高了,再講 一些通俗的老段子觀眾就覺得不可樂了。很多人不愛聽老拿‘爸爸兒子’說事的很俗的東西,還是希望聽到有內容、有思想的作品。”所以,現在接受的教育程度更 高、懂得的知識更多的年輕相聲演員,說出的相聲更引人入勝一些,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現在很多大學里面都有相聲社團,很多相聲的從業者都是本科畢業,這種 ‘大學生說相聲’以及‘說相聲的大學生’的現象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加蓬勃的生機。”李立山說。

      外語相聲走出國門

      日前郭德綱北美巡演時在洛杉磯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我的市場。”現在,年輕人的相聲演員也把外語相聲帶到了海外。

       在2012年春節期間,“90后”的北京大學生張驥與閆佳寶遠赴奧地利,參加了孔子學院舉辦的“孔子三巡·迎春之旅”,首次以外語形式表演相聲這門傳統 藝術。外語段子幾乎沒有任何先例可參考。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幽默特點,難的不是語言和臺上表演,而是如何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來成功抖響中式 的“包袱”,把最原始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傳遞出去。這就要求相聲演員更熟練準確地掌握外語,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內涵。

      “在時長12分鐘的段子里,我們盡量避開以敘述和文字游戲為主的幽默,特意加入了快板、流行歌曲、繞口令、學唱片等‘包袱’以及‘三翻四抖’的‘抖包袱’技巧。可以說,英語或德語只是一個載體,而真正的內核是中式的幽默。”張驥說。

      “80后”“90后”相聲演員們帶著他們的作品在德國、丹麥、匈牙利、韓國、蒙古國等國開展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拓展了相聲對外傳播領域。

      為相聲作品增加當代元素

       “80后”“90后”相聲演員們對相聲的傳統和創新有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他們認為繼承傳統主要是學習傳統相聲中的架構、技巧、技法以及前輩相聲藝術家的 認真態度,但作品的內容要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表演風格要時尚,語言組織要縝密,使人聽后如在左鄰,如在右舍,樂于接受。李寅飛說,傳統相聲一般有一條主線 和一個完整的故事架構,然后開枝散葉,循序漸進地講故事做鋪墊,最后才把包袱抖出來。而現在是碎片化時代,基本上是意識流相聲,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節奏特 別快,三兩句都有包袱,“最后節目有可能跟相聲的名字都沒關系了,這是典型的脫口秀技巧。”

      有人說,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兒》現在聽起 來還是很可樂,但是現在街頭早已車水馬龍,哪有公共晾衣的地方需要小孩子看著呢?傳統的貫口報菜名,開頭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這三道菜就有兩道屬于國 家保護動物,不符合時代潮流。作為傳統曲藝的相聲沒有像其他戲曲、曲藝門類一樣被時代遺忘,原因之一就是“與網絡貼合得近”,新一代的相聲紅人們很多人本 身也是活躍在網絡上的“風云人物”。例如苗阜和王聲說的《滿腹經綸》,極具傳統相聲的特點,又充滿了現代元素,總給觀眾帶來瞬間穿越的喜感。“玉皇大帝派 人把王屋與太行一搬走,WIFI信號立馬就滿了”、“白雪公主咬了口毒蘋果,喬布斯就把剩下的拿走了。”臺下的老先生聽得一頭霧水,但年輕人卻樂不可支。

      李立山說:“現在年輕相聲演員的走向非常好,給相聲業帶來了很多新觀念、新知識、新手段,這些發展是符合觀眾思維以及愛好的。我們的事業會因為年輕人的促進,獲得更好的發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