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我的童子功是唱東北大鼓

    ——聽著名曲藝家劉蘭芳講她和東北大鼓的故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25日10:30 來源:中國藝術報 劉玲

    劉蘭芳表演東北大鼓

      過去聽大鼓的人都沒有文化,你怎么唱都可以,現在不行了。城里的觀眾欣賞藝術的水平都很高,孩子們都會唱會跳。那你呢?就一定要有新的生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就是要把優秀文化保留下來,再進行普及。

      每門藝術都有鮮活的生命力,就看你怎么用。京劇也是古老的傳統藝術啊,為什么也能煥發青春、讓觀眾認同呢?一是有好作品,二是有好演員,再就是新聞媒體還要多宣傳、多播放。

      中國的曲壇上,哪個女演員擔得起“常青樹”這個稱號?你馬上會想到——劉蘭芳。且不說她的評書、東北大鼓、曲藝作品、理論研究,光是帶徒授藝這一項,在中國曲壇上耕耘幾十年的她,培養了眾多人才。如今70歲的她仍然站在演出的第一線。

      4月24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大鼓保護單位沈陽市群眾藝術館的項目負責人,筆者來到了沈陽音樂學院拜訪了劉蘭芳。此次,劉蘭芳是專 程來參加沈陽音樂學院主辦的東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和學術論壇活動的。說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劉蘭芳說: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辦的一件大好事,如果不加以保護,好多曲種可能會消亡。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大鼓的傳承人,有責任把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下 去。 ”

      劉玲:您是中國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我們知道您從六歲開始就學唱東北大鼓了。您覺得東北大鼓對您的藝術生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劉蘭芳:我小時候的童子功是唱東北大鼓的,發聲方法用的是豎嗓子,如果沒有唱鼓曲的基本功,就沒有今天明亮圓潤、金石持久的嗓子。所以我說書不 累聲帶、不壓嗓子,實得益于東北大鼓的唱功和講究的發聲方法。更主要的,詩詞歌賦都是十幾年學習東北大鼓的唱詞積累、沉淀的結果,我把它運用到我說的評書 里面。1963年參加遼寧省新書好書座談會時演唱的東北大鼓《姑嫂救親人》 ,也讓觀眾知道了鞍山有個劉蘭芳。

      劉玲:哪些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構成了東北大鼓這種獨特的韻味呢?

      劉蘭芳:東北大鼓歷史悠久,是關東鼓曲藝術的源頭,是沈陽地區的本土文化,并在全國鼓曲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 色、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在光緒末年日趨成熟,終于以獨特魅力唱響關內外,這種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深受當時東北人民的喜愛,它不僅自成體系,而且也對其他姊 妹藝術產生了積極影響,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東北大鼓原叫“奉調” ,為什么叫“奉調”呢?發祥地就在沈陽,沈陽過去叫“奉天” ,所以在這里唱的大鼓就叫“奉調” 。“奉調”后來變成奉派大鼓,再后來變成遼寧大鼓,局限于遼寧。再往后就因為這個曲調傳播得越來越廣,演唱的人也多了,一直到吉林、黑龍江,周圍各地都有 唱遼寧大鼓的,就把它改成叫東北大鼓。

      我從小對東北大鼓的感情非常深,因為我的母親、姨母都是演唱東北大鼓的藝人。新中國成立前都是在小河沿的凝香榭獻藝。剛解放的時候,已登記的唱 東北大鼓的女藝人就有60多名。張學良將軍非常喜歡我們的東北大鼓,當時張學良在臺灣都已經80多歲了,我們的演員到那里演出的時候他還問道:“還有沒有 唱奉調的了?有沒有唱蹦蹦的了? ”蹦蹦指的是二人轉,奉調指的就是東北大鼓。張將軍說: “我聽到三弦響,就感到親切。 ”三弦上的琴弦就像長長的相思線連著臺灣與沈陽,大鼓令他對家鄉念念不忘,可見東北大鼓的魅力。

      東北大鼓鄉土味很濃,據說是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沈陽獻藝,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演繹而成。又一說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 展為奉天大鼓。總之是大鼓藝術融會貫通發展起來的。 《沈陽百詠》云: “鐵鼓敲來手不停,高燒銀燭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風調,人倚金閨徹夜聽。 ”又“張長李短客談親,聽演盲詞稗說新,好詩二更鐘動后,滿街燈火散閑人。 ”可見東北大鼓藝術在沈陽早已廣泛流傳,家喻戶曉。遼寧的東北大鼓分成南城調、西城調還有奉調。奉調是沈陽的單段,它唱得精細。開始都是男大鼓,清末民 初,東北大鼓出現了女演員,她們嗓音清脆,專攻短段,色藝雙絕被人們稱為“女大鼓” 。最早的,我母親那一代的有劉問霞、朱璽珍等非常有影響的女大鼓,她們的演唱婉轉纏綿,善于演唱紅樓段《黛玉望月》 《寶玉哭黛玉》 《黛玉悲秋》 ,擴大了奉派的影響。還有一些子弟書段,都非常受歡迎。后來進關了,到天津去唱,一樣很受歡迎。

      筍尖出土日,竹葉凋零時。東北大鼓最鼎盛的時期就是在20世紀20到30年代。因為當時男有霍樹棠,女有劉問霞,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但是隨 著時間的推移,東北大鼓的“忠實粉絲”越來越少,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當前,伴隨著中國鼓曲藝術生存的整體危機,東北大鼓無論在傳承還是創新上都面臨困 境,因此,我們的文化自覺便顯得格外重要。

      劉玲:東北大鼓現在已處于瀕危的狀態,當下的年輕人都喜歡新的藝術表演形式,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東北大鼓,然而評書他們卻知道,請問這是為什么呢?

      劉蘭芳:我覺得這是宣傳問題、傳承問題。這個曲種在我們這代不應該滅亡。一個成熟的曲種能夠立于鼓曲藝術之林,都是通過幾代民間藝人不懈努力、 千錘百煉而形成的。特別是在清代,有好多作家都是清代的八旗子弟。今天我唱的《憶真妃》就是清朝文人韓小窗寫的。據說韓小窗是遼陽人,他落魄之后就沒事寫 些鼓詞和八角鼓(單弦) ,自己吟唱。當時茶余飯后的俗文化,拿到今天,他的《憶真妃》是高雅藝術,每句都有典故。下面老百姓聽不懂,怎么辦呢?就唱“三國段” 《三英戰呂布》 《夜戰馬超》 《馬跳檀溪》。這些個三國段,老百姓都懂得了。再往下來,就唱“草段” 《王二姐思夫》 《賣油郎獨占花魁》 《西湖借傘》等。這些在民間傳唱,很受歡迎。

      在那個年代,沒有電視和廣播,好多勞苦大眾沒念那么多書,他們的文化就來自于在戲樓、茶社聽戲、聽書、聽大鼓。直到上世紀70年代,城市和農村 都有說書唱東北大鼓的藝人,現在卻很少有能唱東北大鼓的了。沈陽音樂學院的老師們在傳承東北大鼓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在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中, 1978年《刑場婚禮》榮獲遼寧省曲藝會演優秀獎,還有《梁紅玉擂古戰金山》 《千里送嬰兒》等,都得到了音樂學院老師的幫助。東北大鼓腔調太慢了,生活在今天這種快節奏中的人們不愿意聽它那慢的節奏,東北大鼓藝術家們進行過改革, 雖不算成功,但已經邁出一大步了。

      劉玲:您認為像東北大鼓這樣的本土文化,應該怎樣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呢?

      劉蘭芳: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東北大鼓豐富的內容和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鼓曲中是十分珍貴的。發掘、搶救和保護東北大鼓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文化。每門藝術都有鮮活的生命力,就看你怎么用。京劇也是古老的傳統藝術啊,為什么也能煥發青春、讓觀 眾認同呢?一是有好作品,二是有好演員,再就是新聞媒體還要多宣傳、多播放。學東北大鼓的求職很困難,自然這個曲種就遇到了危機。其實國家非常重視這些傳 統文化,還成立了專門機構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這項工作抓實了,就好了。辦“活態傳承”學習班,有意識地培養后繼人才,這是很關鍵的。

      我最近發現在遼河渡口一個飯店有個演唱東北大鼓的藝人,唱得就很好聽。實踐證明,一個好演員能救活一個劇團,一個好曲種能救活一個劇團。咱們沈 陽的本土文化、地方特色,除了二人轉,就是東北大鼓。東北大鼓一定要在電視臺、電臺里經常播放,讓人們聽到看到,時間長了就會跟著哼唱了。實際上東北大鼓 的南城調跟時下很受歡迎的二人轉有相同之處,只是唱法不同,發聲的方法不一樣。另外要做教學工作,我們必須繼承傳統、改革創新。把傳統的東西保留下來,然 后給予它新的生命,相信它也會枯木逢春、枝繁葉茂。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培養人們的欣賞興趣,普及東北大鼓的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后繼人才。過去聽大鼓的人都沒有文化,你怎么唱都可以,現在不 行了。城里的觀眾欣賞藝術的水平都很高,孩子們都會唱會跳。那你呢?就一定要有新的生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就是要把優秀文化保留下來,再進行普及。就 拿我來說,我一聽三弦響就高興,因為我小的時候聽慣了。總而言之,東北大鼓的傳承當下要做三件事:第一、要選幾個好演員,要寬嗓子、能吃苦、肯下功夫的, 爭取培養出幾個小演員。第二、要整理、挖掘、傳承創新劇目并演出。第三、東北大鼓藝術要進行一些總結,要把東北大鼓宣傳出去,進課堂傳藝授課,同時經常探 討傳承中的問題,讓社會各界共同把東北大鼓的傳承工作做好,讓那遠去的琴聲,再響起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