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曲發展如何繼承傳統(冷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23日09:44 來源:光明日報 冷鑫

      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志剛強調中國戲曲的三個傳統:五千年傳統、近百年傳統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傳統,且認為當下的戲曲實踐主要繼承的是第二個傳統,即戲曲近百年來從改良到改革的“百年傳統”,這一傳統的特點是全體戲曲從業者自發的“主動出擊、順應潮流、敵變我變、勇于改良革新的傳統”。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戲曲實踐證明了這一點!鞍倌陚鹘y”是在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又出現了這種異質同構的歷史條件,所以,對“百年傳統”的繼承是當代戲曲發展自身的選擇。

      在繼承“百年傳統”的基礎上,三十多年的戲曲實踐通過不斷嘗試與創新,逐漸形成了舞臺表演、劇本創作、理論研究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式。在這一逐漸興盛的潮流中,我們似乎看到一種新“傳統”正在逐漸成形,形成了與“百年傳統”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新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的戲曲的首要特點應該是“不再過分追求道德論美學的指導”,而是努力探求更為廣泛的人類情感在具體戲劇情境下的真實顯現。換句話說就是對人情、人性內容的正視與抒寫;在一些歷史題材和傳統戲曲改編的作品中,也極力破除既定觀念,力求完整、全面、深入地刻畫人物,采取多視角、多維度的方式詮釋歷史人物的內心情志。這既是對“百年傳統”的繼承,也是突破。這一時期塑造的一群意蘊深厚、形象生動的戲劇人物,在一定意義上豐富了戲曲的美學品格,逐漸形成了新的以現代意識為指導、以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為基礎的塑造戲曲人物的美學傳統,其中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潘金蓮》和京劇《曹操與楊修》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是表現方法與形式日趨多樣性。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三十多年的戲曲更以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借鑒其他門類的藝術或技術手段,使之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發展十分醒目的特點,從另一意義上講,這也是戲曲綜合性藝術特征的顯現。戲曲藝術的綜合性特征是在戲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善于融舞蹈、音樂、繪畫、詩歌、武術等多種藝術樣式為一體。戲曲天然具有吸納、包容具體時間段內各門類藝術最高成就并融匯成獨特的藝術門類的特點,這在世界藝術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不論是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昆曲、還是花部翹楚京劇,都曾站在了時代藝術的高峰上。“百年傳統”使戲曲的這一屬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當下的戲曲更是繼承發揚了這種精神,不斷匯集、凝聚當下各藝術門類的表現方法、技術手段,如對電影、戲劇語言的借鑒,對聲光電技術的系統使用,對當下繪畫、色彩藝術的應用等等,都使戲曲積極地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從而提升了自身的表現力,豐富了自身的美學品格。同時,其他藝術門類也逐漸注意到了戲曲這座蘊藏豐富的寶藏,電影、話劇、流行音樂、現代派繪畫等“前沿性”藝術門類都紛紛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這種雙向的良性交流,正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第三,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中,戲曲題材進一步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題材中解放出來,呈現出現實化、生活化、廣泛化的特征,有的甚至將探索的觸角伸向了敏感的領域,如豫劇《謊禍》等。這些題材把戲曲藝術的視野放到新的時代與環境中,其中既有新時期農村生活的抒寫,也有城市圖景的展示,還有對西方經典著作、劇本的改編,具有極強的開拓性和開放性。但是,其中有一些問題是需要探討與關注的,如對于西方作品的改編雖然體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應該保持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決不能使之淪為嘩眾取寵的噱頭;因為戲曲是最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外化形式,所以如何處理好“中國形式”與“西方內容”的關系,就顯得格外復雜和艱難,弄不好很容易“兩敗俱傷”。

      第四,戲曲藝術實踐與研究間的相互交流日益受到重視,藝術實踐者回歸高校進修,研究者參與藝術的實踐、指導,逐漸形成良性循環。以“前海學派”為代表的戲曲藝術理論研究群體,突破了大文學史框架下戲曲文學研究的局限,將戲曲的藝術研究作為研究的主體,并從對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戲曲整理改編工作的參與和指導開始,到今天逐漸形成了尊重戲曲藝術的發展規律和美學要求,進而指導戲曲藝術研究與實踐的學術傳統。另外,一些專業院團,如國家京劇院也成立了自己的創作研究室,把創作研究連為一體,使得研究能夠站在藝術實踐的第一線,也使得戲曲研究的理論成果能夠更快地轉化為藝術實踐。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戲曲發展,其自身的基礎是“百年傳統”,其特點是全體戲曲藝術實踐者自覺繼承傳統而又勇于創新,關注現實而不流于浮躁,善于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同樣也暴露出來。一是對于實驗性、商業性、大制作的片面追求,偏離了藝術的考量,造成了損害戲曲藝術審美原則的弊;二是唯大獎馬首是瞻的思路阻礙了很多實踐者對于戲曲藝術本身的追求,不僅損害了戲曲的藝術品格,甚至還產生了一些“假大空”的作品;三是對所謂現代性的過分追求導致個別作品在文化意蘊上出現偏差?梢哉f,這些問題是新時期戲曲探索與發展的巨大障礙。因而,選擇和繼承“百年傳統”之精華,緊跟時代的足音,踏踏實實地沿著求實創新的思路前進,才能使三十多年的“傳統”真正成為傳統,才能將古老的戲曲由胡適所說的“遺形物”發展為與時俱進的民族文化的藝術奇葩!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博士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