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從《桃李梅新傳》到《站醒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9日09:54 來源:中國文化報 常雅維

      “祖宗的家法傳當代,長白山下有醒臺,醒腦醒心明好歹,辨是辨非辨黑白……”北京中國評劇大劇院內,《站醒臺》的演出剛剛散場,一群觀眾哼著戲涌進后臺,紛紛搶著表達對剛剛演出的這場吉劇的看法:“充滿正能量,很好看!”

      吉林省戲曲劇院院長倪茂才說:“《站醒臺》歷時五年,幾度易名,每一次改動都上一個臺階,目前是吉劇沖刺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的重點劇目。”

      “醒臺”喚回傳統美德

      舞臺上充滿薩滿風情的音樂響起,一塊刻有“醒臺”大字的巨石立在“皇家鹿苑”的村口,關母和老鹿叔一邊敲著薩滿鼓,一邊用吉劇特有的唱腔呼喚給鹿茸注水的村民站上“醒臺”自省認錯。

      “這部戲的許多情節幾度讓我在演出中流淚。” 飾演雅梅的青年演員劉楊走下舞臺,但情緒還在戲中。她說:“誠信、自省、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劇中的造假村民最終在醒臺前認錯,讓傳統美德又回歸了。”

      北京市民穆淑萍女士看完《站醒臺》后深有感觸:“這部戲弘揚了社會正能量,是對當今社會上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的抨擊,下次演出我一定要讓孩子也來看看。”

      精品是反復磨出來的

      “接手絹時兩手要一上一下,這樣才能拿穩。”在《站醒臺》的排練現場,吉林省戲曲劇院副院長馬世杰在示范指導群眾演員時這樣說。在進京展演前的兩個月,劇團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排練。

      老藝術顧問仉俊芬介紹:“吉劇《桃李梅》是經典保留劇目,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駐場演出,為吉林爭得了‘戲劇大省’的美譽。《站醒臺》最初叫《桃李梅新傳》,后來人物劇情都在不斷地修改凝練,姐妹三人的故事變成了老母親和姐妹兩人。”

      導演李文國則講述了劇目一路發展的歷程:“《桃李梅新傳》自2010年創排以來,多次邀請專家把脈,從《桃李梅新傳》到《鹿鄉三姐妹》、《鹿鄉姐妹》、《鹿鄉女人》、《站醒臺》五次易名,前后七次大改,小改的次數更是無法計算,目標就是要打造新時期吉劇的精品劇目。”

      排練現場,重感冒的梁學華啞著嗓子唱不出來,只能用手比劃;扮演王二蔫的演員王昊天犯了痛風病,單腳跳著排練……演員們都說打磨劇目的過程更是磨煉人的過程。

      出戲出人才,為吉劇造血

      “振興吉劇既要出戲又要出人才,我們在劇目上的原則是每年復排一部、移植一部、創新一部;人才戰略上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相結合的方法。”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蘇威說。

      近日,上海戲劇學院應屆畢業生與吉林省戲曲劇院進行了交流演出,上海方帶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劉群看過《站醒臺》之后驚喜地說:“吉劇藝術的軟硬件建設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我們的學生能留在這里工作,將非常有前景。”倪茂才表示,他們將引進一批人才,“關于人才建設,引進是輸血,能夠緩解吉林戲劇人才短缺的問題;但只有造血,加大自有人才的培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吉林省戲曲劇院已經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開設了“中國戲曲學院吉劇班”,并在吉林設立“中國戲曲學院人才培養基地”。他們還要把優秀吉劇人才送到中國戲曲學院深造,目前已有包括《站醒臺》女主演劉楊在內的13人通過了初試。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談到吉劇的未來充滿信心:“吉劇作為具有濃重地域特色的優秀劇種,應該得到更多的扶持,培養優秀的吉劇人才也將成為中國戲曲學院的一份責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