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數據。
“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動漫1266部共65070集、片長總計707614分鐘,折合約11794小時。如果一天看8小時動漫的話,一個人需要整整4年時間才能看完。
中國動漫企業已超過1000家。僅2013年,電視動畫播放時長超過20萬分鐘,有25部國產動畫電影上映,總票房達6.6億元人民幣。
截至6月4日,2014年國內上映動畫影片23部,累計票房15.9億元,已完成2013年全年動畫電影票房的95.8%
……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動畫片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中國因為年生產動畫片20多萬分鐘而一躍成為動畫片大國,然而量的飛躍卻并不意味著 質的提升,動畫片大國也不等同于動畫片強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此驕人的數字難以俘獲觀眾們的口碑。《中國青年報》一項關于動畫片的調查顯示,對于 國產動畫片目前的發展狀況,64.7%的受訪者直言并不滿意,僅17.4%的受訪者表示滿意。調查發現,在受訪者印象最深的國產動畫片中,排名前三的分別 是《大鬧天宮》《葫蘆兄弟》和《黑貓警長》,其次是《阿凡提》《哪吒鬧海》《三毛流浪記》《小蝌蚪找媽媽》《猴子撈月》等等,近年來創作的動畫片幾乎無一 入選, 69.5%的受訪者認為還是以前的國產動畫片更吸引人。
誠然,這些聲音大多來自于掌握著話語權的成人,而且不免夾雜著懷舊的色彩,但是目前動畫片所存在的頑疾和隱憂,正在阻礙動畫片健康發展,卻是毋 庸置疑的事實。創作同質化,內容低齡化,缺乏原創力,品牌缺失,人才匱乏,內容暴力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引起每一個動畫人重視和思考。同之前中國動畫片的 輝煌相比,同那些早已成為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經典動畫片相比,我們現在的動畫產業增長的是技術和產量,但失去的卻是態度和精神,而這些失去的恰恰是最重要 的。
重提中國學派
提起心目中的經典動畫片,很多人會如數家珍:《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等等。這些經典動畫片的締造者,就是曾經在國際動畫界響當當的“中國學派”。
1957年,上海美術制片廠廠長特偉總結前期動畫創作的經驗和教訓,提出“探民族風格之強”的口號,由此開始了民族風格探索之路,他導演的《驕 傲的將軍》吸取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豐厚給養,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烙印,走出了一條中國動畫民族化之路,因而成為“中國學派”的濫觴之作。其后,《小蝌蚪 找媽媽》《牧笛》等動畫片更是將這種民族風格發揚光大,開創了世界動畫新的里程碑,以其鮮明的中國風格揚威國際,多次獲獎。法國《世界報》評論: “中國水墨動畫柔和的景色,細致的筆調,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在這股動畫片的民族化浪潮中,剪紙片《豬八戒吃 西瓜》、折紙片《聰明的鴨子》等一批優秀的動畫片相繼出現,直到《大鬧天宮》,將“中國學派”的動畫風格推向極致,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片的集大成者。這 部歷時4年完成的鴻篇巨制,從美術設計到角色造型,從人物對白到影片音樂都極富民族特色,將傳統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粹注入其中,通過動畫技術煥發出新的魅 力。《大鬧天宮》先后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演,創美術片之最,曾4次在國際上獲獎。國外媒體評論:“《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 造型藝術又是美國迪士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在這一時期,共有15部影片在國際影壇斬獲21個獎項,因此獲得國際動畫界的 矚目和尊敬,以其創新的藝術表現特征和典型的東方文化氣韻,被尊稱為“中國學派”。
中國學派能夠揚威國際,在國際動畫界占據一席之地,正是因為它的獨特性,而這種獨特性是向民族和傳統學習、開掘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結果。這一時 期的作品,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上多取材于悠久的民族文化土壤,而且在美術造型上,自覺地與中國傳統的剪紙、水墨、木偶、皮影等美術形式相結合,形成自己獨有 的山水風光、中式建筑、散點透視、空靈留白的美術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反觀今天的動畫創作,恰恰丟掉了這個傳統,一味模仿日韓和歐美的動畫片風格,面目變得模糊難辨,缺乏原創的人物和故事批量復制,卻忽視了自己民 族和傳統的巨大寶庫。中國動畫進入了競爭乏力的困境,不僅在盲目效仿中丟掉了曾經引以為豪的文化優勢,更致使原先葆有的民族品性逐漸丟失,最終落下藝術和 市場的雙重遺憾。重提中國學派,會帶給我們諸多思考和啟示。
當然,重提中國學派,并不意味著亦步亦趨地重走老路。畢竟“中國學派”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存在著 自己的缺陷。重提“中國學派”,在于從這段輝煌當中去尋找今天動畫發展的經驗、思路和方法,在于學習它朝向民族和本土的姿態、銳意創新的精神、精益求精的 創作態度以及重振中國動畫的信念。
正如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所言,動畫電影如何體現中國美學精神和中國文化精神,這是一個基礎性、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如何為傳統 文化資源找到一個使其進行現代化轉換的途徑, 如何運用高科技的手段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和接受國產動畫,這是需要未來的從業者深深思考的問題。
朝向民族和本土
改革開放以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外大量的動漫作品長驅直入并占領了絕大多數中國市場,贏得了不少兒童的追捧,我們本土動畫片的創作,也日 益受到國外動漫作品的影響,出現了一批模仿日韓和歐美風格的動畫片作品。此風愈演愈烈,時至今日,國產動畫電影中已經鮮有中國元素的呈現。無論是《洛克帝 國》《魁拔》《摩爾莊園》《昆塔》等片名的選取,還是元泱境界、門索島、星星球等影片故事背景的設置,還是基斯卡王、邁爾斯、蒙塔、艾里遜等主人公名字的 設定,抑或城堡、莊園等場景畫風的選擇,都或多或少帶有美、日文化元素的影子。這樣的盲目追捧和照搬美日韓模式,實際上是因為當下的動畫生產者疏于對我們 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終導致作品迷失自我,喪失文化內核。
正如美國文藝批評家布斯所說:“每種藝術只有在追求它自身的獨特前景時,它才能繁榮。”中國動畫片的獨特前景,一定是那些植根于中國豐厚的傳統 文化土壤之中、獨具中國特色的故事。這樣的前景和方向,近年來已經被好萊塢以《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作品作為反證了。火爆一時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功 夫熊貓》上映之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的國寶形象竟然成了外國的動漫亮點,這應當引起國內同行的思考。中國擁有豐富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名著名篇文化 資源,盡管由于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原因,可能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存在一定的距離,但動漫創作者可以運用現代化、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讓這些優秀 的、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活”起來,煥發出它的勃勃生機。
不可否認的是,在動畫領域日本和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更勝一籌,相比而言中國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借鑒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在保持自身 動畫民族性的基礎上,充分學習國外動畫的長處,運用現代的技術和表現方法賦予傳統文化以當代的靈魂,并開掘出嶄新的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塑造出被世界 所喜愛的動畫形象,才能最終創造真正高水平的中國動畫。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斷言:“中國人之所以與眾不同,有強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經歷,而在于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 國所擁有的悠久歷史。”但遺憾的是,中華文明的豐厚遺產還遠未轉化成當代的文化精品。很多中國動畫片無論故事和形象都在追求國際化的表達特征,卻忽視動畫 中最重要的文化傳承。中國原創動畫片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從外國的影響中擺脫出來,創造性地繼承民族和傳統的藝術寶藏,實現民族化和本土化。
注重原創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中國的動漫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但缺乏創造力仍然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如今每年多達數十萬分鐘的動畫片雖然都號稱“原創”,但究竟有多少 作品真正算“原創”卻值得懷疑。如此之多的國產動畫片有的脫胎于兒童文學和漫畫作品,有的模仿已有的動畫經典,還有的則是過往動畫片的續集。數量雖多,類 型和內容卻顯得有些單一趨同,風格相似。有的動畫作品甚至直接抄襲國外作品,畫面和敘事風格都與國外動畫如出一轍。缺乏原創、一味模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要想讓中國的動畫片贏得觀眾并且走向世界,注重原創是不二法門。
在中國的動畫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教訓,1956年我國第一部國產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獲得意大利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但這 部動畫電影因為與蘇聯動畫風格相似而被國外評委誤認為是蘇聯的作品,正是這樣的尷尬和恥辱喚醒了中國動畫人的原創意識。上海美術制片廠拍攝《驕傲的將軍》 時,一開始也是完全模仿迪士尼《白雪公主》的手法,但片子出來后,大家發現將中國的故事硬套上國外的形式完全不匹配,于是推倒重來,在特偉廠長的帶領下重 新返回到中國的美術傳統中尋找形式,由此開啟了中國原創動畫之路,并催生出贏得巨大國際聲望的“中國學派”。
同質化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動畫片創新發展的主要矛盾,構成了動畫產業發展的瓶頸。中國動漫正處于轉型期,“內容為王”顯得尤為重要。國產動畫盡管 也不乏創新之作,但總體上創新仍然嚴重不足。在今年春節檔《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與《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的熊羊大戰中,“熊出沒”3天票房破億 元,而“喜羊羊”4天票房不到5000萬元,遺憾敗北。曾經風光一時的“喜羊羊”票房之所以會如此大幅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新意缺乏或創新不夠應 該是最主要的。國產動畫在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神話的同時,卻離一部成熟的動畫電影越來越遠,大部分國產動畫電影甚至做不到用電影的方式流暢地演繹一個引 人入勝的故事,充其量只是放大了的電視動畫片,這顯示出國產動畫原創能力的不足。
做強中國動漫,關鍵在于激發原創力。從長遠來看,對于原創作品的關注實為中國動畫片的戰略舉措。一味的復制和引進,只會讓我們的動畫片失去創造 力,惟有原創才能產生本土化的精品,才能催生出我們自己的品牌,才能樹立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原創的作品植根本土,傳承文脈,從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生 長出來的,帶著生活的溫度,最貼近于這個時代,最具價值和說服力。面對國外的動畫片,不要妄自菲薄,努力打造我們自己的原創精品,才能實現文化輸出。
原創既是一種方式、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姿態、一種方向。處于目前這樣原創力匱乏的中國動畫,應該消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真正慢下來,去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和講述方式,去尋找處理我們豐富資源的點睛之筆,才能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路。
慢下來,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世界第一的年產量使我們成為動漫大國,但不能讓我們成為動漫強國。一邊是巨大的年產量和劇集數,一邊卻是動畫片內容重復、同質化現象突出,優秀 原創作品稀缺,在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方式下,不良產能過剩已成中國動畫產業的主要矛盾。較之美、日等動漫發達國家,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 段,在創意、內容、文化內涵、品牌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于中國影視動畫產業來說,只有慢下來,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轉 化,才能進入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創作心態急功近利是造成目前國產動畫原創匱乏、精品稀缺的重要原因。為了盈利的需要,一些制片公司壓縮制作周期、減少制片成本,忽視藝術規律, 趕工趕時,制作粗糙,這都導致了國產動畫片的速朽,也不利于整個動畫產業的發展,大量的“短平快”作品,勢必降低中國動畫的平均水準。美國的夢工場、皮克 斯可以用18個月來打磨一部動畫電影的劇本,反觀國內,18個月足夠完成一部動漫電影的創作、拍攝、上映等全套流程了。要想徹底改變這種“虛假繁榮”的現 象,中國動畫應該真正“慢”下來。
老一輩動畫人的創作態度和職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年制作《草原小姐妹》時,創作人員冒著嚴寒去內蒙古采風,看牧民在大風雪天如何放羊;創 作《九色鹿》時,創作人員鉆研敦煌壁畫,將敦煌壁畫的線條應用在動畫創作中,才造就了光彩熠熠的九色鹿;創作《大鬧天宮》時,為了繪制出氣勢恢弘的天宮, 特偉帶領創作團隊到北京故宮采風,從故宮的漢白玉欄桿中尋找靈感。反觀現在的動畫人,深入生活采風的傳統早已被丟棄,大多數人只是坐在電腦前閉門造車,當 靈感枯竭時,抄襲和模仿成為必然。
真正的生活細節是從扎根生活的深入觀察中得來的。宮崎峻的動畫電影之所以讓很多觀眾感動,就是因為他善于從生活中攝取生動細節,把對生活的觀 察、理解、追求,全都體現在動畫創作中。相比很多短期之內就趕工完成的國產動畫電影,國外動畫電影的創作過程要慢得多。《獅子王》用了6年時間,《怪物史 萊克》用了7年時間,《功夫熊貓》從創意到成形花了整整13年。美國皮克斯動畫公司項目總監、制作人薩繆爾·達夫勒就對中國一些動畫公司一年制作數千分鐘 的能力感到十分驚訝,皮克斯公司會花兩三年時間去專攻一部電影,每年制作的動畫短片和長片加起來也只有160分鐘。對于每部作品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每 一幀畫面都力求做到極致,正是這樣的創作態度才保證了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片,部部都是精品。
打造中國動畫品牌
去年9月,72歲的宮崎駿宣布隱退,曾經影響過一代人的宮崎駿動畫自此落幕。這一消息在令眾多中國動漫迷唏噓感嘆的同時,也引發了中國動畫產業 界的追問:中國動畫產業的“宮崎駿”何時出現?我國動畫片的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卻為何沒有我們中國動畫片的領軍人物,沒有我們自己響當當的風靡世界的動 畫品牌?
衡量是否是動畫強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有沒有自己享譽世界的品牌。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一經確立,就會節省成本,形成長期的利潤,并會逐 漸擁有越來越大的受眾群。品牌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利潤,而是建立品牌文化。它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美學標準,會同品牌一起深入人心。
縱觀目前中國的動畫片,我們不無遺憾地發現,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屈指可數的幾部作品以外,大多數動畫片的影響力還非常有限,真 正能稱得上經典的作品不多,具有世界影響的動畫品牌幾乎沒有。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同世界上動畫發達國家相比、同我國觀眾的期望需求相比,國產動畫精品 的數量和影響力還有很大差距。
近年來,中國動畫的品牌意識正逐漸加強,品牌積累的重要性也被一再提及。很多動畫片都逐漸明確自己的受眾定位,確立動畫片的主導文化,樹立起清 晰的品牌形象。比如“洛克王國”系列依托兒童網絡社區游戲的超高人氣,主打7—14歲兒童間的團隊協作與益智開發,將自身打造為健康陽光的低齡動畫品牌; 源自網絡人氣游戲的“賽爾號”則努力打造兒童科幻探險動畫品牌,并由此帶來持續攀升的票房;有感于國產動畫電影普遍低幼化的現象,“魁拔”系列致力于塑造 成當下電影市場少見的“少年熱血動畫”品牌。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市場上這種高含金量的動畫品牌尚不多見。
真正的品牌需要時間的沉淀和檢驗。《大鬧天宮》早已成為中國動畫片的一座高峰,影響了幾代人,時隔幾十年后,這部動畫片重新進入影院,依然具有 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相比而言,當下的一些動畫品牌,卻都是各領風騷一兩年,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形成系列和推出續集的作品來說,往往因為 作品品質的下滑,使品牌的分量大打折扣。“喜羊羊”大電影在持續幾年的億元票房之后,最近兩年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票 房僅8500萬元,比品牌鼎盛時期縮水近一半。事實證明,系列電影雖然對做大動畫品牌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并不是票房保障。觀眾和市場認可“喜羊羊”這 個品牌,但如何保持內容的不斷充實和創新,才是動畫電影贏得觀眾和市場,突破上升可能遭遇的瓶頸,進一步確立和鞏固品牌的關鍵所在,才有望真正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