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王鶴:藝術最高境界是自由和清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7日12:03 來源:中國文化報
    長相憶(國畫) 68×136厘米 2013年 王鶴長相憶(國畫) 68×136厘米 2013年 王鶴

      人物名片

      王鶴,1966年生于甘肅慶陽,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F為中國油畫院院長助理、藝術事業發展部主任,《星藝術》雜志執行主編。多次舉辦個展,主編出版《北京畫壇》、《中國油畫十家》等大型藝術類圖書。

      5月下旬,王鶴和李易初的聯展“境心相易”在西安美術館舉辦,前者展的是國畫,后者展的是油畫,展覽別具新意。邵大箴先生為展覽撰文稱:“王鶴的水墨畫扎根于傳統,但有西畫知識和技巧的鋪墊;李易初的油畫,傍依西方古今藝術創造,又吸收了傳統水墨的寫意觀念與技巧。他們的藝術創造是有個性特色和有表現力的,舒暢地表達感情而不刻意地制造個性,使他們的作品容易走近人們的心靈!敝袊彤嬙涸洪L楊飛云專程出席畫展開幕式,對本次展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王鶴成長于傳統的書香門第,當他尚未出生時,“文革”開始,喜歡藝術的父親因為家中一幅老虎圖貼得比毛主席像高,被抓起來審訊、游街、批斗。盡管整個社會處于混亂中,但幼時的王鶴卻帶著與生俱來的繪畫天分,看到爺爺和父親用毛筆寫的文稿,感到無比好奇:“他們的字怎么寫得那么好?”便跟著寫寫畫畫,沒有好的紙張、筆墨,就沾著水在已被踩得光溜溜的黃土地上寫。父親在書法上對他的教育是一定要嚴謹,一絲不茍。母親是大家閨秀,畫刺繡的花樣信手拈來,且生動活潑。這些都讓王鶴得到了最初的藝術滋養。

      到了初中,王鶴有機會讀到連環畫,如饑似渴地一本本臨摹。高中暑假,他寄住在鎮上的舅舅家,接受了正規的素描、速寫、色彩訓練,晚上畫到一兩點鐘才回家,舅媽半夜三更還得起來給他開門,所以他常常被舅媽臭罵一頓!澳菚r學畫不知道累,不知道苦,做想做的事情,有一種幸福在里面。繪畫是為了快樂,從小到現在都是這種感覺!

      時過境遷,如今學藝術的孩子,或許很難再找到那種快樂!霸诮洕蟪敝,受利益的驅使,孩子們學習藝術,更多的是附加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值。藝術本不該在熱鬧場面里,在追逐金錢、名利的狀況下產生的,而是有著崇高理想,有著對時代、對社會、對價值觀的一種自我的評判標準前提下產生的。這個時代只有藝術家,很難產生大師,因為追逐名利的欲望太強烈。看看前輩李可染、潘天壽、傅抱石,盡管在‘文革’期間,吃不飽、穿不暖,待在牛棚里面,但他們一如既往地追求藝術,他們的作品是永不凋零的花,一旦綻放,會燦爛無比。” 王鶴感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與美術界的“八五新潮”相對應,書法也掀起了現代書法的風尚,王鶴也身在其中!耙驗榇饲啊母铩慕d,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一種想沖破的想法,一幫青年書法愛好者想創造一種新的樣式。當時大家說的多,但是怎么做,現代性怎么去表現,是不明晰的,所以張牙舞爪、糊涂亂抹、張揚個性的,全部一擁而上。”王鶴說。

      如今再回頭去看,“所謂現代書法,我認為一定是從傳統中不斷研究、探索、磨煉,一步一步走出自我的理想的新形式,才能稱之為現代書法。拔苗助長是不可取的,古人留下的文字符號延續了幾千年,走到今天依然還沒有擺脫文字的形體。要再現代,就完全把文字繪畫性,純粹是自我表達、宣泄,但不要期望老百姓或者觀眾去閱讀它、認識它,完全是從視覺的角度欣賞;剡^頭來說,文字就是從繪畫來的,就是象形的,已經從實用的角度趨于完美了,不需要打破!

      放棄了想要在書法中張揚、表現的想法,王鶴扎扎實實地研究傳統。“書法分兩大類,一是實用書法,文本、文稿的抄寫,這是絕大部分。一是文人書法,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在書法中賦予情懷、理想。還有一種書法即經卷書法,敦煌經卷是最有代表性的。干干凈凈,無求無欲,這種狀態下抄出的經卷是單純的、圣潔的。藝術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自由和清靜。”

      自由的藝術境界是王鶴一直孜孜追求的。在家鄉,王鶴做電影宣傳,下海創業,做裝飾設計,生活過得很好,有房有車,但他內心仍有藝術夢想。1996年,他在家鄉舉辦個人書畫展,反響不錯,這也堅定了他回歸藝術的信念。同年,他來中央美院進修。畢業后,王鶴成為一名北漂,無法靠畫畫維生,只能再次創業,一直到2006年之前,一家六口擠在一處一居室當中。

      盡管生計不易,王鶴主編出版《北京畫壇》、《中國油畫十家》等百余種藝術類圖書,因其精益求精的品質,獲得了一致好評。也正是在這過程中,認識了許多畫壇中的前輩、朋友。之后,他主編《星藝術雜志》,采訪了諸如吳冠中、朱德群、朱乃正、蘇天賜、靳尚誼、邵大箴、詹建俊等大家。

      王鶴與吳冠中先生認識多年,后來成了忘年交。吳先生的人品、學識乃至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給王鶴留下深刻的印象。“從2002年認識他一直到他去世,他都住在一套兩居室中。如今哪個藝術家沒有幾套房子,幾輛車,可他就是沒有離開那間斗室。他穿的鞋是孫子穿過的,平常深居簡出,根本沒有藝術家的那種架子或者不可一世的感覺。他看中的是他的藝術,除此之外,沒有所求!

      “林風眠、吳冠中等老一輩藝術家,對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非常渴望的,是帶著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從中國到西方再到中國,熔煉出屬于個人屬于時代的藝術精品。可是恰恰到了改革開放,受經濟大潮沖擊,我們的文化人沒有一種理性的認識,盲目跟風、抄襲、翻新,其實往往是表面的、假的,不是出自自身的感情,是一種夾生飯。孫其峰老先生說過,不反對求新,但創造出不好的新,還不如不新。就跟衣服一樣,買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還不如穿著舊的舒服!

      王鶴一直記得2008年在北京畫店看到一幅林風眠畫作后內心的震動:“那是一幅水墨寫意花鳥畫,當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熱血沸騰、激動不已,因為它讓我看到了理想文人的風骨、氣節,那種抒情,那種瀟灑,那種用筆的飄逸,跟我內心世界產生對應。好的作品一定是跟你的精神世界對接的!

      溫文爾雅的王鶴有著濃厚的文人情結,這在他的寫意畫鳥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作品名稱上就能首先感覺到,比如《臥月眠云》、《棲恬守逸》、《心境雙忘》、《悠然自得》、《探幽索隱》、《曉風初月》……“花鳥畫抒情達意,代表我個人的理想和情致比較多一點!队迫蛔缘谩愤@張畫中,上面是一串葫蘆,下面是一只大鳥,鳥的形體比往常都要大,是自然中沒有的,是我理想中的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除了抒發個人情懷的花鳥畫,王鶴亦致力于人物畫創作。“繪畫不完全是表達個人的內心世界,還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從古到今,文人胸懷家國、天下。我畫留守兒童,畫貧窮地區人民的生存狀態,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通過繪畫作品來表達出來。一個藝術家也好,一個藝術團體也好,一定要把個人的擔負延伸到這個社會,延伸到這個國度,延伸到這個時代!庇浾 徐新芳  實習生 萬如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