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去年冬日的一個下午,郝干事來電說,你題寫的“黑虎樓”充滿佛性充滿力量,靜靜地輝映于鎮巴大地之上。
暖陽中,慢慢地勾起我2011年8月11日傍晚抵達鎮巴的往事。
清晨,從鎮巴的黑虎梁上放眼望去,涇洋河蜿蜒流過,疑是九天銀河落入苗鄉。
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是中國最北部的苗民聚集地。而鎮巴向以紅軍之鄉、民歌之鄉和苗民之鄉著稱。進入新時期,當地政府不遺余力建設“三鄉文化”,尤其是以政府主導興建的苗族文化景觀,吸引了眾多外來游客。
清澈的涇洋河,從鎮巴縣城穿城而過。黑虎梁、安埡梁兩座大山分別坐落于涇洋河南北兩岸。據說在很久以前,黑虎是個英俊的青年,安埡是個俊俏的姑娘,在鎮巴古老的大地上演繹著圣潔的愛情故事,神話著千年的美麗傳說。人們說,有苗民居住的地方,萬物有靈,大山都會唱歌。
據歷史記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作為蚩尤后裔的熊、陶、李、吳、楊、馬、王七姓苗民,從貴州遵義逃荒到鎮巴縣海拔1600米的青水鄉大楮、仁和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這些村落屬于高寒偏僻山區的村落,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鎮巴縣大約有苗族同胞42戶255人,自2002年,鎮巴縣在距縣城50里外的青水鄉朱家嶺村征地建“苗寨”,如今大部分苗民已從深山老林遷居到新建的苗寨。
上世紀40年代以前,鎮巴的苗民無論是在服飾,還是語言、飲食和生活習俗上,都保持著自己的民族傳統,與漢民有著明顯區別。苗民喜歡穿麻衣草鞋,男子善獵,女子善繡,只在本族通婚……苗民好客善飲,一醉方休。尤其是苗族的服飾流光溢彩,苗族的歌舞若仙子下凡,置身苗寨,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初到鎮巴,我被鎮巴的生態美景和田園風光深深吸引。從黑虎梁上俯瞰鎮巴,郁郁蔥蔥,深深遠遠,夠不到盡頭,極目遠眺,滿眼蒼翠,這里氤氳清潤的氣候,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是城里人夢寐以求的桃花源。
黑虎梁上,聳立著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當地人稱黑虎樓、觀景樓,我稱其為七層寶塔。在中國文化里,“七”的含義很吉祥,如七級浮屠、七步蓮花等等。
在佛教中,浮屠就是佛塔。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佛家以為七層佛塔約為百米,像一尊雄偉高大的佛像,建如此的大佛來供養,功德很大,世世代代福祉四方。
七步蓮花,是經典的佛教故事。相傳,古印度國凈飯王的摩耶王后懷孕已滿10個月,一日來到花園,時值暮春四月,風和日麗,百花爭妍,清蓮飄香,到處充滿著吉祥喜慶的氣氛。后來摩耶王后在一棵無憂樹的綠蔭下休息,在舉手攀摘花果時于右肋下生下王子。佛經記載,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能行走,身上發出大光明。當時他目光注射四方,自行七步,每走一步,地上都現出一朵大蓮花。凈飯王非常喜悅,將王子取名悉達多,即奇異祥瑞的意思。悉達多就是后來的釋迦牟尼佛。
黑虎梁上的觀景樓建為七層,我認為是非常睿智的選擇。穿越歷史時空,我們從佛教看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本身就意味著吸收與改造。
自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對西域的交通,至班超出使西域,架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橋梁,已在西域地區廣泛流傳的佛教才漸漸傳入中國內地。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為班侯,轄地即為今天的鎮巴縣,因此鎮巴又叫班城。
封為班侯的班超,無疑為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立下先驅之功。當代人在班城的黑虎梁上,建一座七層寶塔,絕對是今人洞察歷史、繼往開來的智慧結晶。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今人在一個地方建造賦予地標意義的文化建筑,是為后人鋪墊了實實在在的歷史,使千年之后的人們在歷史的長河里,不至于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問與喟嘆。因為承載著今人生活畫卷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環境、山河風貌等,必然與當地地緣文化、風物文字共生共存,代代相傳。
清晨,在苗漢融合的鎮巴大地上,黑虎梁上的山風如苗族的蘆笙飛歌,情深意長,令人沉醉。
作為經年浸潤于書畫藝術長河的我,曾多次被美國現代舞之母鄧肯女士的傳奇經歷所深深打動。為了尋找音樂的靈感,她來到陽光下的希臘神廟前,久久地仰望那聳入蒼穹的廊柱。在虔誠的凝視中,她的心靈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漸漸地與神廟的匠心高度融合、靈犀相通,那一刻喜悅降臨,如釋迦牟尼佛在夜半星空下的菩提樹下頓悟,霎時間像天女散花、天樂齊鳴一樣,廊柱在她的眼前如彩云、如綢帶般飄了起來,優美的旋律從心靈流出、在空中幻化,灰姑娘的水晶鞋魔法般旋轉起來,她翩翩起舞,如醉如癡,最終成為美國現代舞之絕唱。
那時,我站在燦爛的晨光下,仰面朝覲黑虎梁上的七級寶塔,頃刻間,如同得到佛的加持和點化——“黑虎樓”三個大字的點線結體、筆墨氣度,及應有的精神內涵、穩健厚重……紛紛躍然眼前,仿佛是魏碑,仿佛是漢簡,仿佛是碑版與竹簡糅合,至拙至巧,字情合一,呼之欲出。
黑虎樓,我心中的黑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