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重要的是觀眾緣兒(崔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7日07:13 來源:人民日報 崔 凱

      絕大多數舞臺表演藝術都是“我演你看”的兩分格局,唯有曲藝從產生之初就奠定了與觀眾融為一體的觀演形態——演員與觀眾的直接交流與互動是曲藝最為獨特的表現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曲藝是最有觀眾緣兒,也是最看重觀眾緣兒的藝術。

      一個或兩個演員(傳統曲藝很少見多人表演)借助簡單的手持道具,靠說唱表演完成一場或一個段子的表演,沒有過硬的功夫不行,不會與觀眾交流更不行。修養高深的曲藝表演者會使用開場白、墊話、書帽、現掛(即興表達)等各種手段拉近與觀眾的情感距離,主動引領觀眾參與藝術創造。在基本沒有舞臺布景和“燈服道效”相配合的簡約表演環境中,曲藝演員要靠自身的表演征服觀眾,其難度遠遠大于其他舞臺表演藝術。藝人們說:“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習。緊鼓慢板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挫遲急。裝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臺大戲。”所以,曲藝前輩采取了一個最聰明的辦法——把觀眾拉進書中或曲目中來,盡可能地啟動觀眾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實現情感和信息的雙向交流。因為打消了觀演隔閡,消除了生硬的高臺教化,觀眾不由自主地參與到演出之中,隨著表演者的喜怒哀樂或哭或笑、或喜或悲,相互感染,這是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一種快感滿足,也是從古至今,無論藝術傳播方式發生了多大變化,觀眾仍然喜歡到小劇場欣賞曲藝演出的主要原因。

      觀演一體,就要求曲藝創作者和表演者牢牢樹立觀眾至上的理念。曲藝生成于民間,行走于江湖。靠賣藝養家糊口的民間藝人最懂得“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和“觀眾是藝人衣食父母”的硬道理,以敬畏之心面對觀眾是曲藝藝人的生存之道。所以,本事無論多大的藝人上臺表演都會放下身段、不擺架子,恭恭敬敬為觀眾獻藝。他們尊重觀眾不僅僅表現在態度上,而是在表演內容上嚴格按照人民群眾的道德尺度和審美標準打造曲目(作品),歌頌英雄、贊美清官,以抑惡揚善的精神宣揚民族的傳統美德,用生動鮮活的說唱藝術傳遞正能量的思想內容,以寓教于樂的正趣味愉悅觀眾。諸如《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隋唐》《包公案》《海公案》以及少數民族的《格薩爾王傳》《江格爾》等優秀書曲目,都是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一直流傳到今天。一些長期活躍在鄉間的民間藝人,把《西廂記》《回杯記》《包公賠情》等民間傳說按照農民的欣賞習慣進行地域化、通俗化的改造,保證讓農民觀眾在觀賞中“不生、不隔、入耳、入心。”尤其是講藝德的說唱藝人,只有在大車店、礦山、林場等沒有女人的地方演出時,才表演一些帶有性意識的段子,到了“子孫窯”(農村)演出時,絕對不允許“說黃的、唱粉的”,他們說這叫“行低人不低”。這種自覺自律意識換來的是藝人的尊嚴,同時也密切了藝人與廣大觀眾的良好關系,這種崇德尚藝的傳統也是曲藝薪火相傳的根基。

      傳統曲藝的藝術魅力離不開表演者爐火純青的表演技巧,可是,初學曲藝的年輕朋友一定要知道,比掌握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從藝者要端正藝術觀,缺少以人民為主體、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正確價值觀,嘴皮子功夫練得再好、賣藝賺錢的“買賣道”學得再精,也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