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林則徐的傳牌與清官員的自律(解璽璋)

    ——看話劇《林則徐傳牌良鄉(xiāng)》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2日10:57 來源:北京日報 解璽璋

      話劇《林則徐傳牌良鄉(xiāng)》講的是,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林則徐奉旨南下廣州禁煙,出京前,發(fā)出一道傳牌,告知沿途各州縣,不許豪華接待,不許部下收受門包,騷擾地方,“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飯菜,不必備辦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窩燒烤,以節(jié)靡費”。戲一開場,林則徐尚未亮相,這道傳牌便先聲奪人,成為舞臺上的一個亮點。

      故事并不復雜,人物關系也很簡單,情節(jié)的設置和展開基本上也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并無懸念可言。但有一點讓我們感到十分的驚訝,即林則徐的時代和我們所處的時代,相隔將近二百年,遇到的問題和反應方式卻驚人地一致。也許這正是至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此事的原因。毋庸諱言,他的人格和操守對當今一些官員來說,不僅是高懸的一面鏡子,還是一種鞭策。

      林則徐是清代官員中的佼佼者,固不待言。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他的禁煙和抗英,這也是以往文藝作品表現比較多的,比如趙丹在銀幕上塑造的禁毀鴉片的民族英雄;我們還知道,他在很長時間里被譽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因鴉片戰(zhàn)爭獲罪,遣戍新疆伊犁前,將有關《四洲志》的全部資料交給了好朋友魏源,后者因此而完成的《海國圖志》,對晚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發(fā)揮了巨大的啟發(fā)作用。至于他的自我修養(yǎng),以及為官時的道德表現,我們知道的顯然并不多。

      傳牌一事恰好體現了林則徐在自我約束上的道德自覺。事實上,傳統士大夫的求學問道,始終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是要經世致用,另一個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慎獨,合在一起便是內圣外王。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官員,怎么能夠容忍官場上的紛亂腐敗之狀?他的傳牌,其實是以一種自我約束的方式向腐敗大行其道的官場風氣發(fā)出的抗議和挑戰(zhàn),是用自己的行為給這個世風日下的社會樹立一個楷模和標桿。其實,宴會靡費、請客送禮,只是表面現象,是這個腐敗社會得以運行的潤滑劑,而實質性的問題是餐桌之下和包裹在禮品中的對權力的訴求和贖買。在這里我們看到,鴉片之毒之所以難禁,就在于權力的被腐蝕,不僅不能禁煙,反而成了煙毒的保護傘;而林則徐所以能在他掌握權力的時候置鴉片貿易于死地,是與他為官清廉,一身正氣,百毒不侵密不可分的。

      遺憾的是,該劇在這方面卻顯得有些惜墨如金,雖然第一場傳牌就已亮相于舞臺,后面也有林則徐罷宴、王漢甲索賄收門包的情節(jié),但仍流于表面,沒有圍繞“傳牌”進行深入開掘。如果在這方面多用些心思,也許就會賦予林則徐更多新的色彩。現在則比較多地表現了林則徐在良鄉(xiāng)為查禁鴉片煙館與胡縣丞及皇帝他二大爺等貪官污吏的糾纏,表現了鴉片對百姓和八旗、綠營官兵的腐蝕,以及百姓要求禁煙的民意。不能說這些不重要,但畢竟離傳牌比較遠,也顯得有些一般化。在這些地方用力多了,反而把傳牌冷落了。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