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要不是有一個恐懼上學的女兒,馮麗麗夫婦的生活和普通70后夫妻并沒不同。馮麗麗的《下鄉養兒》一書,不是每個小孩都會像她的孩子那樣曾經懼怕上學,但是這個家庭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兒童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引發我們反思教育的方法態度和初衷。
書中的母親、《下鄉養兒》作者馮麗麗以日記的方式細致入微地記錄了她和丈夫帶著一個問題多多的孩子搬到京郊農村,用親近自然的療法來治愈整個家庭的失敗與傷痛的故事。
■ 本報記者 傅人意
“教育,其實就是你想讓小孩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大人的問題!6月8日,《下鄉養兒》一書作者馮麗麗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電話專訪時談到,下鄉養兒的模式并沒有復制性,教育孩子也沒有什么方法或原理,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助孩子成長,讓她放松、快樂,順其自然。
“問題孩子”多因“問題父母”
文化周刊: 您在書里說覺得自己是“菜鳥”爸媽,為什么?
馮麗麗:是,我一直覺得我們是比較弱的父母。我小的時候,父母培養我的過程也是很痛苦的,他們給我的榜樣是脆弱、恐懼、沒有力量的,對這個世界很沒有安全感。她不上幼兒園這件事讓我非?謶郑曳浅O肴浹a,用一種很焦慮的情緒去處理這件事,結果導致我自己越來越恐懼,而她在生活中處處能感受到,F在想來,天天狀態最差的時候,正是我自己狀態最差的時候。很多孩子出現問題都是因為“問題父母”。
文化周刊: 這個是不是您選擇下鄉養兒的原因之一?
馮麗麗:是這樣,我和她爸爸對她起初的教育方式的確有問題。我記得,天天6歲的時候和我說過這樣的話:媽媽,我是失敗者。我很驚訝為什么這么小的孩子會有這么大的挫敗感?其實這就是孩子潛意識里覺得自己“我不行”。我們先后給她換了五個幼兒園,其中包括時髦和提倡新式教育的幼兒園,但是她到哪兒都緊張,后來我們只好讓她在家。在我的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喬老師建議下,一家三口選擇了下鄉養兒。
下鄉養兒不是為了田園牧歌
文化周刊:在鄉下的日子,天天有了哪些在城市里沒法體驗到的生活?
馮麗麗:在鄉下,我們并不是對孩子完全地“放養”。我們接受喬老師的建議,讓天天跟著我們種菜、放雞、放羊、打掃衛生。比如,放羊的過程是很枯燥的,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她經常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我們會引導她,小羊是屬于你的,你若不好好照顧,它可能也會過得不好來培養她的責任感。
有一次,天天和隔壁的小男孩東東發生沖突,東東的媽媽把天天的小狗搶走了,還拴在了他家門前的樹上。天天又哭又鬧,甚至還離家出走。我們召開了緊急家庭會議,發現天天在和東東的交往過程中,有不尊重東東的現象。這次或許是對天天的一次報復。這個故事我也寫在書里了,之后,我們幫助他們解開了心結,現在倆人已經是很好的朋友。
下鄉的過程,并不完全是為了田園牧歌,而是有意識地讓孩子明白了責任、尊重,愛護,最重要的是自信,讓她知道,其實她可以很好地完成很多事情。
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文化周刊:現在“虎爸虎媽”對孩子近乎苛刻的訓練,以成功為導向的教育方法似乎仍然比較流行。而相比于成功,您似乎更注重讓孩子的快樂?
馮麗麗:快樂其實是一種能力,并不是說我想快樂就能夠快樂,即使成功、富有也不代表能獲得快樂。所以,在鄉下的日子,我想教會她,從平凡的生活中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好和小山羊,鄰居東東的關系,多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找到自己的夢想。
文化周刊:您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天天不肯去幼兒園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在鄉下呆了8個月,也在鄉下上過一個私塾。城鄉的教育差距是很大的,您會不會有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馮麗麗:主要是沒有信心,比較恐懼,害怕自己做不好。但是,在鄉下的日子她已經發現,她可以干很多事情,而且能干得很好。信心回來了。所以,她后來和我說,媽媽,我想回去上學了,想要和同學一起玩,F在,天天即將上初中,考試成績還不錯,考上了一所公立中學。
我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天天在鄉下已經培養起一種學習的信心。她現在經常和我說,媽媽,我想上輔導班,再給我報個班吧。
教育孩子要慢慢來
文化周刊:您覺得您的下鄉養兒是否可以復制?對教育孩子有什么建議?
馮麗麗:我覺得這個沒有復制性。因為就像談戀愛一樣,對象不同,不能一味地復制方法。在教育孩子上,我之前也看了很多書,比如父母怎么說話孩子才愛聽,甚至也花一千多元去聽一場教育專家的講座,但是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了并不一定達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沒有A、B、C,或者什么方法、原理,就像吃藥打針是不能讓你健康,而只有空氣、食物才能提供保障。所以,還是要從根本上去尋找解決的方法,父母要想一想每一天怎么讓自己快樂,給孩子和自己最多的愛。
南瓜會結南瓜,豆角會結豆角,這都是一種順其自然。像龍應臺所說,我們真的可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