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全球視野 中國風格 地域文化(王俊杰)

    ——評第二十三屆電視文藝“星光獎”紀錄片作品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1日09:42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俊杰

      第23屆電視文藝“星光獎”紀錄片評獎,是對近兩年來全國紀錄片創作生產的一次集中檢閱。縱觀參評作品,題材多樣、類型豐富、個性鮮明、制作精良,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或里程碑意義的優秀作品。

      本屆參評作品和獲獎作品的數量均多于往屆。地市級與縣市級單位的參評數量明顯增加。獲獎作品呈現的風格與形態是多元的,而共同的特點就是制作水 準均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最為突出的亮點是相當一部分作品,不僅有收視、有品質、有市場,也有收益,更有影響。這是多年來業界企盼、市場呼喚的一個可喜現 象。

      在獲獎作品中,主流文化內涵的紀錄片較多,品質高,凸顯本土文化特征的作品引人關注,體現中國風格、民族精神的作品占據主導地位。而以國際化標準為創作理念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國價值的國際呈現

      在全球化視野中,中國電視紀錄片近幾年進行了“國際化”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國際化”創作的探索涵蓋了紀錄片的題材角度、表達方式、剪輯手法、傳播渠道、運營模式等。具體來說,它應該包含著國際化的選題、國際化的表達和國際化的傳播。

      國際化的選題,一般應具有人類共通性;具有不受語言、國家、環境和文化差異的限制,與人們的生活有關聯、心理有交融、情感有共鳴的特征。《舌尖 上的中國》就切中了“飲食文化、飲食傳統”這個國際化的選題。而《春晚》在國外的大受歡迎,是因為該片折射出的“春晚”這一文化現象背后所蘊藏的巨大文化 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恰恰契合了外國觀眾的文化心理和觀賞心理。

      關于紀錄片的國際化表達,并無明晰界限或定論。我們的理解是敘事方式、制作手段應力求貼近和達到國際化標準,個性風格、審美特征則應形成國際認 同的紀錄片樣態,從而實現富有創造性的架構和表達。本屆“星光獎”的一些獲獎作品在語言、語態的表述上實現了敘事策略的全新結構,大量碎片式的敘事技巧和 高速攝影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顛覆了多年來人們的傳統視聽習慣。《舌尖上的中國》以150∶1的比例剪輯成片。這一改我國早期紀錄片在拍攝、剪輯方面與國 際水準存在的較大差距,順應了今天國內外觀眾審美價值取向變化的視聽需求。正是這種有益的創新實踐,使該片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使“中國形象”、“中國 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新的提升。

      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不僅包括傳播途徑及傳播手段的國際化,還體現在紀錄片傳播平臺的國際化和紀錄片市場的國際性。僅從本屆幾部獲獎作品看,他 們成功探索并實踐了符合國內、國際雙向傳播的創新思路。堅守中國特色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跨地域、跨文化、跨時空、跨種族的表達方式,以國際化的 選題范疇、品質標準、營銷路徑去接近和適應國際市場,為推動中國紀錄片作品走向世界,為“讓世界了解中國”進行了成功的嘗試。

      中國風格內涵的彰顯

      中國故事詮釋中國風格,中國精神成就中國夢想。紀錄片創作的思想基礎和創意主旨,來源于社會生態環境的滋養和影響。從參評作品來看,創作者們以 中國核心價值觀為精神依托,對主流文化的形象解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夢”這一主題的深刻剖析及高度闡釋,形成了今天紀錄片創作的主導潮流和多 元共生的紀錄時空。更重要的是,廣大創作者以中國風格特有的話語文風,以中國美學獨特的氣質意蘊,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價值,凝聚成了中國精神的符號記 憶。

      獲獎作品中,中國精神一脈相承,中國元素鋪陳洋溢,《從悲壯走向豪邁》從已獲新生的北川切入,記錄了歷史,記錄了中國人的勇氣和精神。《人民的藝術》記錄著中國幾代戲劇人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和對理想的薪火相傳。

      從美學特征的角度上看,本屆多部獲獎作品將中國風格的美學元素融入視聽語言,在形態、內容、情感等方面,都彰顯了中國特色的“中和之美”、意蘊之美,極大地提高了紀錄片的可視性和觀賞性。

      《舌尖上的中國》以水墨渲染開篇,貫穿始終的是中國畫風格的構圖,以徐徐道來的講述節奏,滲透著濃郁中國韻味的形態美。《丁玲傳》通過聚焦一個 人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著力開掘隱藏在鏡頭背后的意蘊,形成內在張力,使其在形式與內容上達到“美”的中和之境,這種實踐完全超出了技術層面和故事本 身。

      地域文化的魅力展示

      文化,是地域的特征;地域,是文化的標識。本屆評選,表現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作品雖然獲獎數量較少,但參評的數量較多。這類作品兼具地方文化 的影像記錄、地方形象推介的媒介載體、助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電視臺品牌塑造的功能。毋庸置疑,這是地方政府和紀錄片人不能忘卻的本土意識和選題范 疇。從選題和選材上看,地方臺的紀錄片創作,扎根本土正是最佳的應對策略,既體現在現實層面又體現在精神層面,使紀錄片與本土之間充滿著深深的“血緣親 情”。

      在多元文化融合下的紀錄片發展格局中,作為地方臺在題材選擇上和創作思維上,更應注重深層次文化觀念的轉型。創作者們應持續挖掘自己的資源優 勢,以全新的視角聚焦時代變遷,觀照人的生命色彩,應該以“本我、自我、他我”的境界去客觀探尋和思辨,以不同的“景別、景深、景象”多角度地去展示本土 文化的魅力,以與時俱進的意識和眼光,去記錄“一方水土一方人”。

      隨著地域文化界限的模糊,紀錄片人應樹立大視野、大思維,逐漸將本土文化視為架構文化共同體的基礎,融入到國際化發展的范疇內,實現對外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策略。

      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提出了促進紀錄片產業繁榮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政策舉措,為我國紀錄 片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快紀錄片的專業化步伐,強化紀錄片的品牌化戰略,樹立紀錄片的市場化目標,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公眾影響力。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的紀錄片產量達到5千小時左右,2014年將突破1萬小時,但是優秀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紀錄片產品還只占一小部分,并且較 多的集中在中央電視臺創作團隊,比如獲得本屆“星光獎”的13部紀錄片中,中央電視臺就有7部,所占比例較大。這些優秀的作品可以代表我國紀錄片發展的高 品質、高水準,但是卻不能代表我國紀錄片發展的整體狀況。只有各地方臺紀錄片的整體品質、規模得到良性發展,中國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文化,是人格的操守,也應該是紀錄片人的職業操守。我們不僅要堅持紀錄片專業化、品牌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徑,也要堅守紀錄片的真實性、文化性、故事性、藝術性的本質特征。這是紀錄片人的責任,亦是使命。

      一部好的紀錄片,對于創作者,只是一部作品;對于觀眾,也許只是一個故事;而對于國家、對于民族,它既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情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