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鮮活的藝術形象:從生活中感悟與捕捉

    ——專家研討劇作家孫德民藝術成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0日10: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近日,由中國劇協、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孫德民藝術成就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張妹芝、孟祥林、姚欣、康式昭、薛若琳、王蘊明、周育德、王安奎等30余位領導和專家到會發表精彩評論。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孫德民在藝術創作上取得的成就,并一致認同他深入了生活,才能創作出真正留得住的好作品。

      追求深刻的創作題旨

      劇作家孫德民,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等職。他1962年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曾先后創作了40多部戲劇和10多部影視劇。其中,多部作品獲中宣部 “五個一工程”獎,多部作品獲文華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

      孫德民劇作涉獵歷史題材及現實題材,多集中于與承德避暑山莊相關聯的清代歷史劇和反映當代河北生活的農村戲。1982年,孫德民創作了描寫 “辛酉政變”的話劇《懿貴妃》,其凄美驚艷的亮相讓話劇界為之震驚和興奮。《懿貴妃》的成功,讓他看到了以山莊歷史為題材的戲劇所孕育著的無限生機。自此始,他又創作了話劇《西太后》、《圣旅》、《班禪東行》等。這些歷史劇創作多以宏大敘事的史詩劇形式展現,以歷史的沉淀為底蘊,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注重性格形象的刻畫,凸顯了中國優秀思想文化的精髓。

      孫德民沒有完全沉浸于歷史劇,還創作了多部反映當下農村生活的劇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創作了話劇《愿望》、《蒼生》、《女人》、《野百合》、《這里一片綠色》、《秋天的牽掛》等多部農村戲。這些現代題材戲著眼于時代精神,同樣追求以崇高為美學追求的創作主題和較為深遠的社會意義。他最近兩年的新作中也有很多現代戲,包括話劇《霧蒙山》,河北梆子《晚雪》、《女人九香》,評歌劇《小英雄雨來》等。《晚雪》寫了被拐賣婦女兒童被蹂躪的故事。戲劇理論家余林認為,“孫德民的劇作,無一不在深層具有文化開導的意韻”。余林剖析《晚雪》的藝術特色時說:“你會強烈意識到一個東方女性獨有的神韻,在同遭遇不幸的搏擊中,那種強韌的人性美,正是戲曲藝術的表現風格,給予揭示人性最佳的藝術境界;那些內心的磨礪,都融入一腔一調之中。這部戲具有心理戲劇的強大魅力。”

      深入生活獲得的饋贈

      “拔了蘿卜栽上蔥,跟你爹一樣,一茬兒比一茬兒辣!”“我告訴你,張春山,我趙大有今兒杵碾子杵磨,不杵(怵)你了!” 在孫德民的作品中,口語化的、鮮活生動的語言俯拾皆是,讓人感覺 “太生活了”!這一特點突出體現在他多部反映當下農村生活的劇作中。

      孫德民說,現實生活是自己創作的礦脈。他曾到青龍縣七道河村體驗生活,當時的村支書張平義帶領鄉親們“學大寨”,在執行極“左”路線時,傷害了不少人,招來村民們的怨恨。后來,他患上了重病,孫德民把他接到了承德,領他看病,留他住了半個多月。30多年后孫德民再次來到這個村時,發現張平義的兒子張明春擔任了村主任,威信非常高。從被大多村民仇視到全票當選,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原來為了彌補父輩的缺憾和與鄉親們的裂痕,這個年輕人一天天、一年年,用自己的真誠,向被他父親傷害過的人贖罪。“這正是我們戲劇創作中應當描寫的新人物,是農村中有血有肉的新的基層干部的形象。”孫德民根據這件事寫出了現代話劇《霧蒙山》,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部具有強烈時代感、發人深思的好作品。國家一級編劇、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歐陽逸冰說,“孫德民創作的《霧蒙山》是當代中國話劇的重要收獲,是當今轉折時期農民命運的史詩。”

      河北的農村生活是孫德民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那里獨特的歷史文化、民間習俗、語言風格和生活方式都是其戲劇創作的要素。在他大量的現代戲劇作中,孫德民以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對祖國的前途和命運進行思考。“那些真誠的觀察現實和思考現實,并表達大多數人的現實愿望和理想的作品流傳下來,成為被我們一再重讀的經典。” 余林認為,作者對生活的感悟不僅體現在體驗的層面,而是根植于生活之中,他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著深厚的感情,以思辨的文化心態寫出了活的鄉土戲。

      不斷超越的美學追求

      孫德民的低調、謙和在業界有口皆碑,從不把獲得的種種榮譽掛在嘴上。他的作品也一如其人的沉穩內斂,既不專取震撼與轟動的重大題材,也不一味追求時尚的劇場效果。善于在看似平常的題材、人物的書寫中凸顯個體與社會、歷史整體的聯系,富有思想深度和歷史厚重感。他將自己個人氣質、生活閱歷融入戲劇作品中,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有崇高正直的品質。在《霧蒙山》里,他寫農民精神、農村進步,體現為劇作中與眾不同的村主任形象塑造。《晚雪》強化晚雪在迷茫與困惑中堅守初衷的心理動態過程。《六世班禪》的班禪深明大義,憂國憂民,為了維護祖國統一有 “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對此,評論家劉彥君說:“孫德民緊緊抓住了戲劇人物審美創造的根本,確立了以人情、人性為情節出發點及基本情節骨架的敘事建構,力圖在對人物心靈的深度開掘中,折射社會、歷史與個人心理之間的關聯。”評論家黃維鈞說:“孫德民重視形象的塑造和刻畫,不僅要求形象真實、生動、鮮明、獨特,而且要有意味,即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

      孫德民秉持以善為美,以崇高為美的審美判斷,在注重深刻題旨的同時,刻畫出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他認識到:“沒有一個藝術形象,不是從生活中產生的。把生活中的題材變成舞臺形象,對于劇作者來說,要對現實生活敏銳體驗,并融進自身的經歷與境遇去審視生活現象。但主要的是刻畫人物,而不是事件的羅列,寫人物之間情、理上的沖突,讓人感到震顫、產生會心感的美學創造。”

      這些理性認識和他堅守的創作標尺,導引著他創作實踐得以升華。如今,年逾古稀的孫德民仍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堅守在戲劇舞臺上,僅2012至2013年間就創作了《霧蒙山》、《從春唱到秋》等6部戲劇作品廣涉話劇、評劇、河北梆子等。人們在驚詫他創作數量大、質量高時,卻沒看到他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從沒歇過雙休日。孫德民曾說:“寫戲的時候是苦了點,但當我坐在劇場里,看著舞臺上演著自己的作品,會感到極大的快慰。” 記者曾當面聆聽孫德民對戲劇創作的審美藝術追求:“深刻地介入社會,獲得獨有的感悟。揭示新問題,獲得新認識,審視和開掘新形象。”他的作品能葆有生命力,他能葆有持續的創作熱情的背后有這種不斷超越的美學追求作支撐。

      (本文配圖為話劇《霧蒙山》劇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