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劇院新戲《屈原》在端午節前推出,頗為引人注目。對于這出新戲,觀者意見不一,贊成者拍手叫好,反對者則言辭激烈。對此,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杰表示,沒有一出新戲一經推出便是經典,都是經過加工修改打磨后才站在京劇舞臺上。他希望人們對京劇新戲能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因為京劇藝術需傳承,但更需創新,這樣才能向前發展。
居于京城,擁有深厚的京劇傳統,更有“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五大流派,北京京劇院的一舉一動,都惹人注目。2011年,李恩杰從中國雜技團來到北京京劇院任院長。他牢記使命,著眼未來,制訂了《北京京劇院(2011—2015年)藝術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世界級劇院和北京文化名片的戰略目標。接著緊緊圍繞培育演出市場,積累精品演出劇目,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等重點工作,著力打造系列品牌項目。于是便有了“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擂臺賽;組織劇院經典劇目和領銜主演赴全國乃至海外巡演的“唱響之旅”;運作了“傳承之旅”赴歐洲、南美及臺灣、香港地區的巡演;舉辦“每周一星”活動并將其豐富為送大戲下基層的公益品牌等。這些重點品牌項目的高質量實施,得到了廣大觀眾和業內的廣泛好評,提升了北京京劇院的品牌價值。
而這一切,均得益于深化改革。中國雜技團是較早改制的藝術團體,身為團長的李恩杰在開拓市場上頗有心得。來到京劇院后,他發現舊體制下的固化管理模式無法形成真正的合力。經過調研,從2012年開始在劇院實施“項目制”,即打破原來的團與團之間的人員和資源界限,由項目負責人來組織主創人員,排演新戲或復排及演出。“《屈原》的項目負責人是作曲家朱紹玉,《趙氏孤兒》由主演朱強擔任項目負責人,《風雨同仁堂》加工提高的項目負責人是主演趙葆秀,而《大唐貴妃》則是已退休的原副院長周鐵林,這是劇院級的項目。年輕演員找演出公司或企業支持辦個人專場演出,自己擔任項目負責人,這是個人項目,劇院都給予支持。”李恩杰解釋說。
實行項目制以來,北京京劇院承接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修舊復原項目《昭代簫韶》及與國家大劇院合作項目《天下歸心》《風雨同仁堂》復排、《狀元媒》拍攝電影工程等,按照既定的項目制作目標,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受到合作方高度好評。姜亦珊、胡文閣、張建峰、張云、盧彥希、侯宇、鄭簫等優秀青年演員以項目制舉辦了個人專場。同時,在項目運行中將《白蛇傳》《狀元媒》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大戲推上了國際舞臺。近日還與中國國際演出劇院聯盟簽訂了“發展之旅”戰略合作協議,即“五年演出千場大戲”這一項目制運作的大手筆。
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120周年,北京京劇院在2013年就策劃了“雙甲之約”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活動,沿著梅大師的藝術道路,先后到泰州、上海、天津、香港等地演出梅蘭芳先生的代表劇目,今年還將繼續赴日本、美國、俄羅斯及臺灣地區演出。今年也是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誕辰110周年,北京京劇院將把程派當紅演員集中展示優秀程派劇目——當然,也要實施項目制。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但不能老演老戲,要創作新戲。但如今的輿論環境太苛刻”,談到京劇新戲的推出,李恩杰顯得很無奈。他說:“老戲老演,演成什么樣也沒人管,但新戲一出來人們就罵。其實任何一出戲都不是一亮相就那么完美,都需加工打磨。而且應鼓勵多排多種類型的新戲,鼓勵創新。當初梅蘭芳將二胡加入到樂隊中,即是一種實驗和創新。那時沒有電腦燈,如果有,相信梅先生也會在演戲中使用。所以只要不違背京劇的本質特征,可以多做些新的藝術嘗試。”
讓李恩杰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北京京劇院不僅有遲小秋、杜鎮杰等九大頭牌,更有一批三十歲左右的青年尖子人才脫穎而出,逐步站到舞臺中央,凸顯出劇院發展的后勁和希望。與此同時,劇院的演出經營也是突飛猛進,2013年劇院經營收入突破3000萬元,超出年度指標收入43.9%,比2012年提高36.48%。
“今年貫穿全年的十大品牌演出活動,將給觀眾帶來一批好戲。”至于新戲,則繼續打磨,李恩杰透露,京劇現代戲《宋家姐妹》已改了好幾輪,將成為遲小秋的代表劇目。而新戲《屈原》,也將在聽取專家意見后加工提高,力爭做成精品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