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正文

    楊瑩:擬創作一部反映秦商歷史文化的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9日16:50 來源:中國作家網 楊瑩

      通過今年下半年這段時間我在陜西咸陽地區所管轄的涇陽、三原、淳化等地深入生活和考察,秦商在秦漢時期對西部絲綢之路的開拓,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感覺到正是當年的秦商艱苦卓絕的不斷奮斗才奠定了后來絲綢之路早期的基礎。

      秦統一六國后,建都咸陽,在北方修筑了從云陽達九原的“直道”,新修了從咸陽到成都的 “棧道”,在咸陽城設“咸陽市”,作為商販貿易的最大場所,還設置直市、平市、奴市、軍市等專業市場,秦對國外商人采用“輕稅”政策,使各地販運更加頻繁。同時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增長,使陜西商人進入封建社會后,獲得了第一次發展機會。秦因暴政,二世而亡。漢興,承秦制,商品經濟又有了新的發展。漢王朝多次強制遷徙六國舊貴族及高貲商人的后裔于長安周邊地區,培植了陜西商人的社會基礎,使陜西商人的力量獲得了巨大的增長,有力地沖擊了自然經濟的束縛。漢王朝建都長安,使“長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實地流播于世。長安規模龐大,是羅馬城的三倍,有人口24.6萬人,是國際大都市和全國商業中心。

      至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強盛,商品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使陜西商人以天子腳下,首善之民的優勢獲得了第二次發展浪潮。隋煬帝大業元年“遷天下富商大賈數萬于東京”,培植了陜西商人的社會基礎。進入唐代后,唐太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使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長安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商貿中心,城區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陜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雄姿,在唐帝國的廣大區域內縱橫捭闔,將大唐商人的雄姿釋放得淋漓盡致。隋時的陜西商人已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進入盛唐后更是“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在通商貿易中,陜西涌現出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大商賈,形成了陜西商人歷史上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明朝以前的秦商,位居三大商幫之首,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國商’。

      到了明清時期,明政府為鞏固邊防,在陜西實行“食鹽開中”政策,直接誘使了陜西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網絡的形成。同時,為了安撫邊外少數民族在陜西實行“茶馬交易”的特殊政策,為陜西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陜西商人抓住了明清中央對陜西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歷史機遇,以西北川貴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于隴西,販鹽于江淮,運布于蘇湖,銷皮于江南,在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領域迅速崛起,號稱“關陜商人”或“西客”,成為明清商品經濟和市場網絡中活動的主體。出現了陜西商人發展的第三次高潮。明清時期形成的陜西商幫,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溝通東西部貿易為己任,樹立起了 “陜商”或“西商”的形象。江蘇揚州是明清陜西商人的起身之地,在“食鹽開中”的政策下,陜西商人輸糧換引,赴揚州販鹽,使陜西商幫在明代中前期成為揚州的第一大商幫,“淮鹽以西商為大宗”,淮揚鹽場的陜西商人勢力重于徽商和晉商。清初為恢復川鹽生產,清政府實行“招商引領,計口受食”的食鹽產銷政策,為陜西商人“棄淮入川”,擠入川省貿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大量陜西商人攜資入川,開拓商貿經營的新天地。“川省正經字號皆屬陜客”,“川鹽投資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占十之二三”。

      秦商是從關中地區的涇陽、三原興起,以涇陽、三原為中心覆蓋陜西和整個西部的“雙層次西部市場網絡結構”。一個層次是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龍駒寨、鳳翔為橫坐標,以漢中、延安、榆林為縱坐標,覆蓋陜西縣鎮市場的陜西市場網絡結構。為寫好秦商,我多次去陜西咸陽地區咸陽市所管轄的涇陽、三原、淳化等地深入生活,進行實地采訪,為創作收集了第一手資料。

      秦商乃中國最早的商幫,秦商、晉商、徽商為“中國三大商”之一。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陜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使陜西商人的群體的崛起創造了機遇,陜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于隴青、販鹽于川黔、鬻布于蘇湖、銷煙于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集團。并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陜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

      陜西曾經鑄就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一直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具有重要地位,今天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有條件有能力成為新起點和橋頭堡。習近平主席習在今年9月訪問中亞四國期間闡釋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統籌國內國際發展,拓展西部大開發空間,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主席這一戰略構想,得到深刻啟示。習近平同志說,“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2100多年前,西漢張騫身負和平友好使命,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兩次出使中亞,“跨世界之屋梁,通中西之文化”,開辟了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綿延7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成為當時世界的“黃金走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傳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絲綢之路之所以具有恒久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是一條商旅貿易的通道,更在于它是一條文化交流碰撞的通道,使人類文明進步的星河更加燦爛奪目。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面向世界,加強文化交流,用文化用小說區彰顯這一特色,恢復古道、打造通向世界的新的絲綢之路,有利于西部地區更好發揮區位、交通等優勢,進一步釋放開發開放和創新創造的活力,抓住我國西部地區擴大開放、實現趕超的重大機遇。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商人不僅創造了輝煌的商業成績,而且他們“堅韌不拔、恪守誠信、開放包容、敢作敢為”的秦商精神是骨子里的,更成為今日陜西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敢闖、敢干的硬漢子精神,我們要發揚這種精神,激發今人,我擬創作一部反映秦商歷史文化的近30萬字的長篇小說《三秦商魂》(初定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