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正文
從今年6月起,遵照中國作家協會的要求,我深入到廣西全州縣農村定點體驗生活,至11月底結束,為時半年之久。
下去伊始,我用了近一個月時間,走完全州縣大小18個鄉鎮和有選擇性的走訪了40多個各種類型的村屯,然后選定在大西江鎮定點深入生活。這樣既有對一個縣“三農”的面上了解,也有點上的深入體驗。通過這樣的體驗,對真實全面了解農村,與農民在生活上、感情上的接近大有好處,對創作農村題材小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下現實,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貧富差距較大。我在一些較貧窮的村屯住下來,深入了解了“窮之源”,體驗窮困農民的生活及了解他們的愿望。
采訪了大學生村官及選調生的工作生活狀況。
無論窮村還是富村,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數農村的60-70%的青壯年農民都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婦幼留守農村。給我的感覺,有的農村已走到從物質到精神快要崩盤的邊緣。
經面上了解,對全州縣農村經濟社會有了總體認識后,即選擇較富的大西江鎮的富村各住一段時間,詳細了解他們如何做到富裕,并了解他們的生活形態、精神世界與思想感情。
全州縣是廣西的農業大縣,總人口80多萬。但在廣西縣域中是比較窮的。
全州地處廣西最北端,離自治區首府南寧近600公里,與湖南接壤,為楚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叉地但偏重于楚文化。
通過定點深入生活,給我的感覺是,大量農村的貧窮落后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轉的,是體制問題,是根與本的問題。所謂富村也是相對而言的,僅僅是能吃飽穿暖而已。即便如此,“較富”農村農民的精神生活也是貧困的,要不那些相對“較富”的農村幾乎所有青壯年農民也都離開了農村進城當農民工。深究起來,是現實問題也是歷史問題。中國農民歷朝歷代都是個體生產,小農經濟,不僅影響更大更高水平的發展,而且由于農民分散個體,猶如無法凝結的散沙,經不住風吹雨打,更難成大事。具有現代意識的農村青年,極厭倦這種個體小農經濟形態,覺得孤寂,無激情更無創造力,有的甚至為了本己利益互相爭斗,自私和動物式的野性,弱肉強食得以更大程度的釋放,破壞了社會的和諧。如爭水和爭山林、耕田、宅基地邊界。一個失去平衡的社會絕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現在分散個體的農村無法集中人力物力建設公益設施,過去集體年代建設的公塘水庫,要集資集勞力修補都十分困難。更嚴重的是各家各戶少有互助精神。真可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意識:個體、市場經濟只能是各人顧各人,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別家瓦上霜。
實事求是地說,當下一些文學描述從農村進城工作的人,仍暗示或潛流著農村是其精神家園的意識,并敘寫在外工作的“過去時的農村人”,念念不忘農村精神家園,這是絕對的“偽主題”,是欺人欺己欺世的偽文學。現實生活中,農村青年誰不是讀了大學有了本領或成了名,就逃離農村。所以農村永遠留不住大學畢業生和能人。他們到城里工作之后,哪怕回農村住幾天都很不習慣和不愿意。這種留不住人的農村,人才缺乏的農村,豈能是精神家園?豈有不貧窮之理?!缺醫少藥,文化設施匱乏,文化生活荒漠的農村,精神家園安在?!說心里話,我從農村出來工作后,習慣了城市的物質文化生活,再回到當下境況的農村,就覺得十分的不方便和不情愿。而且這些年聽慣了宣傳農村如何富裕如何美好產生的夢幻,通過這次大面積走訪農村,了解農民,這個“農村美好”的“夢”被戳破,已蕩然無存。于是,我陷于了沉思:中國農村的出路何在?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前途安在?這些思考既源自農村當下的現實基礎,更源自切合中國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農村發展之路的思考。這些將在我的長篇小說創作中得到現實反映。我計劃創作一部全新展示建設城鎮化新農業鎮的長篇小說,題目暫擬《長子》或《超我》。反映一代大學畢業生子承父意,學成后回到農村開創改變農村歷史的新事業,先行幫助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有了經濟基礎,然后動員相近農民并村合屯,建起了城市有的他們有,城市沒有或做不到的他們也有的新型農業鎮。題目擬為《長子》,寓意:敢于擔當,不畏懼任何困難、苦難纏身,是行為的長子,更是思想的長子,時代的長子!因為他的思維行動決策只唯實,為民,不唯上,不唯書,因而是全新的,在名利上又是“超我”的,力爭塑造一個全新的文學形象。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此書的創作。
這次定點深入生活,對我而言,收獲是巨大的,讓我了解到了當下真實的農村、農民,因而獲取了更多更具現實的創作題材。
在這次深入生活期間,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有驚無險的小插曲,在此不妨說說,意在證明作家深入農村生活的艱難與艱險。
全州人飲食普遍喜辣,不僅炒菜煮菜少不了放辣,就連煮湯也要加辣。在全州有這樣一種說法,不加辣椒就不知道如何做菜了。我由于長時間吃辣引起咽喉發炎,7月7日在龍水鎮喝禾花魚湯時,因太辣被嗆,辣椒水嗆進氣管而導致窒息,前后近三分鐘之久,全身癱軟,大汗淋漓,當時覺得不行了,打手勢欲寫遺書給家人,主要是想交代債權債務憑據放在何處,但很快失去意識并癱在靠椅上。在旁的人以為我是魚刺卡喉。若不是后來奇跡出現,氣通了,慢慢可以呼吸,蘇醒了,只能是死路一條,因鄉村離醫院那么遠,怎么來得及搶救?!現在想來仍覺后怕。過后到醫院診療,為急性咽炎有水泡,影響氣管閉合協調,食物容易進氣管。在縣醫院經多日噴喉吃藥治療才得以緩解。
另外,對定點深入生活還有一個屬于我個人的“個案”體會。
當下的文學創作普遍離現實生活較遠,不積極或不敢于關注現實,甚至回避或掩飾現實,因而人們對文學比較疏遠。加之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市場經濟形態下人們更注重實際和實惠,覺得看文學作品既不能增加經濟收益也不可獲得技術技能,故鮮有普通群眾問津文學作品。即便文學圈內人也未必愿花時間去詳讀文學作品。由于文學在社會上遇冷,因而作家及作家的活動,很難得到社會真正的重視。這是我這次定點深入生活最深徹的體會。有的單位領導和組織口頭上歡迎作家,實際卻是葉公好龍,真的去了并不見得會真正歡迎與重視。但如果你幫所在地做些他們需要且對他們有好處的事,他們才會注意你和重視你。于是,我在體驗生活期間,發揮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特點,把自己調查得來的材料,進行分析篩選提煉寫作相關的新聞在省報上發表,結果很快引起縣鄉領導的注意,使他們開始關注我的定點深入生活,一些工作上的困難很快得到解決。比如原來以種種理由推脫不愿接待的,后來主動邀請我到他們那里去,不僅為行住吃提供方便,而且對調查找人也給予積極聯系,疏通,配合。使我的定點體驗生活得以順利完成。同時也得到報社領導肯定,說現在記者很少到縣鄉采訪,你能下基層抓到如此有價值的新聞,實屬難得。
我先后在廣西日報發表《全州一田多用耕地變“金土地” 大面積農田實現畝產值或純收入超萬元》(消息,載廣西日報2013年9月15日一版頭條)、《全州古建筑的喜與憂》(文化走筆,載廣西日報2013年9月29日七版副刊頭條)、《全州金槐產業茁壯成長 全縣種植金槐12萬畝 畝產值超萬元》(消息,載廣西日報2013年10月8日六版頭條)、《全州“金土地”是怎樣煉成的?》(深度報道,《當代廣西》雜志2013年19期),還有散文《神秘的大西江》等文字照片稿近十件。
廣西劉峰 201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