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老戲新探 “禁戲”新生

    ——從昆劇《鐵冠圖》到《景陽鐘》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6日10:05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悅
    昆劇《景陽鐘》劇照昆劇《景陽鐘》劇照

      2012年,聽說上海昆劇團要排《鐵冠圖》 ,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還真有點替他們擔心: “哦?這可是塊硬骨頭,不好處理。 ”上昆是他最為贊佩的藝術團體,因而他也更偏愛上昆。的確,上昆有傳統、有積累、有追求,也自信自覺,沉著大氣;行當齊全,師承嚴苛,且延承的脈絡從未斷流,尤其是一批老藝術家,有著舉重若輕、俯仰自如的神態與境界;年輕一代也已成氣象,精益求精、不斷地精煉、錘煉、提煉,不僅自己有成,身上更是看得見劇團的深厚藝術積淀。2012年,在年輕的谷好好(時任上昆副團長,現為上昆團長)主抓下,上馬了《鐵冠圖》的整理改編,有人怕步子走得有點大,萬一兜不住怎么辦,但上昆硬是用最極致的藝術實踐證明了老戲如何能做到返本開新,且做出境界和做到深處。更為難得的是,兩年來即使各項戲劇大獎拿遍,但對這出傳統戲,上昆還是不斷在精益求精地細細磨,爭取把它演繹到最經典、最極致。

      使有害變為有利

      傳統戲《鐵冠圖》是清代的一個傳奇劇本,曾經在清末民國初以及抗戰期間多次盛演,在舞臺上演繹的昆曲折子戲有十八出之多。但因涉及對崇禎皇帝的肯定和對李自成的否定,新中國成立初它被列為“禁戲” ,從此塵封絕世。但當時看過的人卻都難以忘懷,認為其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上昆此番將《鐵冠圖》更名為《景陽鐘》 ,首次寫昆曲本的編劇周長賦充分尊重和保留原劇的藝術精華,同時慎重而有力地重新處理、塑造了崇禎這個角色,并著重增加了崇禎剛愎多疑給國家帶來的深重災難一面,又慎重保留并適度削弱了崇禎勤政廉政的一面,使得這部戲總體有著悲劇的情感基調,在劇作本身的作用下也使得傳統昆曲表演的力量進一步強化。

      上世紀80年代,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向前輩沈傳芷學習了《鐵冠圖》中“撞鐘” 、“分宮”兩出折子戲, 2008年在“雅部正音”昆劇藝術傳承專場中,他演出的《撞鐘分宮》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要將一本禁演了幾十年的“反動戲曲” ,改編成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感的好戲,談何容易。作為《景陽鐘》的藝術指導,蔡正仁談到,“ 《景陽鐘》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保留了昆劇傳統折子戲的精華部分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改編提高,使其既傳統又創新,新中有舊,舊里有新,尤其在全劇的立意上,旨在‘以史為鑒’ ,使有害變為有利,在教化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轉換,這是十分積極而正面的。 ”

      《景陽鐘》的全部角色都由“昆三班”和“昆四班”的演員來擔任,是上昆新生代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 《景陽鐘》副導演沈礦說,“這部劇走的是老戲新探的路子。所謂‘老戲’是想保留昆劇原演出中的精彩唱段和表演藝術,所謂‘新探’首先在結構上要進行簡潔的處理,本著有戲則長無戲則短的原則,該保留的要完整保留,不該保留的要做新的認識與新的呈現。既保留傳統演出風格,又讓戲有現代審美之感,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藝術風格” 。

      不換形的“移步”

      “近年來,我們都在思索戲曲藝術如何進一步向生活學習、吸納現代美學因素,思索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謹慎地邁出新步來推陳出新。 ”中國劇協顧問、中央戲劇學院名譽院長徐曉鐘認為《景陽鐘》在表演上提供了一個頗有借鑒意義和價值的啟示:充實演員表演的情感體驗,當演員在內心有了真摯的感受,有了真摯的激情,在程式動作中有所延展的‘移步’ ,并在真摯情感充實的基礎上來發展甚至創造新的程式,試驗著努力做到梅蘭芳先生提出的“不換形的‘移步’ ” 。 《景陽鐘》的唱腔設計顧兆琳也深為贊同,“昆曲應遵循‘移步不換形’ ,或移小步而不換大形。特別是‘形式’ ,必須合乎戲曲藝術的本體規律。昆曲的形式是經過世代積累和沉淀的藝術程式,當然其中有些需要改變,但變的時機和變的分寸都要掌握好,這樣創作的作品才能既是昆曲的,又是這個時代的” 。

      《景陽鐘》中飾演崇禎皇帝的黎安,準備這個角色所做的案頭工作是他做演員這些年來做得最多的一次,這對他來說也像面對一場異常艱難的攻堅戰,“崇禎皇帝按昆曲行當屬于大冠生的代表角色,按照年齡來說,崇禎死的時候也就33歲,本該是正值盛年的年輕人,可他是個不幸的亡國之君,所以這個角色的唱念以滄桑為底色,從大廈將傾時的無望悲切,演到帝國覆滅時的絕望瘋狂,直至塵埃落定的死寂,用了很多衰派老生的手法,很是高妙,這樣的角色對我而言沒有可以參考的先例” 。黎安所演的崇禎,也被師父蔡正仁看在眼中、熱在心頭,“黎安從擅演巾生戲到這次主演這樣一個分量特重的大冠生戲,可以看出他付出了巨大的艱苦努力,我對他的表演是肯定的、滿意的” 。黎安則表示,在他的心里,這是一個至今“未完成”的角色——要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摸索著讓他更豐富、更飽滿、更有感染力。

      技也可以載道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崔偉因《景陽鐘》引發的思考頗有價值。他說:多年來我們的創作者對傳統和自己所從事的劇種本體敬仰不深、研讀不夠,思考咀嚼不到位,妄自菲薄的情況幾乎比比皆是。這必然導致守寶山而受窮,謀創新而蒼白;盡管傳統是個原礦,但能否在原礦基礎上裂變出撼人心魄、引人入勝的時代效果,則需要當代創作者能在傳統內升華出豐富的內蘊與感人的人物生命感;戲曲的觀賞傳統和表現方式不是負擔而是財富,是劇種形式征服觀眾的獨有魅力,前人創造的表現方式經過歷史檢驗和淘洗更體現出經典性與精彩度,他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足以成為今人贊賞的看點。

      “在今天,當我們對傳統的理解、認識一代一代漸行漸遠時,當我們的新創是因為傳統的缺失時,當傳統只成為我們需要的表現手段而失去它自身的主體、本體時,如何整理、改編傳統戲開始變成一個重要問題讓人必須面對。我有時甚至認為,當一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力處于間歇時期(這肯定是藝術的規律也是歷史的規律) ,正確地理解并且有才情有智慧有識見有思想地整理、改編傳統戲,應該也可以是一個時代的特色與貢獻、一個時代審美的幸事。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的觀點特別值得深思:“講修養、講根基、講來歷、講道理,講臨帖摹碑的功力,藝到至境能通神,技藝后面永遠有深邃的文化。技也可以載道。 ”

      相關鏈接

      上海舉行“昆大班”從藝60周年紀念《景陽鐘》獲中國戲曲學會獎

      本報訊(記者  張  悅)  5月18日,適逢中國昆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3周年紀念,又是昆曲老藝術家們(昆大班)從藝60周年紀念。上海昆劇團創排的新編歷史劇《景陽鐘》在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文華優秀劇目獎、第五屆昆劇節優秀劇目獎榜首等一系列榮譽的基礎上,又榮獲了中國戲曲學會獎。5月19日,由中國戲曲學會、上海市文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主辦,上海市劇協、上海昆劇團承辦的“鑒古融今·推陳出新——昆劇《景陽鐘》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中國戲曲學會獎旨在獎勵優秀的有學術價值的戲曲創作演出,從1989年給京劇《曹操與楊修》頒獎以來,迄今已有29個劇目獲獎。對于獲獎的劇目,學會都會與有關文化部門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以總結其創作經驗、藝術成就,探討其進一步精益求精的可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