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劇照 |
![]() |
《中國好歌曲》照片 CFP |
![]() |
《我是歌手》照片 CFP |
![]() |
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照片 CFP |
今年的電視熒屏格外熱鬧,各大電視臺紛紛在綜藝節目上發力,全力打造精品節目。僅最近兩個月,就有《爸爸回來了》 《陪你看星星》《花兒與少年》《等著我》等亮相,各大電視臺新上檔的綜藝節目數量之多,投入之大,競爭之激烈堪比往年的暑期檔。不僅如此,2014年春季 戛納電視節上,《中國好歌曲》《我不是明星》《漢字英雄》《全能星戰》等中國原創模式節目紛紛進行宣傳推廣。可見,在經過對扎堆跟風、原創匱乏、過度商業 化、娛樂化等問題進行政策引導、市場選擇和自我調整之后,今年新推出的電視綜藝節目加大了在類型、模式以及價值引領和傳播策略等方面的創新創優力度,呈現 出可喜的新氣象。
類型創新提供多樣收視選擇
扎堆跟風、同質化現象嚴重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尤其是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獲得巨大成功之后, 引發了歌唱類節目的井噴,2013年最高峰時有近20檔歌唱類節目扎堆熒屏。節目形態單一雷同、鋪張奢華,不僅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 費。去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對此出臺了總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調控措施,使多個頻道“齊聲把歌唱”的狀況得到了有效的改觀。熒屏上的歌唱類節目數 量大幅銳減,只留下了幾個擁有高收視率和好口碑的品牌節目。
各大電視臺不再直勾勾地只盯著歌唱類節目一個領域,而是紛紛轉向市場空白領域,針對觀眾需求開始研發新類型的綜藝節目。諸如江蘇衛視的科學 達人秀《最強大腦》、韓國文化明星探訪節目《陪你看星星》,浙江衛視的親子成長勵志節目《人生第一次》《寶貝大猜想》《爸爸回來了》,安徽衛視的《超級笑 星》、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湖南衛視的《我們都愛笑》等喜劇競技真人秀,央視的《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天津衛 視的《國色天香》等主打傳統文化的競賽節目,江蘇衛視的《超級女兵》、山東衛視的《烈火雄心》等軍旅真人秀,以及北京衛視的大型全新體驗真人秀《私人訂 制》等都表現出色,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類型上的創新打破了綜藝節目同質化、單一化惡性競爭的困局,為廣大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收視選擇,營造出健 康平衡的綜藝節目生態環境。
注重原創立足本土市場需求
近幾年來,我國的電視業掀起了一股引進國外成熟節目模式的熱潮。“引進模式”已然被各大電視臺視為開展收視競爭的重要“砝碼”,帶動中國綜 藝節目迅速與國際接軌,進入模式制勝的時代。我們應當承認海外節目模式確有其價值,引進模式也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必經階段。但過分熱衷于引進模式也 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中國電視軍團在國際上大量搶購節目模式,使其價格飆升,節目成本也因此一再水漲船高。國際市場上一流的成熟節目模式被“一掃而 空”,國內電視臺已開始面臨“買無可買”的窘境。過分依賴國外節目模式,更導致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自身創新乏力,陷入了拿來主義的惡性競爭。
面對這一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時發出通知,要求改變對引進節目模式的依賴心理,扶持節目研發創新工作,提高原創節目比重。在今年新 上檔的節目中,我們不難看出,政策調控已然發揮作用。在經歷引進節目模式與國際接軌之后,我們也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節目研發、制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 升,開始了從制造到創造,從模仿到創新的大膽探索。諸如《出彩中國人》《私人訂制》《中國喜劇星》《超級女兵》等高品質的本土原創節目開始顯現,“原創” “首檔”等詞語頻頻出現在新節目的宣傳口號中,成為節目的亮點。
和引進模式相比,原創節目的研發立足于本土市場特點,更能贏得觀眾的喜愛與認可。除了節目模式的原創開發,歌唱類節目在內容原創方面也取得 了突破。尤其是《中國好歌曲》,抓住了我國流行樂壇和歌唱類選秀節目原創匱乏這一共同弱點,一改同類節目由選手翻唱流行金曲的形式,讓原創作品成為舞臺主 角,為樂壇輸送一批創作生力軍。這一創新改變了過去選秀歌手因沒有自己的作品而后勁不足,大多曇花一現的境遇,通過對原創內容的強調使歌手與節目本身都呈 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態勢。
內涵提升實現價值引領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等不良傾向,一些節目依靠毒舌、煽情、爆料等方式制造話題、吸引眼球,失去了對藝術 品位和道德品格的堅守,一度引發了各界爭議。制作者必須認識到,綜藝節目不僅具有娛樂休閑的功能,還應該自覺負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注重公益性,弘揚主流 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電視綜藝節目顯露出的新氣象,不僅包括形態方面的創新,也包括在價值引領和內涵呈現方面的提升。比如,《出彩中國人》匯 聚了各行各業的標兵能手,力圖展現當下中國人最出彩、最耀眼的精神氣質;《最強大腦》不僅強調智力含量、傳播科學精神,還通過選手能力的展示體現了充分的 人文關懷;《私人訂制》由影視劇明星組成夢想訂制團,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凸顯情懷、溫度和擔當;《漢字英雄》《國色天香》等致力于對漢字、戲曲等傳統文 化精粹的開掘與弘揚;《超級笑星》《中國喜劇星》等喜劇類節目強調源于生活、笑對人生,傳遞樂觀向上的正能量。這些節目所取得的高收視率與社會關注再次印 證,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必定是神形兼備,將“載道”與“載趣”進行有機融合。
在我們為電視綜藝節目所呈現出的新氣象感到欣喜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中潛藏的問題。繼歌唱類節目之后,喜劇、親子類節目成為大熱。今年全國 播出的喜劇類節目和親子類節目均超過20檔,新一輪的扎堆撞車現象即將上演。另外,對于歌唱、喜劇類等才藝真人秀來說,有才藝、有創意、有故事的選手是節 目的核心競爭力。這類節目對選手資源的需求很大,選手荒已經初露端倪。因此,才藝真人秀節目將來的工作重點需放在對優秀選手的發掘和培養上,應特別注重可 持續發展,切實改變對選手一次性快餐式消費的做法。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