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不趕時髦,靠的是對土地的熱愛——吉林農村題材影視劇啟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3日11:06 來源:中國藝術報 丁薇
    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劇照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劇照

      “農村現實題材影視劇不但支撐了全國的屏幕,而且引領了這方面的創作和發展。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如是認為農村題材在全國影視劇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當前電視劇創作中宮斗劇、神話劇、穿越劇,神劇、雷劇、狗血劇,不講倫理的家庭倫理劇等競爭日漸白熱化,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吉林影視劇創作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不約而同關注到了吉林影視作品中農村題材創作的獨到之處。

      2008年,吉林省設立了首個國家級“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 ,將吉林農村題材影視劇創作生產引上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進入新世紀,吉林涌現出了《劉老根》 《希望的田野》 《圣水湖畔》 《我的土地我的家》 《長白山下我的家》等一部又一部經典農村題材電視劇,同時,農村法官題材電影《冬去春來》 、表達小人物之大情懷的電影《索道醫生》等成為吉林農村題材電影標桿性的作品。李準認為,吉林這種不靠大投入、不靠大制作,也不純粹依賴高科技的影視作品的創作精神值得稱道。創作者們靠對吉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熱愛,靠曾在生活中的感悟和發現,靠對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時代精神的藝術把握,創造出了新鮮、動人的藝術形象,贏得觀眾。電影《酒香》中演員宋春麗演的酒香形象深入人心,還有電影《索道醫生》中艱苦條件下堅持行醫28年的鄧阿木,電影《冬去春來》中扎根基層、廉潔奉公的農村法官翟樹民等角色,都讓人難忘。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只要看看吉林每一部農村題材作品,就會對農民在現代化歷史進程當中的生存狀態、思維狀態有新的發現。中國作協黨組成員、 《文藝報》總編閻晶明在談到農村題材時說,“我們在談中國當代農村題材的時候會涉及很多,比如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特別是關于農村政策、農民命運的流變,因為會涉及到這些問題,可見它還不是一般的鄉村題材、鄉土題材。吉林處在東北民間文藝的中心地帶,上有黑龍江,下有遼寧,這些年由于二人轉、小品的出現,東北最大的品牌就是民間文藝作品,這一方面在影視、劇場上特別火爆。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專家對此有一定的詬病,覺得所謂民間的、農村題材的作品并不是我們心目當中的農村題材作品,它缺少時代性、當代性,是一種輕喜劇的表達方式。吉林影視劇創作處在這樣一個地帶,但創作的作品大多數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和氛圍,或者說都在農村題材創作基礎之上,注入了很強的時代主題,這點非常難得。 ”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趙葆華十分看重《索道醫生》 《冬去春來》這兩部作品,他說: “這兩部電影不可小看,雖然它們并不是大片。主人公一個是鄉村醫生、一個是鄉村法官,每年的國產電影,都有相當多的真人真事搬上銀幕,這兩部電影給這類題材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這讓趙葆華想到了一個美學問題,就是如何把感動中國的人物變成感動觀眾的電影,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巨大的考驗!斑@兩部電影做得很成功,完成了從真實的英模人物到藝術形象的轉換,內涵的提升、概括、敘述的角度、節奏的方式都值得研究。比如對鄧阿木的拍攝,沒有固定鏡頭,大量的跟拍鏡頭、運動鏡頭,造成了他總是匆匆行走在路上,他的人生就在路上,一路救助、一路奔波的感覺,體現了他對一方鄉民的摯愛與牽掛。大量跟拍在索道上飛來飛去以及快速推動的節奏,造成觀影者的牽腸掛肚。 ”趙葆華強調,“內容為王、敘事為先,內容是決定成敗的,但是敘事,講述故事的方式好不好,變成觀眾看與不看的前提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趙葆華認為,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一個表達時代,不要滿足有好故事、好素材,如何將它講述好,讓觀眾入腦、入耳、入心,真實可信、感人。 ”

      李準認為,從創作內容、思路上來說,吉林的農村題材影視劇到了要醞釀探索新的突破的階段。從內容上講,就是對當代中國農村深層發展的哲理思考。吉林的不少好片子,包括《插樹嶺》都寫到了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城市化其實是為農村題材創作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農村題材影視劇能在人的素質城市化上做些什么,不能只是吃好喝好、有新房子住,能坐飛機等等;新農村的農民怎么活著才更有尊嚴,不僅體現自己的價值,也為這個民族、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的支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