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由華中農業大學在校大學生主演的原創大型公益話劇《牽掛》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上演。在搞笑、娛樂至上的當下,該劇的主創與劇中人卻一樣執著于理想,向觀眾傳遞著志愿者精神。
十幾年來,華中農業大學的一批批志愿者堅持走入貧困地區支教,甚至有人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正是被這些奉獻青春的青年學子們所感動,年近七旬、從未涉足話劇創作的著名戲曲編劇習志淦毅然擔任了該劇的導演和編劇,與華中農業大學一群非藝術專業、從未接觸過舞臺的90后學生,歷時15個月、修改調整劇本20多次,運用藝術的手法將人物原型、華中農業大學的三個優秀學生代表——徐本禹、趙福兵和張瑜的精神特質,熔鑄在了主人公張福禹的身上。
因此,《牽掛》并不拘泥于對人物原型的描摹與再塑造,而是重在對于他們精神追求層面的開掘,故事情節雖為虛構,卻是以戲劇的形式編織、融會、展現和傳遞著劇中人物與現實原型們所一致的“志愿精神”的自覺。正因如此,這部略顯青澀的校園戲劇作品,擁有了自身獨特的氣質。
不過,表現支教中的艱苦,可能帶來更多的是景仰,打動觀眾尤其是年輕學生們的還是真摯細膩的情感。為此,全劇在略帶戲曲方式的表述中,不乏詼諧地突出了主人公與戀人的甜蜜與情愁,果然收獲了良好的演出效果,讓觀眾更能體會到志愿者們為理想所付出的犧牲。
作為輔助學生們學習、歷練和成長的舞臺,校園戲劇在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承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個人閱歷的豐富、人生境界的提高,不可能完全在封閉的書齋中獲得,而大學生們在演劇活動中培養、磨練自己的溝通能力、合作精神,不僅能拓展眼界、將蘊藏在學生們內心深處的悲憫和愛激發和傳遞出來,又促使他們關注現實、反省自身,促進他們在戲劇交流中提升自我、凈化心靈。
青春如果沒有理想,永遠無法閃光。戲劇,是個體將自身的社會角色內在化的過程。在全身心投入排演的過程中,劇中人的品格激勵著演員們,而他們則以自身真摯樸實的表演感染著觀眾,令積極的能量借助戲劇的形式,洋溢在校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