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心清冷其若冰 志皎潔其如云

    ——專家、戲迷熱議“張火丁現象”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2日09:41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 淼
        張火丁《鎖麟囊》劇照   梁鋼 攝 張火丁《鎖麟囊》劇照 梁鋼 攝

      2010年3月,以《荒山淚》作別;2014年4月,以《梁祝》、《鎖麟囊》回歸,沉寂4年的京劇程派名旦張火丁一點都沒變,依舊臺上光彩奪目,臺下清冷孤傲。

      4年,張火丁的戲迷們也沒有變。即便她安身象牙塔、樂享親子時光而不再登臺,他們依舊默默守候。當她重返舞臺,戲迷們醞釀了4年的熱情終于得以釋放——在北京長安大戲院的演出,每場5次謝幕,兩次加唱,但掌聲依然沸騰,呼喊仍在繼續;5月5日,張火丁以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的身份再登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義演的《梁祝》讓2000多人的劇場爆棚。

      每每演出,必定一票難求;耄耋之年的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鄭榕、歌唱家王昆、書法家歐陽中石等都來看她的演出;無數“火之丁丁”社區的粉絲從全國涌來,只為親眼看到偶像的現場表演;很多原本對京劇毫無感覺的年輕人,因為張火丁而走進了京劇的世界……張火丁已經不僅是一名演員,而且成為一種現象。為此,中國戲曲學院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在北京大學聯袂召開“張火丁京劇表演藝術座談會”,專家學者與戲迷共同探討“張火丁現象”。

      “采訪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座談會上,每位發言的專家和戲迷對張火丁都不吝贊美,但張火丁始終淡然。她乖乖地坐著,嘴角偶爾會掛上淡淡的笑,似乎有幾分羞澀也有幾分無奈。在這個以她為主角的座談會上,輪到她發言時,她竟像是被勉強撬開了嘴,只說了三句話:“謝謝你們的鼓勵,我會聽取你們的意見,有你們的關心我沒有理由不努力。”

      見到場面尷尬,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趕忙接過話茬:“看看,工作人員特意在她面前放了兩個話筒,即使你們放10個話筒,她也不會多說的。”

      白燕升說,采訪張火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且這種痛苦是雙方的。“我非常喜歡張火丁,雖然我知道她不善于面對媒體,但還是一直想讓她上我曾經主持的《戲苑百家·燕升訪談》節目。結果,錄節目那天果然出了狀況:問她什么,她都只回答一兩句,然后就專心玩她的絲巾穗子。你也能感覺到她的不情愿,雖然她表面上很平靜,但內心緊張而焦灼。只有當我們成為朋友以后,她的話才多了起來,我們能在一起聊戲聊很久。”

      對于她這種清冷的性格,年輕戲迷也有自己的解讀。一位首都師范大學大三學生說,自己對京劇的興趣完全源自張火丁。“張火丁老師非常低調,這是許多演員做不到的。文藝圈爭名奪利的事情很多,但我在張火丁老師身上就沒有看到。”

      北京人藝的“西施”該學學張火丁的“白蛇”

      90歲的鄭榕不僅坐著輪椅連續看了兩場張火丁的演出,還為參加座談會認真寫下了4頁紙的發言稿。他說:“張火丁女士在民族戲曲陷入低潮的特殊時期激起觀眾這樣的狂熱,是很不簡單的事情。”鄭榕甚至在看完張火丁的表演后,感到“相比之下話劇的表現手段過于貧乏了”。鄭榕建議北京人藝《吳王金戈越王劍》中扮演西施的演員看看張火丁在《白蛇傳》里的表演,“千年修煉的白素貞帶著遠離塵世的純潔自然降臨人間,尤其是那‘莫叫我望穿秋水’的一次轉身,宛如驚鴻一瞥。火丁的表演在人物的思想、心境下進行,簡化了生活,突出了意境。”

      鄭榕評價張火丁的《梁祝》,“‘哭墳’達到了程先生的要求,在不斷創新中注入新的活力。火丁的表演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在提高技術的同時,希望不要淡化了對生活的感受和純真的詩人心態。”

      張火丁也該有個“齊如山”

      戲曲評論家安志強與張火丁熟識已久,“火丁還在戰友京劇團的時候,有一次紀念程硯秋先生的演唱會,有10多位程派的傳人、再傳弟子演唱。當時我就指著火丁說,這個演員將來要成才。”

      “我很有幸認識張火丁,看她的戲、跟她有交往,而且我了解她的人品,堅強而有個性。她堅持不懈地發揚自己的風格,充分發揮自己的條件,把她的所學呈現在舞臺上。現在看來,她的藝術已經進入了隨心所欲的狀態。”作為朋友,安志強欣賞張火丁的藝術,也會毫不留情地給她挑毛病。“就《鎖麟囊》這出戲來講,張火丁演得最好,她的號召力最強,堪與程大師媲美。但并不是每個角色都適合她。曾經,她演完《祥林嫂》問我戲怎么樣,我建議她以后不要再演,祥林嫂應該由老旦來演,不適合她的戲路。她真的接受了我的意見。當年,梅蘭芳大師有齊如山,張火丁該多交一些齊如山式的朋友。”

      把《梁祝》打造成“校戲”

      當年,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用一壺清茶和一下午的推心置腹,將張火丁請到了中國戲曲學院。周龍坦言,他的壓力很大。“尤其是觀眾、火丁的戲迷們給我們的壓力,他們擔心火丁到了中國戲曲學院是不是給封藏起來了。”

      周龍說,當年他和張火丁相約,到中國戲曲學院要做三件事。“第一,要選幾個好苗子,爭取培養出幾個小張火丁來;第二,我們要整理、挖掘、創作劇目并演出;第三,對張火丁的藝術要進行一些總結。火丁到了學校以后,就進入本科課堂教學,傳藝授課,同時經常探討新戲創作的問題,履行著一名教授的職責。”

      上世紀50年代,由中國戲曲學院創排的《白蛇傳》不僅一炮而紅,更成為中國戲曲學院的“校戲”被列入學校表演課程的必修劇目。周龍和張火丁商量,要排一部像《白蛇傳》這樣能夠傳承下來的“校戲”。于是,《梁祝》應運而生。

      周龍說,這一次新版《梁祝》的創作,不僅前期劇本修改了多次,而且張火丁在排戲時也極其認真、一絲不茍,“整個創作團隊就封閉在我們學校的影視中心。火丁說,排好之前,希望盡量不讓大家看到,我們一定要拿下之后,相對能看得過去,再拿給大家看。”周龍還請張火丁的戲迷放心,“只要火丁本人有這種心愿,只要她身體允許,我們會每年給她創作一個劇目,每年都讓她演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