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海南兒童文學作家三三:為孩子塑造“心靈質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20日16:06 來源:海南日報 陳蔚林 蘇建強

      海南兒童文學作家三三談兒童閱讀

      為孩子塑造“心靈質感”

    兒童文學作家三三兒童文學作家三三
      孩子們在海南省圖書館聽故事“媽媽”講故事。  孩子們在海南省圖書館聽故事“媽媽”講故事。

      “六一”將到,兒童文學和少兒閱讀成為一個年度話題。越來越多家長認識到,在這個孩子們從小迷戀網絡而離書本越來越遠的年代,要讓書香伴隨孩子一生,必須投入更多的愛與精力,去引導、去陪伴。5月初,海南省圖書館招募的媽媽志愿者團隊正式“上崗”,為孩子們的周末閱讀提供志愿服務。

      “腹有詩書氣自華”。良好的閱讀習慣將給人的一生帶來裨益。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就兒童文學創作和少兒閱讀話題采訪了我省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三三(本名王麗瑩)女士,作為六一來臨前夕的一個書香禮物。 

      “月光下,一個小小的卵,躺在樹葉上,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暖暖的太陽升起來了———啪!———從卵殼里鉆出一條又瘦又餓的毛毛蟲!”5月17日上午,海南省圖書館一隅不時傳來稚嫩的笑聲。十幾雙清澈而好奇的雙眼,正目不轉睛地盯著正手舞足蹈講故事的“媽媽”。

      “截至目前,我們這個團隊已經凝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80多名‘媽媽志愿者’。”海南省圖書館少兒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周六上午,被分到“故事媽媽”組的志愿者都會輪流來到這里給孩子們講故事。

      “六一”國際兒童節將至,相關鼓勵兒童閱讀的活動還有很多。怎么為兒童創作更好的文學作品,如何培養兒童閱讀習慣,什么樣的書才值得孩子閱讀……針對這些問題,日前,記者對兒童文學作家三三進行了專訪。

      做個使者往返于孩子與成人之間

      生長在教師家庭的三三,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文學。“當時可供孩子們看的書不多,在我還沒有把字認全的時候,就已經和母親搶著閱讀家里訂閱的《人民文學》雜志和艱澀難懂的魯迅全集了。”或許年幼的三三并不能完全讀懂那些文字,“但讀懂與否,現在想來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從那時候起,自己同文字之間,便建立起了一種說不出的親近來。”

      《一只與肖恩同歲的雞》是三三發表的小說處女作。那年,她懷著忐忑與躍躍欲試的心情,想嘗試一下這種體裁,首先跳入腦海的便是它———一個少年保護和他同歲的一只雞的故事,“仿佛它一直在這里等待著我”。

      不曾想,這篇小說獲得了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三三形容,“它對于我的意義就是:兒童文學對我的接納。是生活向我打開的一扇窗。浩蕩的清風從窗口吹了進來。”從此,約稿紛至沓來,她走上了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

      其實,33歲才開始接觸兒童文學,并不是最好的年齡。三三也坦言,“當我真正拿起筆來,想開始寫點什么的時候,我已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但當她回頭望去,童年的記憶卻像一盞幽明而溫暖的燈光,在記憶深處閃爍。那些美好的、永不再來的時光,就像一個遠去的夢,她只能借著寫作,一次又一次地重溫它。

      這個讓她不舍的“夢”里,美好的事物太多,暗合了她的心性———單純,力避復雜,崇尚一切美好的、樸素的事物,對丑惡、污濁的東西有著本能的抵觸和排斥。

      所以,三三一直覺得,自己離孩子的心很近,仿佛昨天還是他們中的一員,在童年或少年里流連,或者一直以來,就不曾離開過。在為孩子們寫作時,不需要刻意改變什么。對于那些小讀者,只需付出你的才氣、愛與敬畏即可。三三記得,英國作家麥克尤恩說過,“那些最偉大的兒童作品,一定是針對成人又面向孩子,是為孩子心中早期的成人,以及成人心中被遺忘的孩子寫的。”

      童年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

      “說到積累素材,我有一個笨方法,這些年一直在用。”三三帶著笑意介紹,她有一個布紋小本子,隨時記錄一些讓心有觸動的東西:有時是一個詞匯,一個句子,或一個人名,有時是一個聽來的故事梗概,或由此延生出來的靈感。顆顆珠寶,琳瑯滿目,滿滿地記了一本子。她形容,“它就像一個百寶箱,一個女人的首飾盒”。每次翻閱,她都心生愉悅和富足感。

      “自然而然地,我選擇用童年的視角來寫自己童年的經驗。”三三很動情,“對我這個遠離故鄉的外地人來說,我一直覺得,童年即故鄉,寫兒童文學即是回到故鄉。”

      她曾想,在童年記憶消失之前,要把它完整無損地保存進小說里。后來發現,童年的記憶永遠都不會消失,就像被海浪沖上沙灘的貝殼,在歲月的潮汐鼓動下,不斷地翻涌上來,甚至那些隱藏在時光的褶皺里的、早已淡忘的記憶,在某個時刻,仍會不經意地被翻檢出來。

      海浪、沙灘、貝殼、潮汐,還有鹽粒,在海南居住多年,三三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海洋賦予的靈感。“海南是一個宜居的地方,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容易讓人產生靈感的地方。”

      所以,那些皮膚黝黑、目光執拗的海邊少年,那些雛菊般羞澀的鄉間少女,一直在她的寫作計劃之內。幾年前,她寫過一個短篇小說《缺根筋的父親》,就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海島風光的小說,而下半年即將推出的新書《仙女的孩子》,又是一部以海南為背景,反映當代兒童現實生活的長篇兒童小說。

      兒童文學是給人性打底子的文學

      書是沉默的老師:生活中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一本好書能讓人脫胎換骨,甚至改變閱讀者的一生。而一個人的面目、氣質,也在這種連綿不絕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被改變。

      “有人說,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不會差到哪里去,這話有道理。”三三自小愛書,所以她認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需要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在他還不會識字時,就丟他一本書,讓他隨便去翻,培養他和書籍的那種親近感。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識字看書了,就在家庭中設定一個讀書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每個家庭成員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各自捧著自己的書讀,給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讓他感覺閱讀就像吃飯、睡覺、洗澡一樣自然,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閱讀習慣。”

      這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傳統閱讀受到強烈的沖擊,孩子們從小迷戀網絡而離古典名著越來越遠的年代。“現在人心浮躁,別說孩子,就連一些大人也很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孩子們的眼睛被電視、手機、電腦上一些娛樂新聞、段子和一些輕松搞怪的流行讀物吸引,他們沉溺于日本動畫片和各類快餐式文化,包括那些靠商業運作包裝起來的明星作品,疏離了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三三分析,近些年,在兒童文學閱讀方面存在著一種現象:一部分小讀者對楊紅櫻的馬小跳系列等作品相當喜愛,這些相對淺顯的文本,以其輕松、快樂和閱讀無障礙,吸引了一部分小讀者。還有一部分孩子,他們在思想上、藝術上已經走得很遠,需要更有深度的閱讀。而有些兒童文學作家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一味迎合小讀者的這種淺閱讀,放松了藝術上更高的追求,“令人痛心”。

      “兒童文學是給人性打底子的文學。”三三說,在這個“打底子”的階段,光有快餐式的流行讀物,和只會讓孩子發出笑聲,這是不夠的。她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像不能只讓孩子吃漢堡、喝可樂,還要給他們補充成長中所需要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經典文學作品就是這種營養品。“然而,因為年齡的原因,在閱讀選擇上孩子們尚沒有分辨力,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有意識地引導,把他們從盲目的、隨大流的閱讀,引到有意義、有品味的閱讀,從流行快餐的閱讀轉到經典文學的閱讀。”她說。

      “艾特瑪托夫一直是我喜愛的作家,尤其是他的那本《白輪船》,每年我都會拿出來讀上幾遍。寫一個7歲男孩的故事,不長的篇幅,卻深刻地揭示了人與自然、善與惡等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針對年幼的讀者,三三還介紹了法國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體小說《袋子彈》和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的《小王子》,并稱它們都是值得反復閱讀且百讀不厭的書,隱喻著偉大的人生哲學。此外,還有法國作家馬塞爾·帕尼奧爾的《父親的榮耀》、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中國作家曹文軒的《草房子》等。

      在她看來,一個人小時候看過、聽過的東西,一生都不會忘記。“惠特曼寫過一首詩,意思是一個孩子每天在長大,往前走著,他看到了什么,便成為他后來生命的內容。”她認為,一個喜歡讀經典文學作品,與一個喜歡讀快餐讀物的孩子,“心靈的質感”是不一樣的,眉目之間所流露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