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新編京劇”引發的思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15日09:54 來源:光明日報 劉巽達

      最近,臺灣國光劇團排演的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即《孟小冬》《水袖與胭脂》與《百年戲樓》)在上海上演。他們在為觀眾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劇體驗時,也帶來激烈的爭議。一邊廂,“伶人三部曲”不但吸引了傳統戲迷,而且還贏得了時尚人士的青睞,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一邊廂,傳統戲劇界對該劇所代表的“京劇新美學”的責難聲也不絕于耳。其中最尖銳的批評是:編劇裁剪頗見巧思,但和京劇無關;演員表現頗見才華,但和京劇無關;導演調度頗具匠心,但和京劇無關;一言以蔽之,所謂的京劇舞臺劇,正是翻版的“話劇加唱”!在這部劇中,“歌唱劇贏了,京劇輸了,多媒體贏了,傳統輸了。”

      在這種批評聲中,可以看到國內戲劇界的一種觀點:這三部戲是好戲,也很好看,假如不姓“京”,那沒什么不好,但是既然姓了“京”,那就有“背叛傳統”之嫌了!這種論調,惹得臺灣知名旦角、“伶人三部曲”主角魏海敏禁不住說了一句:“京劇不一定要姓京!”

      責難者關注的是“京劇當然得姓京”,而臺灣創作者們關注的是“讓觀眾走進劇場并坐下來看戲的理由”,他們顯然在思維上更加開放,現在他們稱“伶人三部曲”這類戲劇為“新編京劇”,如果哪一天京劇界不讓這樣叫了,那這類戲也可以另取新名字。可見,創作者們真正關心的是“作品”而非“劇種”。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戲劇化的要求”,而不是“戲曲化的要求”。在這些“新編京劇”里,“龍套”不再是微不足道的陪襯,所有的“小角色”都閃閃發光,這讓京劇名家也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對于兩邊爭議,對戲劇藝術深有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陳世雄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答案”:傳統派追求傳統京劇那種典雅的美,國光劇團則表現出創新的勇氣與活力,給人一種突破窠臼的解放感;傳統派有一種強烈的劇種意識和對“寶貴傳承”的忠誠、執著,國光劇團則是把“劇種”看作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一種容許突破的、靈動的規范。孰是孰非?很難斷言。

      是啊,何必一定要作出“斷言”呢?所謂文藝批評,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式的是非之爭,而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促進人們從中深思的。這場爭論讓我們認識到:作為老祖宗文化遺產的京劇,和與時代共同發展的京劇可以并存不悖。戲曲藝術走向形態多元、走向“本體”與“變體”共存的時代,是一種必然,固守“本體”而排斥“變體”,已然不合時宜。真正的“老戲迷”日漸少去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給出“讓觀眾走進劇場并坐下來看戲的理由”,仍然有待我們思考,而臺灣國光劇團的嘗試,至少是具有啟發性意義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