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5 月12日下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十月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舉辦了電影《近距離擊殺》作品研討會,以“題材創新與市場探索”為主題討論該電影的創新價值 與市場走向。會議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與十月天傳媒共同舉辦,出席本會的專家教授們對國產影片《近距離擊殺》的題材創新和所表達的戰爭與人性格局做出了高度 評價,會上探討熱烈,氣氛融洽。
研討會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廣電總局審片委員章柏青主持。他表示,《近距離擊殺》是一部從主旋律題材往商業方向靠攏的轉型電影,戰爭懸 疑的類型新穎獨到,創作的角度由人性理解到生命關懷展現在推理環境中,是近年來難能可貴的軍事電影。目前電影在院線上接受著市場考驗,能否從五月份眾多的 商業大片中脫穎而出,并在影史上留名一席之地,將是一次拭目以待的全新探索。
參與會議討論的還有多位電影界著名評論家,他們從電影劇本的前期策劃到中期拍攝以及后期宣傳上映的不同階段,對《近距離擊殺》各抒己見,充 分肯定了電影的題材、敘事、藝術價值等多方面的創新與探索,也對影片存在的不足之處也給予了中肯的建議。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許柏林對十月天傳媒給予 高度贊揚,他認為一個民營公司能將一部戰爭懸疑電影做足戲碼,并在價值觀與藝術表達上共同創新,是電影界值得褒獎的嘗試。廣電總局審片委員會委員高爾純認 為影片所展現的就當下年輕人如何看待戰爭、英雄、人的生命價值等多方面的有所突破,有特點、有說道,他認為十月天傳媒在創作上不斷探索,守住了中國電影的 藝術性、思想性的底線。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名影評人趙寧宇也對劇本設置有著深刻見解,他認為戰斗英雄自身本來就有擺脫不掉的人性劣根,但在電影里,角色 經歷了戰場上戲劇性的洗禮,最終蛻變成真男人,那種優秀的奉獻情懷在導演的鏡頭中得到延伸,是整體把控力較強的體現,服裝道具方面也對表演的真實性起到了 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時他對影片制片人李強業的制片理念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陳旭光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 趙衛防、青年評論家張慧瑜等有關專家也對影片的創作、拍攝和市場探索給予了高度認可。
十月天傳媒董事長、《近距離擊殺》的出品人袁熙伯表示:“做一個保持激情和有創新能力的電影人,不論走到哪里都要把夢想帶上,宣揚品牌價值的關鍵,是用作品說話。”